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报道抗日战争的外国记者:冒着生命危险采访

国际先驱导报4月29日报道 “一千五百年前,中国用书籍征服了日本,而现在,日本却用坦克和大炮来答礼。”在《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华北前线》一书的“楔子:战争的迫近”中,作者贝特兰(书中译为勃脱兰)如是写道。当时,那场惨绝人寰的战争还未发生,作为活跃在中国的英国记者——贝特兰已经预测到它的到来。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枪声不仅惊醒了中国,也震惊了世界。此夜之后,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中国成为开展时间最长、持续时间最久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一时之间,大批外国记者云集中国,他们的足迹遍及各大战场以及抗日革命根据地,报道中国人民保卫家园、抗击侵略者的斗争情况,有的甚至为此献出了生命。

七十多年过去了,战争的枪炮声早已远去,但是人们依然难以忘怀那段历史。图书、影像、亲历者口述……不断地还原着战争的残酷和斗争的艰辛。而在庞大而纷杂的史料中,今年3月,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推出了《外国记者眼里的抗日战争》系列丛书。那些曾经为中国人熟知的爱泼斯坦、贝特兰、斯坦因等外国记者笔下的抗战记录重新被收集整理成册,为我们了解那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贝特兰是卢沟桥烽火的见证者。“七七事变”后第四天,他冒着生命危险从日本到达北京采访。

“那些褐色的坦克车和榴弹炮,对于雕刻精致的白石梁桥和淡红色的壮丽宫墙,真是一种莫大侮辱。”他在《古都的沦陷》一文中写道。这位新西兰籍英国记者、作家曾经在伦敦《泰晤士报》工作,1936年就曾来过中国,成为中国抗战诸多重要关头的亲历者。当时,他还突破重重封锁到达了延安。

“我是第一位访问延安的英国访问者。”贝特兰曾非常自豪地说过,他在延安最大的收获就是受到毛泽东的多次接见,“我访问毛主席,是在他自己家内——一间隐蔽在延安高耸绝壁下面、宽敞的山洞住宅,我们是在晚上开始谈话,并且时常谈到深夜,点在我们中间桌上的蜡烛,烛泪流成沟槽,烛光映出奇异的影子在弧形的屋顶上。”

毛主席就贝特兰提出的各种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毛泽东与英国记者贝特兰之谈话》,后该文被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此后,他奔赴抗日前线,采访了朱德、贺龙、萧克、刘少奇等人,同时对前线生活也作了描写,刻画了一个充满朝气的抗日战场上的英雄群体形象。

和贝特兰一样,美国记者爱泼斯坦也见证了整场战争的开端。

后来,爱泼斯坦把自己在前线的经历写成了《人民之战》一书,作者开篇明义:“当中国老百姓第一次站起来并且说‘这块土地是我们的’的时候,中国的现代历史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