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萨达姆曾用化武肆虐两伊战争 为"翻盘"立大功

叙利亚现政权的盟友伊朗,曾在两伊战争期间深受化学武器之害。而对当时的伊拉克来说,国际社会的默许,是其敢于一再无视国际公约的重要原因。

近日,美国及其西方盟友以“叙利亚政府对平民使用化学武器”为由,谋求对该国的阿萨德政权动武。化学武器的使用受到国际公约严格限制,但纵观中东地区的军事史,各国不仅积极研制、生产各种类型的毒剂,将其投入实战的先例同样为数不少。

来自美国中情局的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两伊战争期间,两万余名伊朗士兵死于伊拉克发动的化学武器袭击,至少10万人致残,伊拉克国内的库尔德人此后也深受化学武器之害。耐人寻味的是,对于萨达姆·侯赛因当局的所作所为,国际社会并未施加太大压力。

“穷人的原子弹”

萨达姆之所以在1980年挑起两伊战争,很大程度上系得到华盛顿的支持。毕竟,宣扬“输出革命”的伊朗,是美国在中东的最大地缘政治对手。然而,伊朗终归国力雄厚,随着战事长期化,德黑兰的“后劲”逐渐显现,伊朗军队亦攻入伊拉克境内。萨达姆发现,靠常规手段赢得胜利绝非易事,自然而然地,这位独裁者想到了“穷人的原子弹”——化学武器。

1982年夏,10万伊朗军队兵分五路进攻伊拉克港城巴士拉,并依靠临时改造的车辆和民兵,以近乎自杀的方式,在密集的雷区中“趟”出一条通道。这种扫雷手段既不彻底又不安全,但由于伊朗缺少足够的扫雷设备,只能出此下策,也造成后续的革命卫队和正规军经常被地雷炸死。正是在这场战役中,伊拉克军队首次使用毒气,这种毒气并不在国际条约限制的范围之内,以催泪瓦斯为主,伊拉克在使用前也向伊朗方面发出了警告。不过,这种非常规武器的成功使用,助长了伊拉克在日后战事中广泛使用化学武器的胆量。

敌人大兵压境,伊拉克高级官员对萨达姆的决定不敢违逆,阿拉伯国家和美国出于各自利益的考虑,对伊拉克使用化学武器也大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1985年3月11日,伊朗军队又一次向巴士拉发起猛攻。此时的德黑兰已意识到“人海战术”存在缺陷,开始尝试用常规手段遂行大规模战役,并将初出茅庐的革命卫队改造成常规武装部队。这一做法收效显著,一度依赖数量优势与对手拼命的革命卫队,运用精心设计的战术重创伊拉克守军,击毙1万至1.2万人,自身损失1.5万人,号称伊朗军队取得的最佳战损比。除了战损数据有所改观,伊朗还成功夺取了巴格达-巴士拉公路的控制权,一度将伊拉克一分为二。

萨达姆闻讯极为恐慌,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失地,并进一步放开对化学武器的限制。同时,美国通过阿拉伯国家向伊拉克提供伊朗军事部署的卫星照片,帮助其排兵布阵。

战况惨烈,萨达姆心有余悸

即便如此,伊朗方面依旧气势如虹。1986年2月9日,伊朗集结近10万大军,以声东击西的策略,挥师战线东南部的法奥半岛。伊拉克人猝不及防,加之连绵的大雨使守军无法对蜂拥而至的伊朗士兵进行炮火压制,驰援巴士拉的机械化部队更是深陷泥泞,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伊朗人在4小时之内抢占整个法奥半岛。此役,伊朗军队不仅成功将对手分割成若干支收尾不能相顾的孤军,并且通过占领狭长的法奥半岛,彻底封闭了伊拉克的出海口。

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2月12日前后,巴格达组织了三次反攻,企图重新夺回法奥,经过一周血战,半岛仍在伊朗人手中。心急如焚的萨达姆召见心腹马希尔·阿比迪·阿尔-拉希德(masher abd al-rashid)将军,命其接手伊拉克最精锐的部队——共和国卫队的指挥权,全权组织对法奥的反攻。2月24日,伊拉克第四次反扑法奥半岛,虽再次祭出化学武器,伊朗人的阵地还是岿然不动,不到两周,双方共阵亡了4万人。

4年后,也就是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前不久,萨达姆在巴格达会见美国驻伊大使阿普雷尔·格雷斯皮(april glaspie)时,特别谈到了血腥的法奥战役:“作为一个国家的元首,看到1万人(伊朗损失3万人)在不到半个月里送命,真是一种折磨……”

法奥屡攻不克,令伊拉克军队的士气极为低落,伊拉克复兴社会党内部也开始出现裂痕。为了挽救危局,1986年5月中旬,伊拉克军队剑走偏锋,以化学武器开路,夺取了两伊边境中段伊朗一侧的小城迈赫兰(mehran),萨达姆随即提出用迈赫兰与伊朗交换法奥半岛。然而,德黑兰根本没有理会对手提出的这一动议,并于7月初顺利收复了迈赫兰。此时,从将军到士兵,大部分伊朗人“信心爆棚”,认为对伊拉克的“最后一击”指日可待。

蓝月传奇

美女陪玩

热血传奇

套装赠送

毒气开道,迫德黑兰停火

抵挡住伊拉克的反扑,伊朗开始以法奥为基地,向乌姆盖斯尔(umm qasr)等地进军。如果他们继续得手,就意味着伊朗控制区与科威特接壤,伊拉克则被完全赶出波斯湾沿岸。

然而,在东西方对抗的背景下,美苏两个大国都不愿意看到两伊的实力天平彻底失衡。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及伊朗在中东的亲密盟友叙利亚也频频向德黑兰施加压力,部分国家还加大了对伊朗境内的库尔德分离势力的支持,以缓解伊拉克在正面承受的压力。

源源不断的国际援助,为伊拉克赢得了喘息之机。两年的相持阶段转瞬即逝,1988年4月中旬,萨达姆下令启动代号“斋月”的攻势,依靠密集使用芥子气和沙林毒气,仅48小时就收复了法奥半岛,这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转折,表明伊拉克再次掌握战争的主动权。

5月底,伊拉克将伊朗军队赶出巴士拉以东的萨拉马切赫高地(salamcheh),6月,又收复了1985年沦陷的马吉伦岛(majnun)。7月13日,伊拉克向德黑兰发出通牒,称如果伊朗不迅速撤出库尔德斯坦地区,伊拉克军队将不满足于在边境线上停留。就在发出通牒的当日,伊拉克军队不等伊朗做出回复,即跨越国境攻入伊朗境内。

同年7月中旬,伊朗举行高级政治会议,最高精神领袖霍梅尼的长子艾哈迈德·霍梅尼(ahmed khomeini)代表其父表态,称愿意接受联合国的停火决议。7月17日,霍梅尼本人向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德奎利亚尔致信——“出于人道以及国际公平和地区和平安全的考虑,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决定以官方声明的方式接受联合国598号决议……”

在这封信中,霍梅尼只提出了一个顾及面子的条件,那就是要求伊拉克承认首先挑起了战争,结果被军事上处于上风的萨达姆驳回——他既不想给伊朗任何喘息机会,也不想让霍梅尼占据“道义制高点”。为敦促伊朗尽早停火,7月18日,伊拉克出动飞机空袭了位于布什尔的伊朗在建核电站。认识到残酷的现实,德黑兰终于无条件接受停火决议。

身为最高精神领袖,霍梅尼自感无颜向民众宣布停火的消息。其发言人于7月20日下午14时通电全国时,霍梅尼正在清真寺内忏悔。“对于殉教者,这是一个光荣的时刻……对于我来说,我为我还活着而感到羞耻……做出这一决定,我感觉到自己正在喝下一杯毒酒……”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如果能够殉教,或许感觉还会好一些……(但我却不得不接受)所有高级军事专家们的建议……接受(联合国)的决议,并不意味着战争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但这至少能够缓解那些敌对势力借战争之名对我们发起的舆论攻势。”

这场发生在20世纪第三世界国家的、耗时最长、伤亡最惨重的战争,就这样以没有真正胜利者的结局拉上了帷幕。

库尔德平民受难尤甚

两伊停战后,伊朗人终于摆脱了伊拉克化学武器带来的梦魇,但另一方面,伊拉克境内的库尔德人继续遭受着炼狱般的折磨——从正面战场腾出手来,萨达姆立即下令集中兵力对“反复无常”库尔德武装采取斩尽杀绝的围剿,对化学武器的使用限制也荡然无存。

仅在1988年一年内,巴格达政权即多次对境内的库尔德分离武装甚至平民使用化学武器。最惨烈的一次化学武器攻击发生在年底,当时,为防止库尔德武装逃到伊朗境内,萨达姆命令空军对哈莱卜杰(halabja)的库尔德村庄喷洒大量化学战剂,一名外国记者曾用摄像机进行记录,保存下来的镜头显示,原本晴空万里的天空瞬间变成了紫色,整个哈莱卜杰被烟雾笼罩。在这场近乎大屠杀的攻击中,5000余名男女老少当场中毒身亡。

后世的军史研究者指出,相比库尔德人,伊朗军队的防化装备稍好一些;即便如此,伊拉克的化学武器攻击也令其苦不堪言,尤其是很多伊朗人习惯蓄须,使得防毒面具不能充分发挥密封作用。对于伊拉克的化学武器攻击,伊朗惟一能够进行反击的方式是通过新闻媒体不断予以揭发与披露,然而,在萨达姆·侯赛因依然被大国宠爱的岁月,伊朗利用宣传工具制造舆论的措施无法奏效;甚至是苏联,也对伊拉克的种种非人道行径采取包容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