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抗战蒋介石的焦土策略之牺牲品——长沙古城

导语:看到大火烧了长沙城的时候,国未灭,家却不在了。日军在200公里开外,蒋介石就烧了长沙,长沙古城成了蒋介石的焦土策略的牺牲品

焦土策略,又称焦土作战,是一种军事战略。此战略是包括当敌人进入或撤出某处时破坏任何可能对敌人有用的东西。“焦土抗战”的口号是为反对不抵抗和消极抗战而生。因为长沙大火发生在夜晚,12日的电报代码是“文”,因而这次大火被称作“文夕大火”,又称长沙大火,是长沙历史上毁坏规模最大的一次全城人为性质的火灾。




1938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武汉会战失利后,武汉的机关、工厂,以及大批难民和伤兵涌入长沙,使当时30多万人口的长沙骤增至50多万。加上以前长沙作为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等会战的后方,长沙已经积累了许多战略储备,商业也很繁荣。但长沙交通非常有限,有限的铁路、公路和水路根本难以承载如此大量的迁入,这些都给日后的巨大损失埋下了隐患。11月8日,日军攻入湖南北部,并轰炸了长沙和衡阳。9日、11日,临湘、岳阳接连失守,中日对峙新墙河。长沙的局势十分严峻,当时政府为免军事物资遭日军获取,而规定焦土抗战的作战思想即敌军进入城郊30华里以内时,实施焦土政策,以为积极防御。长沙大火事先没有及时疏散民众使百姓受难,当时批判者的言论就可以知道,他们从来没有把矛头对准“焦土抗战”政策本身,他们所不满的,都是国民政府的操作失误与疏散百姓上的失责。

长沙大火的确是依据蒋介石“焦土抗战”政策提前布置的。1938年11月7日蒋介石在长沙召开军事会议,会上蒋介石问:“敌人来了,你们长沙怎么办?”时任湖南省主席的张治中还没有回答,蒋即说:“还有什么可思索的,都用火烧掉了,我们不能住,也不能叫敌人来住。不论粮食器材,不能带走的都烧掉!不资敌用。”11月12日张治中又接到蒋介石侍从室副主任林蔚的传谕电话:“我们对长沙要用焦土政策”。




长沙大火之所以在日军还在200里之外就烧了起来,的确是执行人员失误所造成的。据张治中也承认了,12日夜发生的火变,确确实实是意外的。

虽然张治中和蒋介石都承认有责任,各方的批评随后也都纷至沓来,但基本没有人说“焦土抗战”有错,都是在批评放火烧城并非真正的“焦土抗战”,在具体做法上,要认真安置好老弱妇孺,组织青壮年配合军队把当地的物资财产能搬走的搬走,能埋藏的埋藏,只有那些搬不走、埋不了的才忍痛毁掉,以达到困敌、制敌的作用。现在放火烧长沙,事先不动员、不通知、不安民,深更半夜突然全城放火,烧死多少居民、焚毁了多少财产,侥幸逃出火海的,深冬腊月,无所栖居也将冻死、饿死。这种为敌所利用,便宜了敌人,难住了自己的做法。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并不质疑“焦土抗战”的正确性,批评的只是国民政府在执行过程中的无能,以及没有及时疏散百姓的失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