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反坦克壕在哪边为什么成为左右了赎罪日战争的成败?

1973年10月6日下午2点,正是犹太教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赎罪日,以色列全国放假。就在虔诚的犹太教徒们在家中禁食祈祷的时候,在以色列北部与叙利亚接壤的戈兰高地上,忽然响起了闷雷般的声音——无数炮弹铺天盖地般降落在以军阵地上——115个叙利亚炮兵连装备的600多门重炮以及100多架飞机、大量火箭炮与地地导弹开始了持续55分钟的炮火准备。3点一到,炸雷般的炮声被坦克发动机的隆隆声所代替,在戈兰高地仅65公里的正面上,叙利亚展开了6个摩托化步兵旅、5个机械化旅和10个装甲旅,多达1300辆坦克(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苏制t—62型坦克),这还没有包括在叙利亚战线上配合作战的摩洛哥、伊拉克、约旦等阿拉伯盟国的军队!而对面前线的以色列军队,由于还没来得及动员其预备队,则只有可怜巴巴的1个步兵旅和2个装甲旅,仅仅170多辆坦克。出敌不意,以镒称铢!看来战事的结局是不会有什么悬念的。

然而,就在浩浩荡荡的叙利亚坦克大军向以色列阵地压去之时,突然一道反坦克壕出现在他们面前。这道反坦克壕宽4—6米、深4—9米,如同一条长龙横亘在叙利亚坦克面前。当然,这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反坦克壕嘛,几十年前就是防御阵地的必备组成部分了,也不难搞定。早有准备的叙利亚军用推土机迅速驶离战斗队形,冲向反坦克壕,准备推土填壕。可是,就在这一刻叙利亚军队发现了惊人的事情:按一般构筑反坦克壕的方法,挖掘出的土应堆在壕沟两侧。但这一次以军却一反常态,将积土全部堆在己方一侧,并垒成了一道两米多高的松软土堤。这样一来,叙军推土机突然发现无土可推(但以军反攻的时候却可以很方便地推土填壕)!想要在地上临时铲土吧,戈兰高地又多是结实的火山熔岩地,推土机铲不动硬地,只得望壕兴叹!不过,以军阵地上发射出来的炽烈火力却容不得叙军继续兴叹了。无奈之下,叙军只得将坦克填入壕中,可填入壕中的坦克仅2米多高,壕深却有4—9米,叙军白白折损了不少坦克,依旧无法跨过壕沟。最后叙军好不容易等来了坦克架桥车,却发现由于桥的另一端架在两米多高的浮土上,导致整个桥一头高一头低,松松垮垮、摇摇晃晃,坦克一不小心就会翻入壕中。好不容易过了桥,叙利亚坦克却面临着更严重的威胁——当坦克跨越土堤的前一刻,其装甲最薄弱的车底就暴露在以军的反坦克炮火之下,在跨越土堤后的一刻,同样装甲薄弱的车顶又暴露了出来,而坦克做这个跨堤的动作又很慢,于是就成了以军的活靶。由于叙军在反坦克壕上架设桥梁的数量有限,使得以军可以向这些有限的地段集中反坦克炮火,像点名一样,把费尽千辛万苦跨过壕的叙军坦克一辆辆“点”掉!

这个堆在以色列一侧的土堆给叙利亚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带来的后果是巨大的。最直接的后果是它导致了数百辆叙军坦克和装甲车被击毁在反坦克壕前后;进一步的后果是它让坚守在戈兰高地的少量以军得以坚持战斗两天,掩护以军主力完成动员,于战争的第三天(10月8日)向叙利亚发起反攻,并很快打进叙利亚国境,直逼首都大马士革城下;最终的后果是它让阿拉伯联军输掉了第四次中东战争,此后随着阿拉伯联盟的分裂和苏联的解体,阿拉伯国家再也无力对以色列构成威胁。直到今天,戈兰高地这块叙利亚的国土仍然为以色列所占领,以色列坦克仍在距大马士革仅有1小时车程的地方巡逻……

这件事情看起来真的很荒诞,从沟里挖出来的土堆在沟的哪一边这样一个貌似鸡毛蒜皮的细节,竟然改变了千百万人和众多国家的命运,直到今天还在对世界政治格局起着重要的影响。很明显,导致这一情况的根本原因绝不是这么一道单边堆土的反坦克壕真的无懈可击。事实上,同样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在埃及战线上有一道更著名的超级反坦克壕——巴列夫防线,这道防线以苏伊士运河为壕沟(平均宽135米,深13米),在运河以色列一侧筑有平均25米高的沙堤。戈兰高地的反坦克壕与之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然而,就是这样一道固若金汤的防线,在精心准备已久的埃及军队面前仅8个小时就被全线彻底摧毁。在整个突击过程中,埃军仅阵亡280人,损失20辆坦克,而以军的3个装甲旅和1个步兵旅却几乎被全歼!

从叙利亚和埃及两个战线的巨大反差中,我们可以看出,导致叙利亚惨败的根本原因是叙利亚统帅部对“土堆在哪一边”这一重要战术细节的无视!反坦克壕这么庞大的国防工程是不可能保住密的。叙利亚统帅部中只要有一个高级将领亲自到前线来观察一下,在制定作战计划时考虑一下这个因素,就绝不会闹到后来这步田地。然而,叙利亚的将军们大概全都沉浸在玄而又玄的战略概念之中,硬是没有一个人来关心一下这些具体的战术细节,只知道让部队去一冲了事!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埃及军队从总参谋长以下,都对战术细节给予了高度重视,就拿如何冲破巴列夫防线的沙堤来说,埃军早在1971年开始就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进行了数百次实验,这才有了后来的一次成功!

当然,对于领导者,特别是高层领导者来说,要求他事必躬亲、面面俱到、弄清每一个细节,是不必要的,也是不现实的,抓大放小在一定程度上是必然的选择。但是,这绝不意味着领导者们就可以把所有细节全都抛在脑后,沉浸在“宏观”、“概念”、“战略”、“愿景”的美梦之中。要知道,魔鬼在细节之中,一旦被忽视,魔鬼就可能被释放出来,让这些美梦统统化成泡影!于是,这就要求领导者们要能够区分那些藏着魔鬼的重要细节(例如反坦克壕里挖出来的土堆在哪一边)和相对来说不重要的细节(例如士兵早上是吃牛肉饭还是鸡肉饭),对前者必须认真严肃地对待,要给予不亚于那些战略蓝图的重视程度,只有对后者才能稍微放松一下,交给下属去处理。

领导者如何才能区分这两种不同的细节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懂专业。只有一个真正精通坦克战术的将领,才会知道他在制定作战计划时真正应该关心些什么,才能懂得为什么土堆在哪一边比早上吃哪种饭要重要得多得多。而在那些万金油式的、只懂得做“人的工作”的将领看来,这两者都是差不多的没劲,都是不值得他这样的大领导去费神关注的事情。

不过,人们也应该现实一些,当领导干部到了一定层级的时候,由于所管辖的领域繁多,要在每个领域都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时对领导干部的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能够虚心纳谏,尊重专家,科学决策,不搞长官意志——你不懂专业,起码你要能耐心听那些懂专业的人的意见。不仅领导干部个人要懂得纳谏,整个组织体系也要有鼓励专家进谏的文化和氛围。而在叙利亚军中,看来这样的领导和这样的氛围都是付之阙如的。否则就算叙军的军事素质再差,也不至于连一个懂坦克战术、了解以军反坦克壕构筑情况的人也没有啊!

戈兰高地上的硝烟虽然已经散去了30多年,但历史的沉痛教训却不应被轻易遗忘。事实上,就是在今天,如果我们扪心自问一下:在我们的领导干部队伍里,有多少是真正的专业化干部,又有多少是“上天下地无所不能”的“万金油”式干部?有多少干部能够对那些重要的细节给予足够的重视,又有多少干部终日只知高谈阔论、“描绘宏伟蓝图”?有多少干部能够虚怀若谷、听取专业意见、进行科学决策,又有多少干部一味搞长官意志,凡是为他想干的项目所做的可行性报告绝没有一个不可行的……我们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答案呢?当然,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没有叙利亚那么大,但也未必是一个小数。在我们所付出的千百亿“学费”中,不知有多少就是付给这些细节中的魔鬼的。希望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当我们再次回想起戈兰高地上的那条壕沟边的土堆,以及上面的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的答案能比今天更让人轻松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