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圣人康有为曾提出过一条骇人听闻意见!
康有为很小的时候就以“圣人”自居了。
按照《康南海自编年谱》所记,康有为生于十三世书香门第,幼随祖父读书,4岁,外祖即“期以将来大器”。6岁,长辈皆称誉“谓此子非池中物”。12岁,享有“神童”之名。20岁,彻底放弃词章考据之学,效仿明朝大圣人王阳明,静坐养心。静坐到一定程度,“忽见天地万物皆我一体,大放光明,自以为圣人,则欣喜而笑”,从此“得道成圣”,“以经营天下为志”,走出了一条内圣外王之路。
不过,让这位“圣人”颇为尴尬的是,在科场考试上,他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可以说,康圣人是对科举制度又恨又爱。
恨,是指康圣人在广东的万木草堂里不下一百次大讲特讲《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大力抨击科举制度。
爱,是指康圣人在科举考试中虽然屡战屡败,却也屡败屡战,锲而不舍,一股子不考中进士就誓不为人的气概。
有弟子想不明白,问,老师,您既然指责科举有这么多的弊端,为什么还要不断的参加考试?
康圣人的回答让人瞠目结舌,他说,科举制度太强大了,我只有加入它才行。
1894年和张謇一同参加考试,康圣人自翊“天下事尽在瓠中矣”!可是,到头来,张骞做了状元爷,而康有为依然还是名落孙山,加不进去。
而且,改年,张之洞和袁世凯共同上书,废除了科举,康圣人再也没有加入科举成功者行列的机会了。
不能征服科举,那就做个帝王师吧。能做上帝王师,就是天下学问的无冕之王了。
康圣人自从得到光绪皇帝的接见后,就处处以帝王师自许,不断向皇帝呈折递书,并奉呈俄国和日本两国变法维新的书籍,认真给光绪帝传道、授业、解惑。
在这种背景下,康有为曾经给光绪帝上了一条极骇人听闻的 “救亡之策”——“中日合邦”!
这个“中日合邦”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这么说吧,实际上,“中日合邦”就是后来那个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圈”的雏形,二者内涵一致、本质相同。
如果“中日合邦”真给康有为弄成,那后果可能会非常遭。
不过,在给光绪帝上这条“救亡之策”时,颟顸的康有为并没有这样的觉悟。因为,这个“中日合邦”的点子,不是他的原创,是舶来品,是康有为和英国人李提摩太做交易换来的。
这个李提摩太,是一个政治骗子,曾神秘兮兮地向李鸿章、张之洞等兜售救中国的“妙策”, 狮子大开口,要价一百万两,夸口说“今日得妙法,救近救远。法成,赏一百万两;不用,分文不费”。
李鸿章没有鸟他。
张之洞呢,鸟是鸟了,但刚知道“妙策”的主体内容是“延请外国监管中国的外交和政治”,就不客气地发逐客令,说自己“不主张将中国变成某个国家的暂时的保护国”。
碰壁后的李提摩太倍感失落,先后拜访了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帝师翁同龢、恭亲王奕訢等人。但令他伤心的是,所有的努力都一无所获。
最后,李提摩太狠下心大甩卖,把“妙策”免费送给了圣人康有为。
[page]
说是免费,其实也不对。因为里面是要负出代价交换的,即康有为负责推荐李提摩太担任光绪皇帝的贴身顾问。
李提摩太送给圣人康有为“妙策”,其实就是“中日合邦”,不过,到了他的手里,被篡改成了“中英合邦”。
李提摩太建议中国政府:
一、宜延聘二位可信之西人,筹一良法,速与天下大国立约联交。二、宜立新政部,以八人总管,半用华官,半用西人。三、铁路仍电请西国办理铁路第一有名之人,年约四十岁者与之商办。四、李提摩太本人力强年富,心计最工,在新政部应总管筹款借款各事。五、中国应暂请英人某某、美人某某,随时入见皇上,以西国各事详细奏陈。六、国家日报,关系安危,应请英人某某、美人某某,总管报事。七、学部为人才根本,应请德人某某、美人某某总之。八、战阵之事,李氏本人素来不懂,应专精此事之人保荐人才,以备任使。九、以上各事,应请明发谕旨。
显而易见,李提摩太的建议,就是想要中国将外交、新政、铁路、借款、报纸、教育等权力,全部交由外国人掌管。
话说回来,李提摩太敢出高价公开叫卖“妙策”,其实,他也不是这个“妙策”的著作人。
这个“妙策”的版权所有者是日本人森本藤吉。
知道了吧?都是日本人搞的鬼,要不,怎么说“中日合邦”和“大东亚共荣圈”是一脉相承的呢?
早在1893年,日人森本藤吉就出版了《大东合邦论》一书, 鼓吹日本应该与朝鲜合为一国。
正是在“合邦”理论的支撑下,1896年,日本在朝鲜实施了“合邦”政策,搞得朝鲜国王出逃,闵妃被杀,朝鲜内乱不断;到了1905年,日本正式在朝鲜设置统监,统管其政治外交事务。
试想想,日本与朝鲜的“合邦”使得朝鲜国不成国、邦不成邦,日本再与中国“合邦”,会合成什么样?
康有为在《康南海自编年谱》里沾沾自得地记:“与日本使矢野文雄约两国合邦大会议,定稿极详,请矢野君行知总署答允,然后可以大会于各省。”
遭受洗脑的康有为先是指使刑部主事洪汝冲上书光绪皇帝,提出了迁都、借才、联邦三条建议。关于其中的“联邦”,洪汝冲是这样说的:“为日本者,所亲宜无过中国,以我幅员之广,人民之众,物产之饶,诚得与之联合,借彼新法,资我贤才,交换智识,互相援系,不难约束俄人,俾如君士但丁故事,则东西太平之局,可以长保,而祖宗缔造之业,亦巩如磐石矣。此事若在欧西,即合为一国,亦不为怪,挪威以合于瑞典而得自存,匈牙利以合于奥地利而以不灭。他如意、德以众国合成而称帝制,既无碍自主之权利,而有关两国之存亡。故坦然行之,并无猜忌。”
洪汝冲以挪威、瑞典为例大谈“合为一国”,可知他所说的“联邦”绝非一般的国与国之间的结盟。
此后不久,康有为还让心腹杨深秀向光绪上奏,建议由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到中国主政,说:“日本伊藤博文游历在都,其人曾为东瀛名相,必深愿联结吾华,共求自保者也。未为借才之举,先为借箸之筹。臣尤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诚天下苍生之福矣。”
在杨深秀的举荐下,光绪皇帝接见了伊藤博文,但没有就“借才”、“合邦”二事作出决策。
康有为急眼了,在戊戌政变发生的当日,指使康党骨干宋伯鲁再度上书,企图促成“合邦”。
宋伯鲁在奏折中明确地说:“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别练兵若干营,以资御侮。”
“合邦”的具体内容就是要中国现存政府架构完全作废,另外由康有为、李提摩太、伊藤博文等人挑选百名外国顾问,全面接管中国的政治、军事、财政、外交等一切事务。
康有为还安排了李提摩太晋见光绪皇帝,但在当日,政变爆发,最终使这场“中日合邦”闹剧迅速胎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