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乱”的最后一王是怎么掌权的?(2)
(五胡乱华之十四)
那时,汲桑军队已缺乏粮食好几天了,而且连日苦战,已经没什么斗志。汲桑派石勒等将领北上劫粮还没回来。待到苟晞大举出击时,汲桑已兵衰军竭,只好退到东武阳。苟晞乘胜追击,把汲桑打得落花流水。幸而石勒部队取得粮草回来,奋力保护汲桑退守清渊(今河北馆陶)。然而石勒所取的粮草都散失殆尽。
汲桑兵分十部,各自在清渊修建军垒。苟晞大军追击汲桑,攻破其中八垒,打死敌军一万多人。汲桑和石勒收集残部,想往西投奔汉王刘渊。冀州刺史丁绍率兵在赤桥截击汲桑。石勒等将领虽然勇猛,然而毕竟众寡悬殊,便又被丁绍打败。汲桑逃到马牧,石勒逃到乐平。苟晞和丁绍飞驰捷报给在官渡的司马越。司马越喜出望外,便回到许昌,让朝廷提升苟晞为抚军将军、负责青州和兖州军事;提升丁绍为宁北将军,负责冀州军事。
苟晞屡次击败强寇,因而威名越来越盛。苟晞又善于治军,用法严峻。他的伯母跟着他,苟晞奉养得很周到。伯母的儿子请求为将,苟晞不答应,说道:“我不违反王法而徇私,这样将来不会后悔!”他伯母再三请求,苟晞只好让她儿子当个督护。后来伯母儿子犯法,苟晞用杖节把他杀了,他伯母叩头苦苦请求饶命,苟晞不肯。他伯母儿子被杀后,苟晞全身穿素面对他的尸体哭道:“杀你的是兖州刺史;哭弟的是我苟道将(苟晞字道将)。”以显示公私分明。
十一月,朝廷任命尚书右仆射和郁为征北将军,镇守邺都。司徒王衍劝说司马越道:“现在朝廷危乱,十分依赖地方大员,明公应当选择文武兼备的人出任才行。”司马越便任命王衍的弟弟王澄为荆州都督,王衍的堂弟王敦为青州刺史。王衍跟他们俩说:“荆州有长江汉江的天险,青州有靠海的地利。你们二人在外而我在内,这样足以成为所谓的狡兔三窟。”王澄到荆州后,用郭舒作他的别驾,把政事都交给他。王澄自己日夜纵酒,不理政务。荆州一带虽然盗寇横行,兵戎不断,王澄也不当作一回事。郭舒经常劝谏,认为他应该爱民养兵,保全州境,王澄不听。
十二月,原司马腾部将田甄、田兰、薄盛等人率领所谓乞活兵,即前往冀州乞讨的并州饥民,在乐陵攻击汲桑,要为司马腾报仇。汲桑兵少,又不肯舍弃司马颖的棺柩逃命,便被田甄等乞活兵所杀。乞活兵众将司马颖棺柩抛弃在一口古井里。后来司马颖原来的臣属把它从古井中取出,重新收葬了。
朝廷任命前太傅刘实为太尉,刘实因为年老再三推辞,晋怀帝不答应。晋怀帝又任命高光为尚书令。大臣吕雍和陈颜等阴谋改立司马覃为太子。事情败露后,司马越伪造诏书,将司马覃关进了金墉城。当初,司马越和苟晞关系密切,两人曾经牵手共同登堂结为异姓兄弟。司马越亲信潘滔劝说司马越道:“兖州是要害地方,曹操当年就凭它创业。苟晞有大志,不是单纯的臣子,如果让他久居兖州,我担心他最终将成为明公的心腹之患。如果把他迁到青州,加重他的名号,苟晞必然高兴。明公应当自领兖州牧,经纬诸夏,藩卫本朝,这样做正是所谓防患于未然。”司马越觉得有理,于是自己便担任丞相兼兖州牧,负责兖、豫、司、冀、幽、并六州军事,任命苟晞为征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负责青州军事兼刺史,封东平郡公。
朝廷使者抵达廪丘,宣诏让苟晞调去出镇青州。苟晞领诏,笑着对属下官吏说:“司马越以为兖州是创业的地方,便想自己占有。殊不知这是很重要的地方,没有大将才干的人是驾驭不住的。”便因此和司马越开始有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