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学校长,大学教授,抗战开始后却率兵上战场为国捐躯
他是中学校长,大学教授,抗战开始后却率兵上战场为国捐躯
无论是出身豆腐坊的穷学生,还是光鲜体面的中学校长,此时的马耀南都与揭竿起义、扛枪打仗扯不上关系。究竟是什么促使他完成了由一位高级知识分子到一位抗日将领的转变?又是什么促使他不顾身家性命,毅然走上武装抗日之路的呢?
记住英雄,传承历史。抗日英雄故事之马耀南
1939年7月22日,国民革命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在牛旺庄战斗中突围至大寨村丁字路口,遭日伪军伏击壮烈牺牲,年仅37岁。泰山垂泪,黄河呜咽,人民失去了一个好儿子,部队失去了一位优秀的指挥员,中国共产党失去了一名忠诚伟大的战士!
马耀南,名方晟,字耀南。祖籍是长山县八区(现在我们邹平县西董镇)沟西村。清朝末年,马耀南祖先迁至比较繁华的商埠周村近郊――长山三区北旺庄(现在的周村区北郊镇北旺庄),逐步发展成一个家境不错的农业兼手工业的家庭。1902年,马耀南出生在这个家庭里。其父是一个私塾先生,母亲也知书达理。他自幼天资聪明,好学上进,先在家中上了几年私塾,13岁转入长山县县立周村文昌阁高等小学堂读书。(现在这所学校仍然孤零零地屹立于周村下河的街边)。1920年,18岁的马耀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山东名牌中学――济南一中。1924年,22岁的马耀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北洋大学,攻读机械工程专业。并于1930年以优异成绩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马耀南先后流落到河北永清中学、江苏南通大学任教的情况和他才学、人品,逐渐流传到故乡,引起了当地社会贤达、开明士绅的关注,并于1933年春联名致信马耀南,恳请他返回故里,执掌长山中学的校印。马耀南以桑梓为重,向南通大学递交辞呈,于当年8月返回故里,出任长山中学第十一任校长。从此马耀南的生活发生了改变,社会地位也出现了明显变化。
此时的马耀南应该说功成名就,是一名成功人士,不管在哪里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到处有鲜花有掌声,也许后面还跟着一大群“粉丝”。按道理来说,他应该春风得意。而事实却恰恰相反,他每天是忧心重重,愁眉不展。为什么?因为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无不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马耀南当然也不例外。他虽然社会地位变了,但他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他颗爱国之心没变,忧国忧民的心没变。大家不要忘记,此时我们的国家处在什么状况?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轻而易举地占领了东北,而后又入关南下进逼华北,“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又展开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素有爱国思想,一向忧国忧民的马耀南对此也非常清楚,因此他每天是忧心重重,愁眉不展。他在思考一个问题:一旦鬼子来了,怎么办?
马耀南一介书生,手无寸铁,不懂军事也不会打仗,甚至身体也并不强壮,怎么跟鬼子干?他想到必须依靠一种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报国愿望。
到底依靠谁呢?国民党是不是可以依靠呢?其实马耀南曾加入国民党,又被国民党开除,对国民党这个腐败政府早已失望透顶。尤其是当前,我们来看看蒋介石和国民党都干了些什么勾当,“九一八”事变后,将东北拱手相让给日本,1935年又将河北北平天津等的大部分主权拱手相让。与此同时,蒋介石一刻也没有停止剿共,而且亲自督战贵阳,围剿长征中的红军。马耀南对此十分痛心,讥讽蒋介石“不打日本打内战,算什么英雄?!”由此看来,要拯救中华民族,国民党是靠不住的。那么靠谁?走哪条路?
而正在马耀南苦闷徬徨之际,此时是1937年9月,长山中学来了一名不速之客。此人叫林一山,中共地下党员。
两年前曾在长山中学附属小学任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啊,林一山此次造访,即非求职也非访友,而是肩负着特殊使命而来。
原来,中共山东省委根据党中央关于“坚持全面抗战,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指示,制定了在山东各地建立武装起义点的计划。但当时省委在鲁北也就是我们邹平长山一带没有找到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中心点。此时,林一山向省委推荐了马耀南,省委当即派林一山前来长山中学了解马耀南的情况。于是林一山就来到了阔别两年的长山中学。林一山和马耀南对时局进行了深谈,看法完全一致。林一山还根据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时局的宣言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向马耀南讲述了全国抗日的途径和前景。马耀南听后感到十分振奋,并从中断定林就是一位共产党员。于是,马耀南便执意要求林一山留在长山组织武装共同抗日。林一山当即介绍马加入了“民先”,即“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是一二九运动后,我国先进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抗日救国组织。是中共的青年外围组织,加入方式相对简单,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下相对也安全一些。由于林一山还另有任务,确实不能留下,便把与省民先组织联系的方式告诉了马耀南,并答应尽快另派人到长山与马耀南合作。此时,马耀南依靠共产党领导抗日武装的思想进一步明确,抗战热情也进一步高涨。
正在马耀南和党小组紧锣密鼓地组织抗日武装起义的时候,日本侵略者也没有放慢他们南犯的脚步,天津北平相继沦陷,接着以30万兵力分三路在华北展开进攻。其中沿津浦线直逼山东的一路最为顺利,简直可以说是长驱直入,没费吹灰之力就渡过了天险黄河,其中一部踏过齐东县直扑邹平、长山,杀向周村。为什么日寇发展如此顺利,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当时的日本确实比较强大。当时日本的gdp(国民生产总值)是中国的4.4倍。日本的钢铁产量是80万吨,而我国仅是4吨。是我们的20倍。日本的石油储备是169万吨,而我国仅为1.31万吨,是我们的100多倍。由此看来,当时中日国力确实悬殊,如果打个比喻的话,当时的日本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中国充其量是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另一个原因,就在于臭名昭著的韩复榘身上。韩复榘是军阀出身,时任山东省政府主席,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党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第三集团军总司令。他善于发展自身实力,拥兵自重,使当时的山东处于半独立状态,蒋介石政府对其缺乏有效的控制。因此他游走于日本和国民政府之间,认为中日之战,将来不管谁当政,拥有实力最重要。因此他为了保存实力不战而退,拱手让出山东。但最终被蒋介石以“违抗命令,擅自撤退”罪在武汉处死,留下千古骂名。由于日军的狂妄骄横和韩复榘的逃跑主义,日军以极快的速度杀向邹平、长山。
1937年12月24日,日寇飞机空袭了邹平、长山。这一天长山逢集,县城周围的乡亲们都进城赶集,集上是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叫卖的叫买的,煞是热闹,可谁也没料到会遭此一劫。鬼子的飞机先后投下十数枚炸弹,邹平城长山城陷入一片火海,炸死炸伤无辜百姓多人,长山中学的门楼被炸塌。夜间,从黄河防线撤退下来的国军官兵已是溃不成军,狼狈地向南败逃,国民党长山县党部等军政人员也弃城南逃,更增加了当时的紧张气氛。而此时,长山中学又是什么状况呢?马耀南与姚仲明、廖容标等迅速在文庙开会。颇有战争经验的廖容标分析,今天的飞机轰炸,是日本鬼子的侦察性轰炸,很可能三两天内就会占领邹平、长山。鉴于此,马耀南和党小组果断决定,在国民党军刚刚撤退,日本鬼子尚未到达这一时机,把起义师生拉到长山九区黑铁山举行武装起义,同时决定由姚仲明廖容标先带领起义师生奔赴黑铁山,马耀南暂留在家中筹备粮草武器和联络其它的抗日武装。决心已定,兵分两路马上行动。
12月27日夜,在太平庄学校的大院里汇集起抗日的武装,姚仲明宣布武装起义,部队番号是“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
部队初建,缺乏给养和枪支,为此,马耀南出面召开乡绅、名流座谈会,宣传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号召大家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粮出粮。在他的影响下,大家纷纷报名捐粮款、献枪支,为部队解决了困难。
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的红旗在黑山上迎风飘扬,召唤着抗日救国的优秀儿女。在党的领导下,队伍不断壮大发展,攻长山、打周村、炸火车、袭汽艇,日寇、汉奸闻风丧胆。
马耀南坚持抗日的行动,使国民党顽固派大为震惊。1938年春,国民党山东省主席沈鸿烈派人带着委任状拉拢马耀南。委任他当什么“鲁北行署抗日纵队司令”。马耀南把“委任状”摔在一边,愤愤地说:“国民党想要我,我可不想要它了!”1938年4月,中共山东省委决定将第五军番号改为“山东人民抗日联军独立第二师”,任命马耀南为师长,姚仲明为政委,廖容标为副师长。
同年6月,独立第二师已发展到七个支队,近万人,在当地五六个县的范围内广泛地开展了抗战活动。7月,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根据中央指示,决定将独立第二师改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任命马耀南为司令员,姚仲明为政治委员,杨国夫为副司令员。同年12月,根据中央决定,八路军山东纵队宣告成立,三支队改称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几个月后,三支队进一步发展,辖第七、八、九、十团和特务团。这支人民的子弟兵,在广阔的清河平原上纵横驰骋,杀敌保国。
1938年秋,敌人疯狂进攻第三支队,部队作战频繁,流动性大,生活非常艰苦。一天晚上,部队转移到回路峪村,战士们还没吃饭,马耀南来到给养处察看情况,刚走进院子,见到几个领饭的战士吵吵嚷嚷的嫌窝窝头不好。马耀南不声不响,上前拿起一个干裂的糠窝窝,大口大口地吃起来,还微笑着对大家说:“这窝窝头不错,还怪甜哩!你们尝尝。”接着,他述说了日寇侵华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要求大家艰苦奋斗。他说:“眼下群众缺吃少穿,我们是人民的子弟兵,应该和群众同甘共苦,战胜敌人,渡过难关,生活会好起来的。”战士们被他说得心里热乎乎的,愉快地把糠窝窝头领走了。
有一次,部队召开团以上干部会,部署扩大游击战的任务。会议结束时,马耀南请客。他叫伙房炒了一个豆腐、一个豆芽,另外加了一盘咸菜,还有一筐黑窝窝头。大家边吃边谈,洋溢着亲密无间、团结战斗的情谊。
杨国夫每天清晨都要给战士们讲军事课。马耀南总提前起床,和战士们坐在一起听讲。杨国夫问他:“司令员,你怎么也来了?”马耀南扶扶眼镜诚恳地说:“不懂军事不行啊!听你讲课,学习学习。”马耀南感到上军事课最好有个课本,便建议杨国夫编教材。杨国夫坦率地对他述说年幼时家境贫寒,上不起学,现在文化水平也不高,编写教材有困难。马耀南就主动提出请杨国夫口述,白天他记录,晚上整理。他俩互相配合仅用了一周的时间编写了《连队须知》,印发给战士;不久,又写出了第二本军事教材;马耀南为此而常常深夜不眠。
一天,马耀南带领部队来到小李家套驻防。次日早晨刚起床,被鬼子兵一个小队约三四十人和伪军二三百人包围了驻村。马耀南带领司令部机关人员警卫排和一个连队,总共200多人,和敌人展开激战,打退了敌人数次进攻。子弹打光了,就用手榴弹抗击。当特务团一营副营长李丕功奉杨国夫之命,率领一个连和两个骑兵排前来增援时,马耀南抓住战机,命令部队反击,他本人冲在前头。刹时间伪军被逐出村外,狼狈溃逃;鬼子被赶进一片豆地,像没头苍蝇团团乱转。马耀南连声喊:“打呀!狠狠地打!”战士们个个争先恐后,穷追猛打。结果,毙伤鬼子20多人、伪军100多人,残敌仓惶逃跑。
1938年冬,马耀南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年春,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传到清河平原,马耀南拿到书的当天晚上,就坐在油灯下如饥似渴地阅读,直到次日凌晨。《论持久战》使他进一步明确了抗日斗争的方向,他遵照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广泛发动群众,坚持持久斗争。
1939年3月2日,敌人从周村向三支队驻地爱贤村进犯,马耀南冒着炮火举起望远镜,仔细观察敌情。他指示说:“动员群众的抬枪、土炮配合部队打击敌人。”命令一下,不一会儿,大李家套村长李凤来带领着30多名青年,扛着十几杆抬枪、五子炮,跑步赶到。主簿寨、北段庄的群众也扛着土造武器赶来参战。大家装药的装药,点炮的点炮,越打越猛。敌人连遭重创,急忙从桓台、高苑等据点调兵增援,共增加到上千人。他们以猛烈的炮火掩护,连续向我阵地发起攻击。我军英勇顽强,先后打退了敌人五次进攻,直到天黑,敌人未能前进一步。
1939年4月初,三支队奉命越过胶济铁路南下,沟通了清河与鲁中两处抗日根据地的联系。5月中旬,又奉命开往章(邱)、齐(东)地区。6月2日夜,部队进驻邹平城西北的刘家井子一带。日军少将松本,集中了惠民、九户、青块、齐东、魏家桥据点的2500名鬼子和伪军,于6月6日拂晓,从西北方面向三支队进犯。敌人首先进攻刘聚桥,遭我军反击,伤亡惨重。后来,松本又从张店、周村、邹平等地调来3500多名日伪军,由东而南向我包围。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马耀南动员群众参加战斗。下午两点左右,敌人在四五门山炮的掩护下向刘家井子冲锋,马耀南指挥部队迎头痛击,敌人连连失利,损失惨重。松本咆哮着,调兵遣将。这时,马耀南冒着炮火奔赴各阵地之间,组织加固工事,打击进攻之敌。尽管日寇装备精良,进攻凶猛,但他们一次次的进攻均以失败而告终。
刘家井子这一仗,三支队以较小的代价换取了重大的胜利,共消灭敌人800多,其中鬼子400余。大灭了敌人的威风,大长了人民的志气。
1939年7月22日拂晓,马耀南和杨国夫带领部队开进桓台县牛王庄,准备稍事休息即东进临淄,与李人风率领的十团汇合作战。不料,上午9点多钟,鬼子部队十分疯狂地向牛王庄扑来。我军立即展开反击,只杀得敌人尸横遍野。到下午2点左右,马耀南和杨国夫认为转移的时机已到,决定撤退。于是,马耀南带领部队撤向牛王庄东南约一里路的大寨村。刚一进村,不料敌人埋伏在街东头柴禾垛后的机枪开火了。一串罪恶的子弹穿透了马耀南的胸膛。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光荣地献出了生命,年仅37岁。
马耀南烈士2014年9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抗日英烈荣誉称号。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每天一位英雄。昨天回顾:他是八路军抗战的英雄团长,牺牲后刘伯承和邓小平先后撰文悼念 丁思林烈士 明天预告:方叔洪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