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抗日英烈故事之《义勇军进行曲》背后的不屈英雄

孙铭武牺牲后,孙铭宸率部与敌人激战三天三夜,部队被打散后,远赴北平在救国会的帮助下重建东北义勇军第三团,后在天津被铺,敌人用尽酷刑,孙铭宸凌然不屈,最后被日军杀害。

孙铭武,(1889—1932)抗日英雄,辽东血盟抗日救国军总司令

孙铭武烈士简介

孙铭武(1889-1932)原名孙明武,字述周,辽宁清原中寨子人,其兄孙铭久,弟孙铭宸都是抗日英烈。孙铭武兴京县警官教练所毕业,曾任兴京县四区区官兼地方保甲团团总。民国五年(1916)于千金寨参加声讨袁世凯运动。协助张榕组织辽东护国军。洪宪帝制取消后任清原罕羊区区官,兴京东昌区区官。八年任奉军十六师工兵第三连连长,后晋升第三营营长。十三年任吉长镇守使第八旅运输队中校大队长。不久充任昌黎县警察局长,直隶临、抚、昌、卢、迁五县警备司令部上校参谋长。1925年参于郭松龄反奉。“九·一八”事变后,与奉天省警务处长黄显声联系,提出武装抗日主张。同山城镇的好友留日学生张天行组织抗日武装,策动辽宁公安大队第二十八中队李栋材部哗变。在兴京大苏河宣布起义成立血盟救国军。被推举为总司令。血书抗日救国於旗杆上,救国军发展千余,攻入红石镇。1932年被于芷山出卖被捕。执笔遗书,嘱其子曰:“父今为国而死吾子必继父志,父死九泉瞑目矣”。临刑大呼“中华民国万岁!”。终年43岁。

孙铭武烈士生平经历

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这份是按烈士牺牲年份和姓氏笔画进行排序的名录中,抚顺人孙铭武排在了第一位。人们熟知的如邓铁梅、李红光、王仁斋、宋铁岩等曾在抚顺地区英勇抗击日寇的烈士也被收录到名录中。 

孙铭武,是清原县南八家乡(现清原满族自治县清原镇)中寨子村人。早年毕业于兴京(今新宾)警官教练所,辛亥革命曾参加辽东讨袁扩国军,后加入张作霖的东北军,参加两次直奉战争和征蒙定边作战,军衔至上校参谋长。孙铭武的胞弟孙铭宸,别名孙耀祖,1892年生于清原,1917年毕业于兴京(新宾)县立师范学校。自1918年起,在清原任小学教师、校长达10年之久。

在波澜壮阔的辽东抗日战争中,以孙铭武、孙铭宸为代表的抚顺籍满族抗日英雄们,在极其艰苦、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不甘心国破家亡,纷纷拿起武器,自发地组织起来,创建了一支民族抗日救国军,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的斗争,消灭和牵制了日伪军的有生力量。孙氏兄弟在抵御外来侵略的殊死战斗中,不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31年,孙铭武、张显铭、孙耀祖在起义前夕,在孙家大院创作了一首义勇军抗日军歌,这被普遍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首义勇军军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母本”.

英雄故事之《义勇军进行曲》歌词的来源


应该记忆的莫被遗忘——国歌的最早创作者

《集结号》有句话:每一个牺牲都是不朽的。

但是不朽的落脚处在哪呢?

任何一个生命都是可贵的,莫说牺牲不朽,就是无辜被屠戮也应该是被人铭记的。

但是,现在的一个残酷现实就是:即使是牺牲也未必被人铭记。对于逝者这可能已无实际意义,但是对于生者,这莫不是一个讽刺:为你牺牲的,你记住了多少而又遗忘了多少。

人们提到抗日战争往往说八年抗战,其实抗日何止八年?由1937年上溯到1931年,白山黑水的东北三省反抗的是谁?再由此上溯到1874年日本陆军中将西乡从道率4000日军侵略台湾、再至1895年日本全部侵占台湾,台湾反抗的又是谁?一百多年的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牺牲的你有记住多少?

但是,当政府往往无作为时,民间的反抗力量总会应运而生。这里,只说二个已经被人遗忘的英雄:孙铭武、孙铭宸。这是一对同袍兄弟。之所以说到这两位,是因为他们不仅已经被人遗忘了很多,并且他们的背后更鲜为人知的是:这两位兄弟是最早参与《义勇军抗日军歌》的词作者,也就是后来的《义勇军进行曲》,也就是我们的国歌。

孙铭武、孙铭宸,出生于辽宁清原县,九一八当天,两兄弟目睹国耻放声大哭,后来在东北军将领黄显声帮助下,变卖全部家产购置枪支,策动辽宁的地方武装,组织了义勇军。这支军队初期只有400人,但是很快发展到千人,战斗足迹越来越广,遍及辽宁吉林。1932年因寡不敌众,孙铭武等二十余人被包围于柳河杀害。孙铭武为儿子留下遗言:父今为国而死,吾子必继父志,父死九泉瞑目矣。

孙铭武牺牲后,孙铭宸率部与敌人激战三天三夜,部队被打散后,远赴北平在救国会的帮助下重建东北义勇军第三团,后在天津被铺,敌人用尽酷刑,孙铭宸凌然不屈,最后被日军杀害。

两兄弟尽为国捐躯。

在1931年10月起义以前,兄弟两人在自家大院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

起来

不愿当亡国奴的人们

用我们的血肉唤起全国民众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

必须奋起杀敌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起来

起来

全国人民团结一致

战斗

战斗

————

七十载以后,读起来,依然能感受到蕴藏在歌词中的亡国灭种的愤恨和以死抗争的勇气,令人不仅唏嘘感叹。

但如今尚有人能记起这两位英雄否?

不朽的不是石碑,也不是在白纸上的字,而是要用“心碑”来铭记每一个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