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真的与刘备面和心不和? 反对讨伐孙权
核心提示:刘备得到了诸葛亮,说自己好像是鱼儿得到了水一样,从此对他是言听计从,那关系也是一天比一天情深。相比之下,连关羽、张飞这些老兄弟好像都不如两人亲密。
白马非马
曹丕称帝以后,蜀地人劝刘备当皇帝,刘备不许,可是诸葛亮说了一番话,刘备就同意了。临终,刘备更是把儿子托付给诸葛亮,让他们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从此以后,他们俩就被视为君臣关系的榜样,然而,他们两个真的是铁板一块,从来就没有分歧吗?
坚定伐吴
应该说,不仅是有,而且还非常重大。这就是对待吴国的问题。孙权偷袭荆州,杀了关羽。刘备当了皇帝以后,要报复关羽被杀的耻辱,公元221亲率“诸军伐吴”。刘备被东吴孙权部将陆逊打败,不得已退守永安,一年多后病重死去。出征前,蜀国“群臣多谏,一不从”,那意思是说,臣下很多人都劝谏刘备,不要进行这次战争,但刘备一概不听,坚持伐吴。
内心反对
那么,在这些提反对意见的群臣当中,有没有诸葛亮呢?这次东征,诸葛亮没有随军前往。这倒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皇帝“御驾亲征”,留下最为倚重的大臣和太子守国,这也是常理。
《三国志·蜀书·法正传》当中有一句话,说明诸葛亮是反对这次东征的。诸葛亮叹息说:“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这句话说明,不管诸葛亮有没有劝阻刘备东行,他在内心是反对这次东征的,因为在他说这话的时候,刘备还活着。
没有实权
但不劝说不等于内心赞同,纵观刘备与诸葛亮在对待东吴问题上,两人始终是有区别的。诸葛亮一生都主张对东吴联合,从来都不主张对东吴用兵,这已经成为诸葛亮观念里的东西,不可改变。只不过,在刘备在世时,蜀汉军国大事最终决定权在刘备手上,诸葛亮只能建议,不能决断而已。刘备死后,诸葛亮成了蜀国实际上的当家人,马上就派出使者,与吴国建立亲善友好关系,并建立了两国的同盟。
刀兵相见
而刘备则不同,他对东吴始终是一种现实的需要,有益于自己则联合,不利则刀兵相见。即便是在联合期间,刘备也始终保留着一份警惕。等到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己率先当上了汉中王,这也是导致东吴偷袭荆州,杀死关羽的原因所在。当皇帝后,刘备以报复关羽被杀为名东伐吴国,两家举国为敌,孙权提出和解,被刘备拒绝。失败后的第二年,孙权提出来和解,刘备反而同意了。
内外一致
刘备和诸葛亮为什么有分歧而不为人所觉察呢?任何一个团体内部不可能没有矛盾,但内部的分歧和矛盾是不应该表露于外的,尤其是作为封建社会的臣下,更不能表现君臣之间的不一致。诸葛亮是古代的优秀政治家,是封建社会臣子的典范,他非常懂得,自己既然不能阻止刘备东征,就只有全身心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