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雷登:1949年前中国每年饿死300至700万人
电影《一九四二》引发了国人对1942年大饥荒的空前关注。民国时期中国的大饥荒很多,《剑桥中华民国史》记载的大规模饥荒就有11起。国民党统治期,中国到底饿死多少人?这些灾难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
多起大规模饥荒现人吃人惨象
《剑桥中华民国史》记载了11起大规模饥荒。
1921年华北发生大饥荒,受灾人数3000万。1921年5月19日《申报》报道说,记者所到之处,树皮被剥光吃净,沿途饿毙者无人掩埋。据不完全统计,至5月中旬为止,儿童死于饥饿者已达12377人。人价低廉,每一儿童最少只一元钱,最高价也不过50元而已。
1929年,23岁的斯诺在连年饥荒的中国北方农村,第一次看到了饿殍遍野的可怕场面。他夫人1981年整理出版的《斯诺的中国》一书中提到:“饥民的尸体经常在埋葬之前就消失了,在一些村庄,人肉公开售卖。”
1936年春夏到1937年夏一年多时间,四川各地频频传来饥民吃人肉充饥的可怕消息。1936年4月10日《重庆快报》上说:“近有桐木洞贫妇邱氏因迫于饥饿,将其3岁小女杀而食之。”
1942年中原大饥荒,“1千万众的河南省,有300万人饿死,另有300万人西出潼关做流民,沿途饿死、病死、扒火车挤踩摔轧而死者无数”。
1946年和1947年南方大饥荒,湖南饥民始则挖草根、剥树皮为食,继以“观音土”充饥。截至1946年8月,仅衡阳就饿死9万余人……
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说过,1949年以前,中国平均每年有300万-700万人死于饥饿。如此推算,民国时代曾经累计饿死过2亿以上人口。
天灾还是人祸?
民国时期各种灾害频繁发生,水灾、旱灾和蝗灾等自然灾害与大饥荒有密切关系,但客观因素往往只起引发或加剧作用,权利的不平等、信息的不透明、言论自由的缺乏、政治体制的不民主才是加剧贫困和饥饿、导致大规模死亡的饥荒发生的主要原因。
1936年,四川大旱后饥荒,身为四川省主席的刘湘多次向国民政府请求赈灾,却毫无结果。至1937年,国民政府想尽一切办法来维持庞大抗日军队和后方人民的粮食供应。为了在物价飞涨的情况下征收足够粮食,国民政府在全国各地推行了田赋征实制度,将田赋收钱改为征收粮食。很少有人知道,天府之国的四川竟然是吃着观音土迎来抗日战争的。
1941年开始,地处中原的河南就出现旱情,收成大减,有些地方甚至已经“绝收”。到1942年,在许多地方出现了“人相食”的惨状。然而,国民政府对此似乎了解无多,不仅没有赈济举措,赋税还照征不减。
时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郭仲隗回忆:中央不准报灾,亦不救济,我以参政员奔走呼号,不遗余力,“结果河南饿死了500多万人,河南主席李培基只报了1602人,开政治上未有之奇”。美国记者白修德无论何时何地,听到的都是在重复同样的呼吁:“停止征税吧,饥荒我们受得了,但赋税我们吃不消。”然而,据当时国民党中央社的消息,1942年河南的“征实征购”“虽在灾情严重下,进行亦颇顺利……各地人民均罄其所有,贡献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