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东方战场》评价现两极分化 导演追求史学价值

堪称抗战剧航母的66集电视剧《东方战场》刚播毕开局10集,原本对观众呼应寄予很高期望的导演路奇昨天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却表达了对部分观众因浅薄而妄论的“遗憾和悲伤”。同时,作为一名历史正剧导演,路奇还表示坚决同当下影视圈迎合甚至骄纵这种“浅薄”的风气划清界限。“《东方战场》有史学价值的追求,我从不只拍观众看得懂那部分。”

北青报:这部剧历经十多年剧本创作、投资巨大、拍摄制作工程浩繁,播出经历也颇为周折……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跟观众见面,播出效果达到预期了吗?

路奇:《东方战场》已经播出几天了,我也看到了一些反馈的信息。总的来讲,我觉得非常地遗憾,非常地悲伤。和我想象的有很大的距离,我为这些人的观感真的感到很遗憾。我没想到中国现在很多人对历史浅薄到这种程度。

我举个例子,比如好多人说,红军为什么不到前线打日本鬼子,我觉得说这种话的观众,你太不懂得历史了。红军在什么地方?刚开始是在国民党第三次围剿之中。昨天播的第9、10集,国民党开始进行第五次围剿。层层包围之中怎么到前线去抗日呢?!只能是用一些地下党员,潜伏到东北发起一些战斗。那个时候的红军还不是一个国家的军队,他不在那儿发表一些演说,他怎么办呢?

北青报:围绕这部戏的另一大争议是演员。使用神似的明星,还是形似的特型演员,一直是近代历史正剧的争论焦点,这部剧有名有姓的角色达到1200多名,创国产剧之最。对演员的追求是什么?

路奇:选演员这个问题,我们一开始就有一个基本的定位,要尽量靠近还原历史原型,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位。但是不管怎么样还原历史,毕竟是一个文艺作品。所以说我们在兼顾还原历史原型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它的艺术表现力,能达到的艺术深度和艺术张力。有一些戏份比较重的,就一定要首先保证演员的戏要好,如果戏份不是很重的,一定就更加注重形象气质,跟历史原型靠近。

我们希望做一个有品质的电视剧,希望做一个有史学价值的电视剧。所以对拷贝历史和还原原型更加重视。关于国外演员,我们定位跟以往同类题材很不一样。比如我以前拍过《东方》,《东方》里面的麦克阿瑟他们就给我定了一个俄罗斯演员,这样是不负责任的。因为你的角色是美国人,他的血统又是欧洲的英伦血统传过去的。但是你用一个俄罗斯的演员,显然不行。《东方战场》的原则是哪一个国家的角色就用哪个国家的人来演。所以我们可能是有史以来动用日本演员最多的一部戏。我们用了大量的日本演员(注:270余名)。日本演员的素质非常好,哪怕一个很微小的角色,他们来的时候都是做好了功课的。 我习惯了首先问这场戏你想怎么演,每个人几乎都会完整的讲出相关历史、背景,告诉我他对角色的想法,因为历史上这个人物是如何如何的。

北青报:几位主要领导人的配音都是方言版,但其他角色是普通话,这种穿插让观众有跳戏之感。这种配音方式的考虑是什么?

路奇:可能有我的问题,我觉得领导人讲话带一点方言更有味道。我个人比较偏向以前古月版的毛泽东配音,包括孙飞虎、赵恒多他们演的蒋介石的声音。实际上毛泽东配音我们也是经过几次调整的,现在的就是古月版,配音演员当年就是给古月配的。这个见仁见智。

北青报:任务多、事件多、历史背景复杂,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观看《东方战场》确实有一定“门槛”。在创作时,是否考虑到观众的接受问题?

路奇:说句实在的,我对现在这种影视的观赏习惯是非常不认可的。我拍这个题材的时候,没有考虑人们应该了解这段历史。我想做的,是让那些不知道的人,看完以后会知道中国抗战14年,前前后后是怎么走过来的,能够通过这部电视剧了解真正的二战全过程——既然叫《东方战场》,它应该完成这个任务。

如果我要是考虑到某些人能看懂,某些人看不懂,看不懂的我不写,我只写能看懂的那些,那样就失掉了《东方战场》这部戏的意义。但是今天看到有些观众的反馈,我内心还是有一种非常悲凉的感觉。我做的片子,它不是快餐,我是在追求它有史学的价值。它以广阔的视角,来看待这段历史。当然有些你们可能没有看到,但是我希望有一天,我拍的片子能够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