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这位名将取得对日作战全胜后 张学良再也忍不了 发动了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最终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

西安事变绝对是载入史册的一次重要事件,这次事件直接决定了日后中国甚至日本的历史进程。

而这次事件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阶级矛盾转变成民族矛盾,在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之际,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觉得应该停止内战一直对日,而一直背负不抵抗罪名的张学良,则也希望能将他的东北军掉转枪口,回到他的东北老家,去打小鬼子。上能不愧中华儿女,下能为惨死于日本人之手的他父亲张作霖。

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导致西安事变爆发的导火索,是远在现在的内蒙古,当时还叫绥远的地方,爆发的一次中日冲突,这就是傅作义将军领导的绥远抗战。

918事变后,一步步蚕食中国领土成为了日本的既定战略,1933年在侵占热河和冀东之后就计划建立一个类似伪满洲国的“蒙古国”。为了建立一个被日本人控制的“伪蒙古国”,日本人扶持了一个叫德王的蒙奸,并希望通过培植德王的势力,和中国军队特别是晋绥军的绥远军事主管傅作义对抗,击败傅作义,占领绥远,从而建立一个被日本人控制的傀儡政权。

面对日本人的勃勃野心和德王的可耻行经,傅作义决定针锋相对,绝不能让日本人扶持的德王占据绥远,为此他决定了不惜一战。

傅作义是一个非常有爱国思想的民族将领,而且是一位非常厉害的一代名将,他曾在军阀混战中,以劣势兵力顶住了十数倍的东北军进攻,张学良数万大军,甚至动用了飞机坦克毒气弹都拿他没办法。

而在绥远抗战中他更是世界“闪电战”的先锋。

绥远抗战从1936年11月15日开始,到12月19日结束。1936年11月15日,伪军1500人进抵红格尔图附近的阳坡村,与驻绥军前哨部队接触。1936年11月16日,伪军向红格尔图猛攻,守军据垒抗击,“战斗二小时,匪死伤六七十名,被击退”,敌攻势顿挫。

11月16日,在傅作义的指挥下,晋绥军又在百灵庙一代取得了大捷,此役击毙伪军500余人,俘20余人,连同前3天的保卫战,共毙伪军1000余人。

日本人见伪蒙军实在是不堪一击,又不敢直接向中国军队开战,于是决定穿上伪蒙军的衣服,亲自上阵和傅作义的晋绥军作战。

得知日军和伪蒙军依然不死心后,傅作义决定先发制人,主动出击,出其不意的奇袭百灵庙,至1936年11月24日上午9时30分,晋绥军收复了百灵庙。百灵庙一役,毙伤日伪军七八百人,俘虏300余人,缴获炮3门、重机枪5挺、步枪400余枝、电台3架,还缴获了弹药一批、面粉2万袋和大量汽油。晋绥军伤亡官兵300余人。

后来傅作义又收复了锡拉木楞庙,取得了对日军和伪蒙军的全面胜利,这成为了近代中国对日作战的第一次全胜。

绥远抗战的胜利,极大的鼓舞了中国人抗日的信心,各地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声更加的大,这也极大的刺激到了在陕西和红军作战的东北军将士。

绥远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当时剿共最前站的西安,张学良的东北军、杨虎城的第17路军广大将士普遍喊出了“我们要援绥抗日,收复失地”的口号。

东北军的将士纷纷找到张学良痛哭:“即使中央不同意,我们也要自行组织队伍援绥”。傅作义在绥远抗战胜利后成了全国人民敬仰的英雄,而张学良却戴着“不抵抗将军”的帽子,傅作义却成为了全国敬仰的抗日英雄,这深深地刺痛了他的爱国自尊心。

1936年11月27日,张学良向蒋介石递交了《援绥请缨抗敌书》。

1936年12月3日、7日。张学良又两次向蒋介石哭谏,要求援绥和释放七君子。蒋介石不同意,还以“没必要再派军队去绥远,必须集中全力消灭共产党”为由,将张痛斥一通。

1936年12月9日,西安学生在纪念“一二·九”一周年大会上高喊“欢迎武装同志援绥”的口号,坚定了张学良、杨虎城兵谏的决心。

三日后,西安事变爆发,拉开了中国人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