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楚汉相争鸿沟和议之后项羽实力如何?为什么垓下之战项羽节节败退?

  今天历史资料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什么垓下之战项羽节节败退?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作为楚汉争霸之战的终极之战,垓下之战的结果直接决定了天下的归属,最终项羽乌江自刎,刘邦登基称帝。那么,一向以正面作战见长的项羽,为何会在垓下之战中被韩信打的几乎全军覆没呢?事实上,在撤往垓下途中,项羽已经接连受挫,后路被断的他撤往垓下已经是强弩之末,再加上汉军的绝对优势兵力,他的战败已经不可避免。

  垓下之战以前,局势对项羽已经极为不利

  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八月,项羽与刘邦结束了长达两年的对峙,双方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和议”,以战国时魏国所修建的运河:鸿沟为界,划分天下。事实上,此时的局势对于项羽已经极为不利。

  垓下之战前局势

  1、天下大势层面。在双方在荥阳对峙早期,刘邦和项羽可以说是势均力敌,项羽甚至占据着一定的上风,然而随着两年的经营,到“鸿沟和议”时,刘邦已经通过军事征服和外交游说等方式,先后攻占魏地、代地、赵地、齐地,降伏燕王臧荼、衡山王吴芮、九江王英布,从而掌控了天下绝大部分土地,并从东部和北部对项羽的控制区实现了半包围,而项羽的势力则毫无发展。可以说,此时的战略天平已经完全倒向了刘邦。

  2、军队战力层面。荥阳对峙期间,楚军虽然在正面战场上长期占据着优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军队战斗力却是在持续下降。对于刘邦来说,他的背后是自己直接占据的广大地域,在萧何的经营之下,粮草兵员源源不断,这使得他的军队战斗力始终较为均衡。反观项羽方面,由于其远离自己的控制地区,补给线不仅比刘邦更远,而且长期遭受彭越的骚扰和阻截,在后勤补给、军队士气等方面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这也是他被迫主动议和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从荥阳对峙到垓下之战,由于刘邦和项羽的此消彼长,战争天平已经一步步倒向了刘邦,其实在垓下战争爆发的那一刻,便几乎已经注定了项羽的失败。

  项羽撤退途中接连受挫,退路被断的项羽只得撤往垓下

  “鸿沟和议”之后,项羽率兵东撤,刘邦则在张良陈平的建议下撕毁协议率兵追击,同时令齐王韩信、梁王彭越尽数挥军南下,又令刘贾联合英布自淮地北上,五路大军对项羽展开合击。简单介绍一下整个追击过程:

  刘邦追击项羽路线

  项羽撤退至阳夏后,被刘邦大军追杀,项羽战败,楚国大将周将军被俘,项羽被迫退至固陵,并留钟离眜驻守固陵保证后路安全,刘邦追击至固陵,被断后的钟离眜击败,不得不暂时停止追击,项羽得到了短暂的喘息之机。

  刘邦见追击受阻,于是命令刘贾渡过淮河,攻占寿春,阻断项羽逃回会稽的归路。同时,派人策反楚国大司马周殷,周殷随即叛楚,帮助刘贾、英布攻占九江。

  向南退路已断的项羽只得向东撤退

  与此同时,灌婴靳歙等人已经攻破楚都彭城,并率领骑兵向固陵挺进,与刘邦在固陵东边颐乡会合。项羽得知灌婴、靳歙等率领汉军东来后为防自己被包围,只得向南退守至陈县,集结剩余兵力意图做最后决战。

  汉五年(前203年)十月(注:秦纪年以十月为岁首),刘邦率军再败楚军于陈下,楚将灵常、陈公利几降汉,项羽只得继续撤退,意图退往会稽,但由于向南退路已经被刘贾、周殷、英布截断,最终只得向东撤往垓下,而刘邦追击的同时,刘贾、周殷、英布同时率军向垓下挺进。

  项羽大势已去,韩信、彭越出兵

  与此同时,韩信、彭越见项羽大势已去,也只得率军前往与刘邦会合。至此,五路大军尽皆会合于垓下,面对处于绝对优势的汉军,项羽已经很难翻盘。

  五路大军合击项羽,垓下战败项羽乌江自刎

  汉五年(前203年)十一月,项羽退至垓下,率领残余的十万疲惫之师筑垒安营,整顿部队,恢复军力。十二月,韩信、彭越、英布与刘邦会合,在垓下将向江南撤退的十万楚军层层包围,兵力大约七十万的汉军,已经处在了绝对优势。

  垓下交战示意图

  汉五年(前202年)一月,楚汉双方展开决战,韩信亲率三十万人为主力正面迎战项羽,侯孔藂率军为左翼,费侯陈贺率军为右翼,刘邦则坐镇后方,周勃柴武等预备军则在刘邦军后待命。

  韩信首先亲率汉军发动进攻,初战受挫,韩信后退。楚军追击韩信时受到左右两翼汉军的夹击,双方陷入混战之中,此时韩信整军回身再战,楚军受到三面夹击,一场大战之后楚军战败,项羽被迫退回垓下城。

  夜间 ,双方各自回营休战。汉军采取心理战攻势,命人高唱楚歌,此举导致项羽的疲惫之师士气降到了极点,项羽见大势已去后只得趁夜率领八百精骑突围南逃,在汉军的追击下,最终于乌江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