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前粤语电影勇斗美国大片 影院靠名伶抢粉丝
1933年10月底,广州多家影院爆出新闻:一部投资只有1500美元的粤语电影,在短短三周之内获得了近10万美元的票房,而观众依然热情不减,纷至沓来。与当时动辄投资数十万美元的好莱坞大片相比,这部由粤剧名伶薛觉先担纲主演的影片简直是“低成本小制作”的典型,但它产生的轰动效应,却令所有大片都望尘莫及;也正是这部片子的成功,刺激着很多投资人用力往电影圈里砸钱,从而引发了南粤第一轮粤语电影拍摄潮。当红名伶纷纷“触电”,数百部粤语电影火热出炉,与来势汹汹的好莱坞大片分庭抗礼,由此造就了广州近代一个美丽的文化传奇。
兴起
名伶纷纷“触电”
影院抢回“粉丝”
咱们在上一期的稿子里说过,电影在20世纪初刚传入广州的时候,一没声音,二没色彩,不过就是一些黑白画面晃来晃去,所以并不招人喜欢。当时人们最热衷的娱乐是听粤曲,在豪华戏院里摇头晃脑细品一段熟悉的唱腔,兴致浓时为大老倌高声叫好,那才是无敌享受。所以,那些名声远扬的大老倌才是当时真正的明星,每年的收入少说也有上万银元,是普通人的一两百倍。他们平日被人追捧惯了,自然不太可能把电影这个洋玩意放在眼里。那时,咫尺之外的香港已有同胞从国外取了经,尝试着拍摄中国人自己的电影。1908年公认的本土电影先驱梁少坡就拍出了第一部本土默片——《偷烧鸭》,堪称无厘头喜剧电影的“祖师爷”。不过,这些时常在省港两地登台亮相的大老倌大概不会有空去关心新生的电影业,更不会担心被它抢了饭碗。
然而,世事难料,短短十几年后,随着好莱坞大片强势“登陆”,城里的电影院越建越多,往电影院里跑的人也越来越多,戏院里的观众却日见稀少。正如1934年的《广州年鉴》说的那样:“自影画之声片流行之后,市民多趋重之,舞台剧受其影响至大。海珠戏院为全市戏院中之首屈一指,最近亦且停业,该行业之冷静于此可见。”戏院冷冷清清,生意江河日下,不少大老倌心急如焚,这不仅关乎名声,更事关圈内中人的生计,总得有个应对的法子呀。
很多时候,面对强敌当道,最好的办法肯定不是跟它“硬碰硬”,而是“化敌为友,为我所用”,看着戏院里的粉丝一个个往电影院里跑,一些有见识的大老倌渐渐开窍:你好莱坞可以拍大片赚得盆满钵满,我大老倌为何就不能“触电”,把流失的粉丝抢回来呢?再说了,你们好莱坞明星说的是英语,我大老倌说的唱的可都是粤语,真要比试一番的话,谁输谁赢还不一定呢。就这样,他们怀着在好莱坞大片的重围中杀出一条生路的梦想,纷纷开始“触电”,由此引发了第一波粤语电影的拍摄热潮。
潮流
投资人植入广告
粤语片一炮而红
以我粗浅查阅的资料来看,对电影的市场嗅觉最灵敏、“触电”最早最成功的大老倌非薛觉先莫属。对这位粤曲大师的专业造诣,我才疏学浅,绝不敢说得太多,但说到他的“触电”经历,倒可以向读者八卦一番。早在1926年,薛觉先因得罪了“黑道”上的人物,不得不隐退江湖,远避沪上。他在上海拍出了第一部默片《浪蝶》,算是在电影圈里“小试牛刀”。此后几年之间,白玉堂、谢醒侬、叶弗弱等名伶纷纷效仿,开始“在玻璃棚下求生活”。粤曲名伶涉足影坛,开始所谓“亦伶亦星”的道路,渐渐成为时尚,因为“几个重要的国产电影的海外市场几乎尽是粤语的势力圈”,故而粤语电影不仅在本土有市场,在海外也颇有“钱景”。
话是这么说,但直到1933年薛觉先担任主角,拍出了中国首部有声粤语片《白金龙》,才算真正制造了一个奇迹。要说《白金龙》的商业化色彩是浓得不能再浓,它的名字来自于南洋烟草要推广的一款香烟,相当于最直接的“植入广告”;它的拍摄制作周期只有20天,成本不过1500美元,与动辄投资数十万美元的好莱坞大片比起来,完全是“低成本小制作”的典型。但就是这么一部电影,在广州首映当日引起了爆炸效应。各影院原本只计划了两周的档期,结果加到三周,观众还是大喊“不过瘾”,影片票房也飙升至近10万美元;接着,影片到香港公映,一个月内又有10万港元入账;然后,《白金龙》走出国门,在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依次上映,所到之处,华侨无不踊跃购票。上文说了,那时的海外华侨大多来自广东,《白金龙》带着乡音乡情而来,大家哪有不帮衬的道理?就这样,在海内外几个重要市场打个转,《白金龙》一本万利,就成了板上钉钉的事。
就像如今一部《致青春》票房数亿就引得制片商一窝蜂去拍青春片一样,《白金龙》的热卖也引得当时的投资人一窝蜂去拍粤语电影。20世纪30年代,广州先后出现过的大小制片公司共有30多家,拍出大量粤语电影。只要看看这些电影的名字,像《爱河潮》、《添丁发财》、《花落见花心》、《唐宫绮梦》等,就可看出这些制片公司在竭力迎合观众口味。然而,这些制片公司的投资者大多是外行,只想赚快钱,却不懂畅销电影的门道,很多时候只会盲目跟风,所以往往拍完一两部电影后收不回成本,只得关门大吉,砸进去的钱打了水漂。其实,这样的现象到了今天仍然比比皆是。
硝烟
美国片商幕后
争夺黄金档期
当时的粤语电影虽然良莠不齐,但成本低,产量高,又善于插科打诨,内容特别接地气,所以在电影院里也赢得了大量粉丝,给势头正猛的好莱坞大片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不过,经验丰富的“八大公司”(华纳兄弟、米高梅、派拉蒙、哥伦比亚、环球、联美、福克斯、雷华电)也不是吃素的,它们屡屡出招,想方设法削弱粤语电影的竞争力。对与其有长期供片合同的电影院,它们就完全霸占周末、节假日以及寒暑假等黄金档期,粤语片想要在这个时候进入金声、明珠等豪华影院,那简直是比登天还难;对以放映国产片为主业的影院,它们则时时窥探其排期,对方一旦有好片上映,就立即“围追堵截”,拦截其客流。
据第44期《广州文史资料》的记载,上九路的中山影院一向专门放映粤语片,很少和美国片商打交道。《香草美人》、《郎归晚》等粤语片在这里公映时,一度十分卖座。美国片商见此情形,火速将一部大型歌舞片排给中山影院四周的大德、金声等影院,抢去了中山影院的一大群客流。
不过,无论美国片商如何围追堵截,粤语片不仅在广州杀出了一条血路,在东南亚一带也十分火爆,有些片子甚至还远渡重洋,“登陆”美国,在华人集中的区域公映,其中一大热点地区就是加利福尼亚的旧金山,离好莱坞也不过咫尺之遥,虽说粤语片在旧金山的影响远不如好莱坞大片在广州的影响深远,但它“以弱胜强”的勇气,却依然令人刮目相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