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秦朝朝廷腐败揭秘:一个村官究竟值多少钱

对于好多家长来说,最大心愿是望子成龙。在古代,皇帝才是龙,想让儿子当皇帝?这可是要命的想法。实际上,家长是希望子女成才,做个有头有脸的人。什么样才算有头有脸?在古人看来,就是当官,最好是当大官。于是,在当官并非全凭能力的时候,买官卖官便成了一景。这里,便来说说秦代买官卖官情况。

能买到官,是因为有人卖官。谁卖的?古代是“家天下”,连天下都是皇帝家的,自然官是皇帝给的,这卖官生意首先也是皇帝做的,“官倒”为多,“私倒”跟上。因东晋以后官员多头戴乌纱帽,演变到明代,“乌纱帽”一词便成了官员代称,卖官因此被民间讥为“卖纱帽”,迄今人们也常会这么说。中国封建时代买官卖官应该自秦朝始。秦始皇时,有一年因飞蝗成灾,秦始皇亲下诏书,向天下公开出售爵位:凡百姓缴粟千石,可拜爵一级。秦汉时官吏制度分为爵位、秩品、职务3种。“爵”,用来区分社会地位的高低,贵族的标志,以别于“民”“秩”是工资级别,收入多少依“秩”为准;“职”是行政位置,权力大小由“职”决定,现代干部等级制便受到了此制影响。

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秦国首次变法时制定20级爵位。所谓“授爵封田”的说法,换种方式表述就是有爵者才可以拥有“自留田”、“宅基地”。最低一级为“公士”爵,最高一级为“彻侯”爵。时第五爵的“大夫”可以担任相当于今县长级别的“县尉”,据此推测,“公士”地位相当于地方头面人物,应该可以担任村干部、小科员什么的。秦始皇嬴政在位时允许买卖官爵。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在嬴政称皇的第四年(公元前218年)十月,当时蝗虫成灾,于是政府卖爵赈灾。卖价是:“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即每缴纳1千石粟,可以授予爵位1级。所谓“拜”实际就是卖,不过比卖好听。这行情如何?这里来换算一下。粟不能直接食用,舂簸去皮后才是可供食用的小米,粟、米之间的比例约为:1:0.6,1000石粟便是600石小米。以秦量制(体积)来算,秦时1石等于100升,1升约等于现代342.5克;那么,1石约等于68.5现代斤。600石小米就是41100现代斤,约21吨。

若以秦衡制(重量)算则是这样:1石等于120秦斤,600石小米就是72000秦斤;秦斤比现代斤少,约253克,约0.506现代斤;那么,1石便是60.72现代斤,600石小米就是36432斤,约18吨。两种算法相差3吨左右,但总体大差不差的,但当时应该是以前者来计算的。600石小米在秦朝时值多少钱?没有直接的史料可以参照,但可以用目前的小米行情折算出人民币。今小米比大米还贵,以较低每斤3元人民币来算,是10.93万元至12.33万元人民币。也就是说,如果穿越回秦朝,买个秦始皇的村干部,或是小科员当当,最低成本超过10万元人民币。或许有人说,花十来万买个村干部太划算了。实际在当年也是天价了,“粟千石”就是30多吨粮食,这对现代好多农民来说也不轻松。

往上推算,如果买最高级别的第20级“彻侯”,便要花20000石粟,合12000石小米,折算成人民币,最低是:12000×60.72×3=2185920(元),即218.592万元;最高是:12000×68.5×3=2466000元,即246.6万元。那么,不考虑腐败因素,在秦代买官爵多长时间能收回成本?以彻侯来说,拥有彻侯爵,在朝官至三公。三公是秦时级别最高的官职,即太尉、司徒、司空三职,其权力和地位相当于今中央政治局常委一级,都是“万石级”大官。要注意,这里的“石”不是计量单位,而是品级单位;所谓“万石”不是实际年薪1万石粮食,而是“万石”级别的高官。

那么,秦代“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年薪是多少?汉承秦制,依《汉书·百官公卿表》上的工资标准,汉代万石级别高官年薪(俸禄)是粟4200斛,以此推算,秦时三公年薪也应该差不多。秦时量制计量单位有斛、斗、升等,1斛等于10斗,1斗等于10升。“斛”与用于计量的“石”的比值又有差别,且各个朝代的的兑换关系也不尽相同。秦时1斛约等于0.52石,这样4200斛就是2184石;粟2184石约合1310石小米。如果不再考虑量制与衡制上的差别,一律视为较低的衡制“石”(本书以下如无说明外,用使用衡制意义上的“石”)来算,折合成人民币是23.86万元。也就是说,秦时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年薪在人民币24万元左右。

对比卖价便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买了可当三公的彻侯爵,要想收回20000石买官投资成本的话,约需10年左右的时间。但是,上述仅是理论上的推算,实际上秦时像“三公”这样高级别爵位是不出卖的。而且即便买到了,也并非是可以拿工资的实职,多是虚的,秦始皇才不傻呢——只有买错没有卖错!

秦始皇因为一个梦:竟动用整个帝国来陪葬!

话说秦始皇一日案牍劳神之后恍惚睡去,竟梦到了女娲娘娘。在梦中女娲娘娘对秦始皇说:“为表彰你一统天下的功绩,可以帮助你实现一个愿望。”

秦始皇比他统一六国还要高兴几分,按捺住内心的激动对女娲娘娘说:“我是开国始皇帝,我希望大秦帝国能够历千秋万世而不亡,我的子子孙孙一直是这个天下的最高统治者。”

女娲娘娘沉吟片刻说道:“嬴政,你可真糊涂。你在传国玉玺上刻着受命于天,却原来对其中的含义并无了解。上天只会赏善罚恶,让有德行的人拥有天下。天下的命运自有其本来的规律,岂能强求上天只垂青于你一家一族呢?你许个别的什么愿望,定没有问题。”

秦始皇剧照

秦始皇也觉得女娲娘娘说得有道理,心中虽然很是失落,也不去辩解,便说:“期望女娲娘娘能允许我拥有全天下最大的陵墓,这个陵墓里要有江河湖泊,要有能征善战的军队,我就算离开人间也要做另一个世界的主宰。我的陵墓要有山峰那么高,任何人从它前面经过,就像是匍匐在我脚下一般。”

秦始皇陵一景

女娲娘娘虽然还是觉得这个愿望有些不妥,但因为之前已经否定过嬴政的一个愿望,便不好再加反对,因此便点头应允。

秦始皇从梦中醒来,心中有无限的伤感和失望,为了填补心灵的失落之感,他很快就制定了修建秦始皇陵的计划。但最终秦始皇建立的大秦帝国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修建这个巨大无比的陵墓而灭亡的。不知不觉之间,秦始皇竟用整个帝国为自己陪葬了。这其中究竟是何关节,还是让我们来看看秦始皇陵从无到有,秦朝从有到无的整个过程吧。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扫六合而一统天下的壮举,筑万里长城、退匈奴的丰功伟绩,令后世无数的君王无法望其项背。然而,最令后代皇帝所无法与之相比的,是秦始皇陵。与万里长城一样,秦始皇陵堪称世界历史上的一个奇迹:它从秦始皇继位之初便开始修建,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被迫停工,前后历经38年之久。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平方千米,包含有内城、外城、寝殿、珍兽坑、马厩坑、俑坑等,里面所有的设施和用具,几乎跟现实社会一模一样,难怪有人说,秦始皇陵就是整个秦朝帝国的翻版。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修建如此巨大的陵墓,可能与当时整个秦朝帝国下至平民百姓上至贵族君王对死亡的态度有关。在当时的秦国人看来,尽管人的肉身死了,但是灵魂是不灭的,所谓的死亡,只不过是从阳间迈入阴间生活而已。在这种思维模式下,秦国人认为,死人自然应当享受着活人的待遇,比如,为死者建好阴宅、并进行各种祭祀活动等。平民百姓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作为一国之君的秦始皇了。因此,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秦始皇修建这无与伦比的陵墓是一种必然。

气势恢弘的兵马俑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先生在他的《史记》中是这样描述秦始皇陵的:“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秦始皇陵的铜马车

按照司马迁的描述,秦始皇陵的地宫上用“纹石”筑顶,堵塞了地下的泉流;下面涂有“丹漆”,起到防潮的作用;在机械动力驱动下川流不息的水银围绕之下,整座陵墓犹如大海中的一座孤岛;秦始皇陵地宫的地面在能工巧匠的精心绘制下,形成了山川河流的图案;而地宫的顶部,则由太阳、星星、云朵所形成的图案组成;秦始皇陵墓当中的珠玉珍宝,随处可见;整座陵墓之内散发出一种用人鱼膏做的蜡烛燃烧后发出来的气味,据说这种蜡烛生命力极强,可以燃烧5000多个小时。由此看来,说秦始皇陵墓是一个被搬入地下的人间繁华世界的缩影,一点也不过分。

修筑如此巨大的陵墓,秦始皇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是后世任何一代帝王陵墓所无法比拟的。

据史料记载,在修筑秦始皇陵的时候,数十万计的劳工从渭河北面的山上把石料运到面积仅有75万平方米的打石场,运石料的人马使渭河都断流了。史学家范文澜在他所著的《中国通史简编》中,将修筑秦始皇陵所需的人力作出了统计:整个秦朝帝国当时的人口大约2000万,被征发造宫室坟墓的就有150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5%,由此,秦始皇为了修筑自己的陵墓所耗费的人力可见一斑。

秦始皇陵自从1980年被考古发掘之后,古代中国文化的瑰宝逐一浮现出水面,无数的青铜器皿、兵马俑坑、彩绘陶俑、百戏俑无被发掘出来,为世人展示出千年前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旷世霸业雄风。然而秦始皇陵为世人展现出来的不仅有古代的伟大文物,还有那些中古古代科学的结晶。昔日,秦始皇嬴政,南征北战,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最终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从秦始皇陵中出土的强大劲弩就可以看出,千年前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已经非常高超,这些劲弩的材质取自坚韧的山桑,性能以及使用寿命都非常之久。

据科学家们研究表示,这些劲弩的射程竟然长达800米,张力超过700斤,已经不是人类的手臂能够拉开的地步了,估计需要脚踏式的发射装置才能触发。

秦始皇陵发现的强大劲弩为考古工作展开了一丝困阻,因为陵墓中的机关劲弩通过机关,将箭矢连接起来,再逐一发射,威力巨大,连现代的10mm厚钢板都能射穿。更别为了对抗盗墓贼,说许多陵墓中的机关箭矢常常带有剧毒。

武则天乾陵诅咒之谜:历史上最难挖的皇帝陵墓

武则天14岁入宫,用了18年的时间做了皇后,再用了35年的时间做了皇帝,而在死后又用了1200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陵墓的坚固及不朽,由此可见,武则天在生前征服了天下,而在死后又征服了历史。如果问世界上哪个皇帝的陵墓最难挖,那么毫无疑问是武则天的“万年寿域”——乾陵。她的陵墓被冷兵器时代的刀剑劈过,被热兵器时代的机枪、大炮轰过。

1300多年之中,有名有姓的盗陵者就有17人之多。然而时至今日,汉武帝的茂陵被搬空了,唐太宗的昭陵被扫荡了,康熙大帝连骨头都凑不齐了,为什么单单武则天的乾陵可以独善其身?当然,盗墓者要的是宝贝,难道是因为武则天墓里没有什么好的陪葬品,其实恰恰相反,经过多年的探测考察,一位文物工作者推算最少有500吨!在前后通道的两侧,又各有4间石洞,洞里装满了盛唐时最值钱的宝贝。在通向金刚墙的近百米过道两旁,摆满了各种金银祭器。而最让世人感兴趣的就是那件顶尖级国宝——《兰亭序》。乾陵一带的民间传闻中,早就有《兰亭序》陪葬武则天一说。

事实是,如此多丰厚的宝藏使得乾陵吸引着职业盗墓者、封疆大吏、土匪、军阀,甚至是农民起义军,纷纷抄着铁锹、锄头前来刨上几下。从武则天躺进乾陵的—刻,梁山就没消停过。第一个光顾乾陵的是唐末造反大军领袖黄巢。这位盐贩子率领60万大军攻进长安后,先是痛痛快快地烧杀抢掠一番,待土匪瘾过足了,他突然发现自己无事可干了。这时,有人告诉了他一件事,在梁山西侧黄土地下埋藏着大量碎石。这个消息就是在暗示黄巢,唐陵中最富有的乾陵的入口很可能就在梁山的西侧。黄巢大喜,立即调出40万士兵,跑到梁山西侧开始挖掘。这些人都是农民出身,对铁铲铁锹的运用熟练得很,不久,就把半座梁山铲平了,以此留下了40米深的“黄巢沟”。但是,乾陵就像是根本没有入口一样。后来,唐王朝军队集结向长安发起反攻,黄巢这才心不甘情不愿地空手而逃。

这位自称是书生的黄巢愚蠢之极,他根本不知道乾陵是坐北朝南的。唐朝皇帝故意将修建产生的碎石埋在离墓道口三百多米远的地方。也就是说,他挖错了方向。向乾陵伸出罪恶之手的第二个人是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此人似乎生下来就是给李唐王朝的皇帝陵墓找麻烦的。在乾陵之前已经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但他的理想在此破灭。和黄巢一样,他也兴动数万人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风雨大作,人马一撤,天气立即转晴。温韬实在想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但他还是没有再继续挖下去,遂此绝了念头。乾陵至此逃过第二劫。最危险的是第三次,这次出动的不是40万大军,而是一个现代化整编师,盗墓的工具也不再是锄头、铁锹,而是开山劈石如切菜的机枪大炮。

主谋就是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将军孙连仲。他带领部下,学着孙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样子,在梁山上埋锅造饭安下营寨,用军事演习作幌子,黑色炸药炸开墓道三层竖立石条,正准备进入时,突然冒出一股浓烟,盘旋而上,成为龙卷风,顿时天昏地暗,走石飞沙,7个陕西籍士兵首当其冲,立即吐血身亡,其他人哪里还敢再向前,大喊着跑了出来,就这样,乾陵终于躲过最后一劫。

揭秘:秦始皇陵地宫中的“水银”藏的神秘意义

公元前246年,秦始皇开始在今天的陕西省临潼区骊山脚下建造一座堪称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在以后的2000多年时间里,围绕着这座神奇的陵墓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谜团和猜想。2002年4月,我国首次对秦始皇陵进行地下考古勘察工作。在历时一年的考古勘察中,研究人员初步确定地宫的深度达到了30米,足足穿过了三层地下水,地宫的高度为15米,相当于现在的4层楼建筑。

同时,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就是在地宫上的封土堆上居然存在着严重的汞异常。难道地宫中真的像《史记》中记载的那样存在水银吗?地宫中放置水银究竟隐藏着秦始皇怎样的隐秘心事?大量的水银又来自何处呢?科学的勘测结果表明,地宫中不仅有水银,而且水银的藏量非常庞大。有人推测,地宫中的水银可能多达几吨甚至上百吨。更让专家称奇的是,将地宫内水银分布探测图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朝疆域图对照,发现这两张图竟然有着惊人的相似。

那么,秦始皇如此在地宫中大量使用水银难道仅是为了实现他一代帝王的恢弘想象吗?今天我们知道水银是一种有毒性的液态金属,如果有人进入地宫,会吸入水银所释放出来的汞蒸气而中毒。而且水银能够很好地隔热,在地宫之内形成一个密闭的隔热层,同时水银具有杀菌作用。所以,科学家普遍认为地宫中的水银是用来防腐防盗的。但是,在秦始皇以前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水银有这些作用。在那个时候,人们为了解决黄金不足的困难,发明了镀金镀银,而水银是镀金镀银非常重要的一种材料。所以可以推测,在春秋时期,墓室里面放水银是一种财富的象征。根据这个推测,考古专家认为秦始皇在死后仍然希望继续占有天下的财富。

但是,和之前贵族古墓不同的是,秦陵地宫的水银量十分庞大,而且历史学家在考察这段历史的时候发现,水银对于秦始皇而言,似乎有着更为不寻常的意义。《史记》记载,秦始皇20多岁时迷上了“长生药”和“真人术”。为了达到修仙的目的,在炼丹方士卢生等人的鼓动下,秦始皇甚至把皇宫搬进咸阳地宫,足不出户呆在里面,一面批阅奏章,一面“接引”神仙,不许外人打扰。就在专家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他们又在史书中发现了一个更为反常的记载,说:清早年丧夫,终生守寡没有再嫁,秦始皇因此封清为“贞妇”,并命人在当地修建了一座“怀清台”来加以表彰。秦始皇为什么会对一个“女商人”的“贞节”大加表彰呢?他对她的器重,真是出于对“贞操”的赞赏吗?

从礼抗万乘,到用财自卫,再到贞节牌坊,清果然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女人。难道仅仅因为她的富有么?或是她拥有着美貌无双的容颜?这其中是不是隐藏着更大的秘密呢?清家族的所在地巴郡枳县就是如今的重庆东南地区,几年前,考古人员在重庆市长寿区江南镇龙山寨找到了清的陵墓,由于年代久远,墓穴的地上建筑已经面目全非。但正是这个发现,让谜底的揭晓更近了一步。原来,专家们把清墓穴所在的长寿区、武器库所在的彭水县、汞矿所在的酉阳县,圈在一起观察,竟然发现,清所掌控的势力范围,恰恰处在中国巫文化的发源地巫山的范围之中。巫山是上古神话中的神山、灵山,是中国巫文化的发祥地,更重要的是那里还是“不死之药”的主要产地,而在当时丹砂与水银就是“不死之药”的代名词。

事实上,被誉为远古智者的巴人巫师,很早就了解丹砂这种特性,开始了漫长而神秘的丹术之路,并以此拥有了峡江流域无可争议的通神力量。在进行巫术意识过程当中,有一个天和人之间交流的过程,而这个交流的过程不能像正常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它需要有一些外在性的体征,服用丹砂或者丹砂的细末甚至服用轻微的水银,它可以导致身体僵硬,全身发抖,这是巫术仪式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层面。在当时巫文化盛行的状况下,如果不掌握巫术肯定不行,只有将政权、军权、神权统一掌握的人,才能真正控制强大帝国的财政力量,而清恰恰能够控制。种种迹象表明,清很可能就是一个著名的巴巫家族的传人,她也许就是巫师群体中最具权威的巫师。

在秦始皇看来,清不是一个简单的巫师,她一定是个最具专业功力的巫山“神女”。秦始皇可以完全控制她的丹砂水银,但无法获得她头脑中所掌握的“不死之术”,所以,秦始皇为了实现永生的梦想,完全有理由为清的丹砂经营提供一切必要条件和庇护,而作为回报,清也完全可能为秦始皇陵地宫提供大量的水银和不死之术。所以,巴蜀女人清就能够获得秦始皇的极度恩宠,顺理成章地拥有了至高无上的特权。在考古学家的追问当中,清的面纱被逐渐揭开。我们也终于明白种种反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就是清家族庞大的丹砂产业,控制者已经不再是清了,而实际上正是秦始皇。现在流淌在秦始皇陵深处的水银,不仅记述着一个女子的古老传奇,它更记录了中国古老的巫文化给予一代封建帝王的永生迷梦。

秦始皇与十二金人之间有何不为人知的秘密

公元前221年,秦国军队向南攻齐。齐国土崩瓦解,这样,中国历史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出现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秦灭六国以后,除了在原来政权机构的基础上调整和完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的统治机构和封建官僚制度外,还采取了一系列其它措施,其中有一条就是下令收缴天下兵器,铸成十二个重千石的铜人,立于咸阳。

这十二个大铜人,屹立于秦都咸阳阿房殿前,因为铜是黄色的,所以又称作“金人”。他们身着外族服装,每个都非常巨大和沉重,个个耀武扬威,精神抖擞,英勇无比,日夜守护着秦王宫殿。铜人造形之大,制作之精巧考究,为历史上所罕见。在这方面,有很多历史书籍记载。据《三辅黄图》载:“营朝宫于渭南上林苑中”“可受十万人。车行酒,骑行炙,千人唱,万人和,销锋镝以为盎人十二,立于宫门”。又据史书记载,铜人背后铭刻着李斯篆、蒙恬书:“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改诸侯为郡县,一法律,同度量”等字样。《史记·秦始皇本纪》也记载:“二十六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各重千石,置迁宫中。”贾谊的《过秦论》也有“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铸鐻,以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的记录。

秦代一石约折合现今三十七点五公斤,以此推算,十二个大铜人就重达四十五万公斤。秦始皇为什么要铸造十二个如此巨大的铜人?围绕这个问题,存在这几种主要说法。有人认为秦始皇在统一全国后,始终在忧虑和思考着如何长治久安、使江山传之万世的问题。而要坐稳天下、江山水固,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应该收缴和销毁流散在民间的各种兵器。应该说,秦始皇收兵器造铜人,完全是出于政治上安定的考虑。

也有人认为秦始皇铸造铜人是出于迷信,是为了“祥瑞”。秦始皇相当迷信,曾封泰山,禅梁父,访神州,求仙人,轻信方土之言,竭力搜寻长生之药。《汉书·五行志》也记载:“秦始皇帝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天戒若曰,勿大为夷狄之行,将受其祸。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这种说法有一定依据,但也有疑点,那就是秦始完全可以征集天下一般铜料作为铸造的原料,何必非要下令收缴天下的兵器呢?一部分学者还认为认为,秦始皇销毁兵器、铸造铜人,是表明今后不再将铜兵器作为主要作战武器。但是,这种说法同样就有疑点,那就是虽然铁制兵器始于秦始皇之前,但到汉代才普遍化。秦始皇统一天下时,便决然把青铜武器废除不用,使百万军队全部换上铁制武器,以当时的制铁水平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

最让人信服的说法是:秦始皇这一举措的目的,有两方面:一是为了夸耀武功、粉饰太平;二是为了防止人民反抗。实际上,秦统一后,曾采取不少措施防止人民反抗,而收缴天下兵器的做法,也是有先例的。《左传·襄公十九年》载,春秋时鲁国的季武子曾经“以所得于齐之兵,作林钟,而铭鲁功焉”。秦始皇铸铜人只是做得更为彻底,把民间的兵器也收缴了。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后,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不封国置王,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于是“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这里把“收天下兵”与“求其宁息”联系在一起,可以看出,秦始皇的意图是为了太平无事。他宣布“大酮”,举国同庆这一伟大胜利,表现出好大喜功的情绪,而铜人、钟鐻也是象征吉祥、天下太平的意思。此外,秦始皇巡游各地的刻辞,也都是夸耀武功、粉饰太平之语。

令人遗憾的是,今天我们已经看不到这12个铜人的踪影了。那么,它们究竟到哪里去了呢?目前,关于金人的下落问题存在着三种猜测:有人认为,当初楚霸王项羽在攻克秦都咸阳后,曾经火烧阿房宫。在火烧阿房宫时,连同象征秦王朝永固的这12个金人也一起烧毁了。这种说法始于元明时期,证据并不充分。

还有一些历史学者指出,这12个金人是毁在董卓和苻坚的手上。据《后汉书》和《三国志》记载: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坏五铢钱,更铸小钱,悉取洛阳及长安铜人、钟鐻、飞廉、铜马之属以充铸焉。”晋人潘岳《关中记》:“董卓坏铜人,余二枚徙清门里。” 也就是董卓将其中的10个铜人销毁,并铸成铜钱,而剩下的两个被他下令迁到长安城清门里。到三国时期,魏明帝曹睿下令把这两个铜人运到洛阳。当成千上百的工匠们运到霸城时,由于金人的重量太沉,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巨大的工程,于是就停止了搬运。到了东晋十六国时,后赵的石季龙又把这两个多人运到了邺城。后来前秦的秦王苻坚统一北方,他又把这两个金人从邺城运回长安销毁。至那时,存在于世间约600年的12个金人全部被销毁了。

还有一种比较乐观的看法,那就是因为12个金人是秦始皇生前的最喜爱之物,所以在秦始皇陵墓营造好后,这12个金人和其他精美的珍宝一起随着秦始皇的死去被当作随葬品葬于陵墓中了。现在,由于一些技术等方面的原因,秦始皇陵墓的发掘工作暂时还不能开展,因此十二金人的下落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也许到了我们的考古技术达到秦始皇陵墓开掘的那一天,这个历史上的未解之谜才有可能被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