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夹在苏德之间被蹂躏的小国,二战制造寡妇,战后出口美女

昨晚下了部电影,《1944》,一看标题,就知道讲的是二战。不过,既非美国拍的,也非英国拍的,不是德国拍的,更不是日本拍的,是爱沙尼亚拍的。也许一些地理课觉得不好的朋友,对这个国家,十分陌生,然它受的苦难,却并不比同时期其它国家少。

从电影开头的字幕里,看到,苏联占领之后,征兵40000多,德国占领之后,征兵50000多,加起来,征了十多万兵。战争年代,征兵并不奇怪。问题是,他们就是夹在两大国之间的受气包,你来,占我些便宜,他来,也占我些便宜。苏德对垒之时,参战的士兵,很可能就是爱沙尼亚人打爱沙尼亚人——而他们有多少人口可打呢?有资料显示,二战期间,他们损失了22万人,占人口的五分之一。也即是,总人口,也就一百多万。

爱沙尼亚地处波罗的海边上,历来是各大帝国你来我往之地。作为爱沙尼亚人,对他们,都没啥好感,都是侵略者。之所以帮他们去打仗,那也是没办法的事。人嘛,好死不如赖活着,与其不服征调被枪毙,或许在战场上拼一拼,倒是个比较好的选择。在战壕里,他们对苏联流放自己的家人、杀国人,十分愤怒;而当傀儡官员送来希特勒的小照片给他们打气的时候,又被他们嘲笑做手纸都嫌硬。而且,在接受之时,不肯伸出右手说什么嘿 希特勒,以示对德国的不满。

文艺源于生活,但文艺往往所能描绘出的痛苦,却常常不及生活的百分之一。小国的历史,往往就是一部被蹂躏的苦难史。他们不愿做大国的工具,却往往就是工具,与愿不愿意没啥关系。对他们而言,对和平的渴望,比之那些雄心万丈时不时想练练手的大国领袖与国民,深厚得多——和平时期,他们可以给世界贡献养眼的美女;而战争年代,却是在帮他们制造寡妇。

屏山石 (原创时评、感悟历史,欢迎关注)

唐朝太监,分几次才杀干净

古代采桑女子,为何容易被调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