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太平天国的军事实力 四大阵法完胜清朝中央军

近年太平天国的形象完全是180度的反转,以前是人间天国,领袖全是人民的大救星,清朝是反动势力。随着更多的史料的开放,太平天国愚昧落后的一面开始广为人知,领袖们都一夜间变成了嗜血的恶魔。反复之间,不禁令人喟叹不已。其实,后人读史,更应该心平气和,研究得失,探寻治乱之道,而不应誉之则无以加,贬之则天下之恶尽归之犹恐不及。

即便太平天国的支持者,也只是站在满、汉民族矛盾角度一味贬满崇汉,而少有人能从从军事、制度和管理方面分析太平天国得失。今天,我从《清史稿·洪秀全传》、《纪略》以及《能静居日记》等湘军将领书信、日记中中择出太平天国军事制度建设和战术水平方面的资料,还原太平天国的军事真相。

一、军事建制科学严谨,便于指挥,接近现代军事思想。

《洪秀全传》载:太平军军制,每一军领一12500人,以军帅统之,总制、监军监之。其下则各辖五师帅,各领2500人。每师帅辖五旅帅,各分领500人。每旅帅辖五卒长,各分领百人。每卒长辖四两司马。每两司马领伍长5人,伍卒长20人,共25人。

每军一万两千五百人,基本相当于现代的一个师。太平天国军队即是以师为作战单位,每师12500人,“军帅”相当于师长,“总制”相当于政委,“监军”相当于军法处长,说明太平天国军事、政治和军令并重,足以保证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师下面设五个旅,每旅2500人,设旅长一人(称“师帅”);旅下面设五个团,每个团500人,设团长一人(称为“旅帅”);每个团下设五个连,每个连100人,设连长一人(称“卒长”);每个连下设四个班,每个班25人,设班长一人(称“两司马”);班下面又分成五个战斗小组,每个小组5个人,其中一人为小组长。

这样的编制,与现代“师、旅、团、营、连、排、班”的建设极其相近,而且每一级都遵循“五五制”,这说明其注重战斗小组之间的相互配合,有主攻,有支援,有掩护,有防御,与我军的“三三制”战法完全是一个道理。在战场如心使运臂,如臂使手,如手动指,节节贯穿,指挥灵活。而此时清军的八旗和绿营还在使用几百人以上的密集阵型,尤其是在河汊水系纵横的江南地区,远不如太平军机动灵活。

  二、太平军“四大战法”变法如神,进可攻,退可守,胜利于扩大战果,败亦不致溃散。

太平军无论作战、行军,进攻、撤退,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军令严明。这完全得益于其“四大阵法”,与清军长期作战的湘军名将罗泽南、胡林翼、曾国荃对太平军的四大阵法都称赞不已,连曾国藩都曾多次在书信中要求前线部队小心提防。

1、进军用“牵阵法”。

行军管理以旅为单位,2500人统一进退;最基层以班单位,班长举旗在前带队,25人为一队;一个连四个班相互照应,一个团五个连前呼应;五个团又左右相望。只有在一个旅通过以后,第二个旅才能通过。这样的好处是,在行军途中遇到敌人,能迅速集结成一个旅的作战单元,随时可以列成战斗阵形。这种行军方式远远超过八旗和绿营兵“一窝蜂”的行军方式。

凡由此至彼,必下令作牵阵行走法。每两司执一旗,后随二十五人。百人则间卒长一旗,五百人则间旅帅一旗,2500人则间师帅一旗。军帅、监军、总制乘舆马随行。一军尽,一军续进,宽路则令双行,狭路单行,鱼贯以进。凡行军乱其行列者斩。其牵继行走时,一遇敌军,首尾蟠屈钩连,顷刻坌集。败则闻敲金方退,仍牵线以行,不得斜奔帝逸。

2、驻军用“螃蟹阵”。

驻军或与敌对峙时,先把部队分成左、中、右三个大组,左右人数多,是主力;中间人数少,属于机动支援力量,视敌人的进攻方向变阵应敌。如果敌人从左右两翼进攻,或者想从左右翼攻击敌军,则将中间分配到压力大的一面;如果敌人从前后进攻,则将左右翼前锋对付前面敌人,两翼的后队和中间组成后队,既防备敌人从后面包围,又可作为前队的预备队,相机出动。总之,由于军纪严明,各部以旗语为号令,前后左右,分头拒头,不令敌军有可乘之机。其主动挑战时,先以小队做试探性攻击,大部队乘机寻找薄弱点全力攻击。

乃三队平行列阵也。中一队人数少,两翼人数多。其法视敌军分几队,即变阵以应之。如敌军仅左右队,即以中队分益左右,亦为两队。如敌军前后各一队,则分左右翼之前锋为一队,以后半与中一队合而平列,为前队接应。如敌左右,何队兵多,则变偏左右翼以与之敌。如敌军分四五队,亦分为四五队,次乘迎拒。其大阵包小阵法,或先以小队尝敌,后出大阵包之。或诈败敌追,伏兵四起,以包敌军。穷极变化。至于损左益右,移后置前,临时指挥,操之司令。兵士悉视大旗所往而奔赴之。无敢或后。

[page] 

3、正面大型战役用“百鸟阵”。

以班为基本作战单元,25人一队,散罗棋布,令敌军无法识别我军进攻或防御的重点,如百鸟成群,时散时合,看似无序,其实即可分散部队梯次应敌,也可以随时组成大部队,进行重点攻击,可分可合,随机消灭敌人。

此阵用之平原旷野。以25人为小队,分百数十队,散布如星,使敌军惊疑,不知其数多寡。敌军气馁,即合而攻之。

4、败中取胜用“伏地阵”。

在撤退时,敌军穷追不舍,一声令下,随着师长的令旗倒地,各旅、团、连、班的旗子和士兵一齐卧倒,瞬间令敌人失去追击目标,不敢深入。在敌人犹豫不定之际,突然一声令下,随着师长的令旗高举,部队迅速组成战斗队型,反击追兵,杀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敌兵追北,至山穷水阻之地,忽一旗偃,千旗齐偃,瞬息千里,皆伏地不见。敌军见前寂无一卒,诧异徘徊,伏半时,忽一旗立,千旗齐立,急趋扑敌,往往转败为胜。

过去史家都把太平天国迅速占领江南的原因,归结为八旗军、绿营兵的战斗力低下,其实这是比较版面的,仅是原因之一,看一下太平天国的军事建制和行军作战技法,绝不是一群乌合之众的农民短期能做到的,可见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在传教和准备起义之前,就进行了战术准备,根据清军的弱点制定了先进的军事建制和战术;也一定是进行了长期的严格训练,才能让部队掌握这些复杂的阵法和军事技能。这些既都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更需要一大批有军事素养的干部,这说明太平天国前期也曾励精图治,洪秀全等人也不可能只会做一些蹩脚的传教工作。

只是,太平天国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官制度,各种施政和治军缺乏记录,再加上清军的销毁,后人已经无法掌握全貌。我认为太平天国的失败主要是文化和战略的失败,而是不战术层面的,可以归结为“有战术,无战略”,中国的农民、矿工不只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还能在战斗中学习,创新中先进的战术技法,只是洪秀全无复远志,贪图享乐,可惜了大好的江山和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