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前,日本竟是中国最大武器供应国!
历史偶尔之中有必然,必然之中有偶尔。日本对中国之侵略,为其早已确定之国家政策,然在何时与中国对抗到何种程度,却又有着很多偶尔因素。因为我们现在并不讳言,当年的日本军界与政界,有着不同的观点,政界企稳而军界激进,政客想慢慢来,军人却想一口吞下个大胖子。
1931年9月18日的事变,东北军几无抵抗便予放弃,未久,整个东北沦于敌手。到45年抗战胜利,共计14年。不抵抗命令,到底是谁下的?张学良吗?蒋中正吗?研究下来,各种理由均有。
今日看到篇文章,《东北沦陷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内中一段,颇有新意,不妨截之,供朋友们一阅——
台湾学者黄自进认为,事变前夕,蒋的基本判断是“日本政府不致冒破坏《九国公约》的大不韪而侵略中国”;而且,事变前夕,蒋还在致力于“与日本的陆军中枢建立起战略伙伴关系”。其中,仅1930年度,国民政府与日本陆军省之间,就签署了多达16件武器买卖的契约,其金额占到了该年度中国对外采购武器总金额的三分之一强,日本已成为当时中国的第一大武器采购国。鉴于这种关系的存在,蒋认为,“零星的冲突只要控制得宜,事情总有转圜余地”,所以默认了东北军的“不抵抗”。
此观点出于黄自进的研究成果《蒋介石与日本:一部近代中日关系史的缩影》。他认为,默认东北军不抵抗,乃因要从日本进口武器。
在搜索引擎中输入“国民政府从日本购买武器”,出来的结果,却都是中日武器之比较,未见有与黄自进的观点类似者。此似能说明,黄自进确实是给出了一个不同以往的理由。或许正因如此,此书才获得台湾“第三届人文及社会科学学术性专书奖”。而黄自进在得奖感言中说,研究蒋介石是个高风险的挑战——其实,咱觉得,此说固然成立,但更高风险的,却是提出绝新的言之有据的观点,冲突以前几十年已深入民众脑中的叙事方式——即所谓冒天下之大不韪是也——打破人们的固有观众,实在是太难且太不受人喜欢了。
屏山石(原创时评、感悟历史,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