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宣太后一生最大败笔是什么 掌权四十年未能一统
历史上太后这个称谓始见于芈八子,(本文由天天爱养生网整理发布),太后专权也是自芈八子而始。对于这样一位把持秦国朝政41年的女性,《史记》上对她的记载却只有一百多字,极不正常。对于这样一位风云人物,却在历史中被长期淡化,真正的原因是在几千年的男权世界里,无一例外地难以接受她叱咤风云的事实。宣太后芈八子代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换过程当中的封建阶级的代表,是新兴的阶层,是向上的、努力进取的阶级。她一直坚持法制,坚持商鞅变法。她反对分裂,有国家概念。她听政40多年,把四分五裂的秦国变得统一,积贫积弱的秦国变得强大。如果她是价值观有重大的问题,一天到晚跟人睡觉,可能吗?这是不可能的。
宣太后芈八子和她的长子嬴稷上位,靠的是芈八子同母异父长弟魏冉之力。魏冉随后平定了王室内部争夺君位的动乱,诛杀惠文后及公子壮、公子雍,将悼武王后驱逐至魏国,肃清了与秦昭襄王不和的诸公子。为了不让赵国得到好处,宣太后把儿子的权力架空,权力夺过来,自己管理国家。宣太后是楚国人,为了控制朝政,她把娘家的亲戚一个个提拔,魏冉被任命为相国。
芈八子由是开创了中国封建王朝外戚干政之先河。在她临朝称制的近四十年里,秦国由宣太后的异父同母弟弟魏冉、同父异母弟弟芈戎以及她另外的两个儿子公子悝、公子巿主政,魏冉被封为穰侯,芈戎被封为华阳君,嬴悝被封为高陵君,嬴巿被封为泾阳君,更番担任将军,都有封赐的领地,当时的各国把这四个人称为“四贵”。
前271年,宣太后芈八子之子秦昭襄王已经即位三十五年了。秦国在南面夺取了楚国的鄢、郢重镇,楚怀王已在秦国被囚禁而死。在东面攻破了齐国。此前齐湣王曾经自称东帝,不久又取消了这个帝号。还曾多次围攻韩、赵、魏三国,扩张了领土。武功赫赫的秦昭襄王,这时很讨厌那些说客,从不听信他们。
这一年,秦昭襄王派使臣王稽出访魏国。王稽发现魏国有位叫张禄的贤能人士。——这位张禄就是范雎。范雎,字叔。他曾周游列国希图那里的国君接受自己的主张而有所作为,但没有成功,便回到魏国打算给魏王任职服务,可是家境贫寒又没有办法筹集活动资金,就先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做事,因被怀疑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机缘巧合,范雎在朋友郑安平的帮助下,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 在咸阳等待秦昭襄王接见有一年多。[page]
前270年,范雎见秦昭襄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范遂被拜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昭襄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
《战国策·秦策三》云:范睢曰:“臣居山东,闻齐之内有田单,不闻其王。闻秦之有太后、穰侯、泾阳、华阳,高陵,不闻其有王。夫擅国之谓王,能专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威之谓王。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泾阳、华阳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为此四贵者下,下乃所谓无王已!然则权焉得不倾,而令焉得从王出乎?臣闻:‘善为国者,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穰侯使者操王之重,决裂诸侯,剖符于天下,征敌伐国,莫敢不听。战胜攻取,则利归于陶,国弊,御于诸侯;战败,则怨结于百姓,而祸归社稷。《诗》曰:‘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淖齿管齐之权,缩闵王之筋县之庙梁,宿昔而死;李兑用赵,减食主父,百日而饿死。今秦,太后、穰侯用事,高陵、泾阳佐之,卒无秦王,此亦淖齿、李兑之类已!臣今见王独立于庙朝矣,且臣将恐后世之有秦国者,非王之子孙也!”
秦王惧,于是乃废太后,逐穰侯,出高陵,走泾阳于关外。昭王谓范睢曰:“昔者齐公得管仲,时以为‘仲父’。今吾得子,亦以为‘叔父’。”
上述两段战国策的记载说,范睢对秦昭襄王讲:“臣在山东时,只知道齐有相国田单,不曾听说过有齐王;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泾阳君、华阳君,高陵君,而不晓得有秦王。能手握国政、独断专谋、操生杀大权的,方称得上国君。但如今宣太后专行无忌,穰侯遣使臣不上报,泾阳、华阳只按自己心意判决事务,高陵君出入不奏报。国家有这四个显贵操纵朝政,不出危险,是不可能的。文武诸臣都屈从于这四人,心中哪里还有大王!如此下去,大权旁落,政令又怎能出自大王之手?臣听说善于治国的君主,一方面在国内加强权威,一方面亲自执掌外交政策。穰侯派出的使者操纵王权,任意和诸侯结盟或断交,擅自对外用兵,征伐敌国,朝野上下,莫敢不从。于是,打了胜仗,战果全归穰侯他们所有,以致国家困弱,受制于诸侯;一旦失利,则令百姓怨声载道,祸害由国家承受。《诗经》上说:‘果子多会压损枝条,树枝折了会伤及根本;扩大封君城邑会危及到国家安全,过分尊宠大臣会削弱君王权威。’淖齿控制齐政,到头来将闵王吊在庙堂大梁上面,使闵王一夜之间横遭惨死。李兑执掌赵国,围困赵武灵王,只一百天功夫,便将他活活饿死。当今秦国,太后、穰侯呼风唤雨,高陵、泾阳推波助澜,没有臣民知道上有大王。这些都是淖齿、李兑一类的人。臣可幸今日尚能看见大王孤立于朝堂,真担心将来秦国主持国政的君王,不再是大王的子孙!”[page]
听了这番话,秦昭襄王不寒而栗,便废太后,逐穰侯,将高陵、泾阳赶出函谷关。他对范睢说:“当年齐桓公得到管仲,把他称为‘仲父’,寡人今日得到先生,先生也是寡人的‘叔父’啊!”范睢献策后,秦昭襄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秦昭襄王是前306年即位的,至前266年废太后,秦昭襄王已经即位四十一年了,也就是说,宣太后芈八子执掌秦国四十一年。宣太后交出了政权后,于第二年带着无上荣耀离开咸阳来到自己的封地,彻底退居到幕后。芈八子享年71岁死后,其子秦昭襄王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一代女枭雄就此灰飞烟灭!
在《史记.穰侯列传》的末尾太史公司马迁说:穰侯是秦昭王的亲舅舅。秦国之所以能够向东扩张领土,削弱诸侯,曾经称帝于天下,各国诸侯无不俯首称臣,这当是穰侯的功劳。等到显贵至极豪富无比之时,一人说破,便屈居下位,权势被夺,忧愁而死,何况那些寄居异国的臣子呢!
《穰侯列传》指出,魏冉是秦宣太后之弟,运用杀伐手段拥立宣太后之子昭王即位,又凭着他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被封为穰侯,四次为相,起用名将白起,连续东伐,攻城略地,战绩卓著。太史公为魏冉立传既着眼于“苞河山,围大梁,使诸侯敛手而事秦”的功绩;又有意揭示其最后“身折势夺而以忧死”的原因。传文中对穰侯由发迹到忧死的全过程作了确切而简要的记述。这样一位权势赫赫的人物何以“一夫开说”而“身折势夺”呢?传文中揭示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他假秦国的武力专注于攻齐。“以广其陶邑”,经营自家的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这是与秦孝公之后的历代秦王着眼于统一中国的战略目标背道而驰的。其二,他“擅权于诸侯”,“富于王室”,对秦王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因而,他的垮台具有必然性,太史公的记述无疑是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