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战史风云

战史风云

将帅怂还是皇帝傻?松山之战崇祯输到关外只剩山海关

明朝对后金的作战,从万历年间就已经开始了,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于盛京以“七大恨”告天,正式起兵反明,一路攻城略地,兵锋锐不可当,万历皇帝方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双方与萨尔浒交战,明军大败,自此,明朝转入战略防御阶段,这种不利的形势一直延续到崇祯年间。

整个东北局面在经历了孙承宗、熊廷弼、袁崇焕等多位名将的苦心经营后,依靠坚固的关宁锦防线,始终拒敌于关外,可是辽东大半已被后金所占领,明军在战略防御期间,败多胜少,更何况关内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明军很有可能处于两线作战的状态,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明军在对后金的战斗中,就没有机会了呢?

笔者认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显然,明军的机会是有的,而且还比较多,比较明显,可是,由于崇祯皇帝的战略决策失误,导致了这个机会变成了危险,笔者想说的这个机会,就是崇祯十三年至崇祯十五年的松山之战。

明军统帅洪承畴是一个老成持重的帅才,而清军统帅皇太极更是一个军事天才,皇太极与崇祯十三年派兵包围锦州,但是只围不攻,意在围点打援,引诱明军前往锦州解围,伏击于途中,集中优势兵力打一场歼灭战,此役皇太极动用了十余万八旗精锐,可以说下了血本了。

[page]

洪承畴奉旨率军前往锦州解围,并将驻守北方边防的八个总兵都调至麾下,总兵力达到十三万,洪承畴非常明白皇太极的用兵方略,吸取了以往分兵出击被各个击破的教训,可以说是将明朝北边所有的精锐全部聚集于宁远前线,采取了步步为营的战术,与清军相持与锦州外围,决定与清军打一场持久战。

列位看官应该都知道松山之战的过程,崇祯皇帝,特别是兵部尚书陈新甲,改变了持久战的既定方针,数次催促洪承畴出战,洪承畴被迫出兵,皇太极闻讯立即赶往前线,并立即切断了松山与杏山、塔山、锦州的联系,使其困守松山,孤立无援,最终全军粮草耗尽,突围失败,军心涣散,此时的大溃败已然形成,崇祯十五年,松山、锦州失守,洪承畴本人也被俘投降。

网络配图

从双方的用兵方略而言,久耗下去,清军必败,因为清军毕竟是以一隅抵一国,皇太极耗不起,因此,洪承畴坚持步步为营,打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无疑是上上之策,此时的锦州守军主将祖大寿专门派人突围告知洪承畴,城中粮草充足,足可支持半年,希望洪承畴能够稳扎稳打,不要贸然出兵解围,二人观点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从双方的军事力量来看,明军与清军都下了血本,一旦明军获得胜利,清军必然锐气大丧,但一旦明军失败,明朝在北方的最后一点精锐家底算是拼光了,从山海关到蓟州将无兵可调,在整个辽西战场,明军将面临无险可守,无城可守(还剩一个宁远)的局面,关宁锦防线也随时面临崩溃的危险,因此,洪承畴集聚重兵与清军决战于锦州外围,可谓是一次豪赌。

[page]

洪承畴被迫放弃对峙相持的战略方针,就已经意味着松山之战的失败,但是,这并不是洪承畴的本意,他是极力反对立即出兵解围的,那么,谁要对松山之战的失败负责呢?笔者认为,崇祯皇帝和兵部尚书陈新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崇祯皇帝和兵部尚书陈新甲没有把握住这个机会,仅仅凭借着不切实际地瞎猜测、瞎指挥,否定了洪承畴的战略方针,硬是断送了这十三万大军,也断送了整个东北局势,看看对手皇太极吧!主动前往一线指挥,可谓身先士卒,鼓舞士气,两相对比,高下立现。

网络配图

其次,洪承畴也要负一定的责任,前文已经说了,洪承畴的战略方针是一场豪赌,如果按洪承畴的部署,极有可能扭转辽东局势,使明军处于战略优势,但一旦失败,明军在东北几乎无立足之地,无论如何,洪承畴得有必胜的把握才能赌这一把,可他却没有将干扰战略方针实施的因素考虑全面,作为崇祯皇帝依赖的重臣,洪承畴应该明白这位皇帝多疑少断的心理,如果说是忽略了,那就是他作为统帅的失职,当然了,这其实不在他作为臣子能够控制的范围之内,因此,很多人对于洪承畴此败,是表示同情的。

[page]

洪承畴大军被围之后,各路总兵就开始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了,都想着如何保存自己的实力,而不是如何突破重围,加上粮道被断,军心浮动,洪承畴倒是想奋力一搏,可是各路将领临阵退缩,大军溃败,而此时诸如吴三桂等部,均不愿出兵援救松山,明军是一支大军几条心,而清军则是几支大军一条心,这也是导致松山之败的一个原因。

松山之战后,明朝倾尽国力打造的九边精锐损失殆尽,几代名将苦心经营的关宁锦防线岌岌可危,最终只剩三万余残军跟随吴三桂退守宁远,此役是明清双方在辽东最后的关键战役,以后明军再也没有能力组织起对清军的有效反击。

网络配图

此役之后,明朝内部开始追责,言官们纷纷弹劾陈新甲及兵部,一场口水战之后,也就不了了之了,毕竟最后做决策的是崇祯皇帝,由于当时讯息不通,崇祯皇帝还不知道洪承畴已经投降清朝,还下旨表彰了洪承畴,在某一段时间里,洪承畴一直是为国捐躯,令人尊敬的烈士,实在令人啼笑皆非啊!

洪承畴投降清军之后,受到了相当的礼遇,在皇太极、多尔衮以及顺治时代,他都是身居要职,备受重用,在清军入关后,他也成为了剿灭反清军事力量的“急先锋”,他提倡满人汉化,从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看,他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但从道德层面而言,他是典型的“失节者”,《清史稿》将他列入《贰臣传》,可见满洲贵族在对待“失节者”的问题上,态度是非常明确的,鉴于他的贡献,将他列于《贰臣传》甲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