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中国古代宫廷最神秘最震惊的三大投毒案
投毒是古今最常见的谋杀手段,在古代宫廷谋杀案中最为典型,许多皇帝被毒杀真相,至今成谜。其中有三大搞笑投毒手法最具代表性。
酒中置毒——
典型案例:汉平帝被鸩弑案
投毒嫌疑人:大司马王莽
在中国几百个大小皇帝中,第一位直接被毒杀的皇帝,是汉平帝刘衎。
刘衎是西汉最后一位皇帝,原名刘箕子,即位后易名。他出生于元延四年(公元前9年),是汉元帝刘奭的庶孙,中山王刘兴之子,母亲卫姬。
刘衎是西汉两名小皇帝中的一位,9岁当皇帝;另一位小皇帝是汉昭帝刘弗陵,8岁即位。《汉书·平帝纪》记载,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汉哀帝刘欣在未央宫驾崩后,太皇太后王政君主持大政,把受汉成帝刘骜宠幸的大司马董贤撤职,其职位由新都侯王莽取代。当年9月,箕子被迎立为皇帝。
王政君是王莽的姑妈,她将自家侄子捧上高位,给日后王莽篡位埋下了祸根。而王政君太老,刘衎太小,又给王莽提供了独揽大权的机会。为排除异己,王莽干脆找个理由,将皇帝舅舅家卫姓一族灭门,斩草除根。为了彻底绑架皇帝,又把14岁的女儿王嬿嫁给12岁的刘衎当皇后。
成皇帝老丈人后,王莽野心更大。元始五年(公元5年),刘衎知道母亲娘家受害的实情后,脸露不悦。王莽看到后,担心日后生事,为绝后患,顿起杀机。当年十二月的腊日,王莽利用给皇帝献酒的机会,在酒中下了毒药。刘衎饮后中毒,不久“崩于未央宫”。
王莽投毒一事见于《资治通鉴》,在《汉纪二十八·孝平皇帝下》中有这样的文字:“莽因腊日上椒酒,置毒酒中。”刘衎中毒发病后,气常上逆,说不出话来,最后连遗诏都未能留下,而王莽还假惺惺地表示愿意代刘衎去死。
对于王莽投毒真相,史家意见并不统一,有的认为是无稽之谈,因为比《资治通鉴》成书更书的《汉书》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对王莽投毒时间的选择和动机,也说法不一,有的称是为了不让女儿怀上“龙种”,方便自己将来篡位,而对刘衎下毒手的,反正谜底难揭。
点评:用有毒的酒将人弄死,这叫“鸩杀”用这种方法弄死皇帝,叫“鸩弑”。
毒酒古称“鸩酒”。据清陈士铎《辨证录·中毒门》记载,鸩是一种毒鸟,主要吃毒蛇、毒蝎,体内因此聚积了毒素。将鸩的粪便放进酒中,酒即产生了毒性,便制成鸩酒。“鸩酒饮之,则无不死矣”。典型中毒症状是,“白眼朝天,身发寒颤,忽忽不知,如大醉之状,心中明白,但不能语言,至眼闭即死。”
到后来,鸩酒的配法不再局限于用鸩禽粪便配制,可放入酒中杀人的毒药多多,“鸩酒”成了毒酒的通称。需要说明的是,如汉平帝这般遭鸩弑的皇帝并不少见,如晋怀帝司马炽被刘聪用鸩酒毒杀;唐昭宣帝李柷被后梁开国皇帝朱全忠用鸩酒弄死……
[page]
饭里下毒——
典型案例:晋惠帝食饼中毒案
投毒嫌疑人:东海王司马越
最出名的一起皇帝被毒杀案发生在西晋,受害者是晋惠帝司马衷。司马衷是西晋第二位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弱智皇帝”。弱智到什么程度呢?有年遇饥荒,老百姓没粮吃,饿死了很多人,他竟然反问道,“何不食肉糜?”
司马衷15岁那年,皇帝老子司马炎给他娶了媳妇,选定勋臣贾充的长女贾南风为太子妃。《晋书·惠贾皇后传》记载,贾氏又黑又矮,极丑,最糟糕的是人品不好,妒暴酷虐。
贾南风婚后一直没有生育,倒让谢夫人抢先给司马衷生了长子司马遹,并被立为太子。贾南风在有了自己的儿子后,便让弱智皇帝废掉了司马遹。贾南风得寸进尺,对幽禁中的司马遹仍不放心,决意干掉废太子,遂找“情夫”、太医令程据密谋。程是制毒专家,他用巴豆制成毒药“巴豆杏子丸”,让手下孙虑带到许昌,去毒杀司马遹。
司马遹早有预防,怕人投毒,每天都是自己煮饭。见投毒不成,孙虑直接逼太子把毒丸服下。司马遹不服,孙虑便趁其上厕所之际,从身后用很重的药杵将22岁的司马遹敲杀。
也许是报应,贾南风不久也被毒杀了。贾南风的行为令朝野共愤,在“八王之乱”中,她被赵王司马伦矫诏逼喝金屑酒,弄死了——金屑酒,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毒酒,但放的不是毒药,而是金子碎屑。
司马伦搞死贾南风后,晋室更乱了,他竟然逼傻皇帝司马衷禅让,自己当了皇帝。如此一来,其他兄弟不干了,谁不想当皇帝?司马伦只得退位,让司马衷继续当皇帝。封王们谁都想“挟天子以令诸侯”,司马衷成了一个活宝,被封王们夺来争去。
最后,司马衷被东海王司马越用牛车接回了旧都洛阳,但半年后便死了。《晋书·惠帝纪》记载,光熙元年(公元306年)十一月,司马衷“崩于显阳殿,时年四十八,葬太阳陵”。
司马衷到底是怎么死的?史书给出的答案很简单,仅四个字,“食饼中毒”。那么是谁投的毒?史书无确切的答案,最大的嫌疑人是司马越。但因为没有人看见,证据不足,所以史家也只能留下“或云司马越之鸩”的记载。
点评:上述故事中有三起毒杀情节,所用毒药和投毒的方式各异。杀司马遹用巴豆,中医称巴豆有“大毒”,是古人投毒常用毒物之一,历代禁止随便出售,据《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刑部·诸禁》(卷十九)中“禁治买卖毒药”条,元朝将之与砒霜同列为禁药。
杀贾南风使用金屑酒,“吞金”是古人自杀、赐死时较常用方法。喝下含金屑的酒后不会立即毙命,将在极度痛苦中慢慢死去,死得比喝下正宗毒酒还惨。
杀司马衷时将毒药放在食品中,即民间常说的“饭里下毒”,这种投毒手段简单、较易得逞,所以在现代也多见,早于司马衷遭毒杀的东汉质帝刘缵,也是吃了有毒食物毙命的,谋杀者梁冀便是让亲信暗中把毒药搀在刘缵吃的饼中。有鉴于此,古代皇家为了防止坏人在食品中投毒,就餐前会将菜品放入一种特殊的测毒工具“银版”中,或由太监、医生一类人员先尝食,没事后才动筷子。
[page]
药里掺毒——
典型案例:清德宗急性死亡案
投毒嫌疑人:大太监李莲英
中国古代最后一位被毒杀的皇帝,是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即通常说的“光绪皇帝”。
载湉是清朝倒数第二位皇帝,4岁坐了龙椅。《清史稿·德宗本纪》记载,光绪十五年(戊戌年,公元1889年)二月,长大成人的载湉开始亲政。此时的大清王朝内忧外患,年轻的皇帝颇有想法,欲重振满清江山,复兴大国梦。遂启用梁启超、康有为等一班维新派人士,于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六月,颁布“明定国是诏”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变法运动遭到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历时103天便失败了,史称“百日维新”。载湉不仅未能将慈禧摆平,完成革新,反而给自己挖了大坑,从此失去了自由,被幽禁于中南海。
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载湉“崩于瀛台涵元殿”。第二天,也就是十月二十二日,慈禧太后也在中南海仪鸾殿中死了。38岁的皇帝和74岁的太后,在24小时内相继死去,这把大清子民惊呆了。
蹊跷,怎么这么巧?载湉是怎么死的?当年小道消息多多,有说载湉是被毒死,有说是病死,其中以“毒死说”流传最广。为了弄清真相,前些年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中,特列出专项课题,研究“清光绪帝死因”。
据已公开的研究资料,在对1980年清理崇陵棺椁时获得的载湉的头发、衣物、遗骨,进行毒性检测后发现,载湉体内三氧化二砷含量明显异常。三氧化二砷,即砒霜,最后形成的研究报告断言,“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
这一现代结论终于弄清了载湉的死因之谜,但载湉之死的全部谜团并未能一一解开。谁投的毒?又是谁指使的?如何操作的?仍无法搞清楚。一种说法是,皇帝知道慈禧卧病不起了很高兴,慈禧听说后大为动怒,才让人在载湉服用的药物中(一说饭里)掺放了砒霜,将皇帝毒死在自己归西前。
另一种说法是,慈禧无意害载湉,是太监担心载湉复辟对自己不利,遂借慈禧之名弄死了载湉。曾在宫中生活过两年的德龄公主,在其所著《瀛台泣血记》一书中,将凶手直接定为大太监李莲英。但传说毕竟是传说,到底谁是毒死大清皇帝的主谋,或许永远是个谜!
点评:砒霜是中国古代谋杀者最常用的毒物之一,用砒霜杀人,称为“砒诛”,投毒之狠,与“鸩杀”并列。清陈士铎《辨证录·中毒门》开首即谈砒霜,描述颇详:“人有服砒霜之毒,疼痛欲死,苟不急救,必至腐肠烂胃,吐呕紫血而死。”
其实,砒霜是一味疗效显著的中药,至今都有中医在给患者使用,其治疗原理叫“以毒攻毒”,但用量和范围控制极严。阴谋家正是利用“吃药”这种路径,药里掺毒,绝杀他人。
为防砒霜被坏人利用,古代列之为“禁药”,市面上不得随便买卖。元代还实行“实名制”,交易逐笔登记入册。《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刑部·诸禁》(卷十九)“禁治买卖毒药”条规定,如果出事,“害了人性命呵,买的、卖的两个都处死者。”
宫廷如何防砒霜投毒?除了专家试尝食之外,明清宫廷使用“银版”、“银针”来测试,真的有毒,纯白色的银器变黑!
[page]
漂亮女人不能信 古代投毒者多为女性
传说曹丕曾以环夫人性命要挟曹冲,说只要曹冲一死,他便放过环夫人,曹冲为保住母亲的性命,不得已饮了毒药,再加上原本身体虚弱,患绞肠纱而死。死后曹操对儿子们说过:这是我的不幸,也是你的大幸。“可见大家都心知肚明,曹操早先就打算让曹冲继位。所以曹冲的死因很让人怀疑。曹冲在208年,那年冬天恰好就是赤壁之战。十几年戎马生涯的疲倦加上痛失爱子,不知是否造成了曹操人生历史上最大的失败。
与曹冲一样,深受西汉高祖宠爱的刘如意也死于毒杀。刘如意是刘邦宠妾戚姬所生的儿子,从小便很受刘邦宠爱,刘邦几欲想立刘如意立为太子,被大臣张良、周昌劝阻而暂时作罢。刘邦死后,吕雉数次预谋毒害刘如意,但碍于周昌和汉惠帝刘盈的保护一直没有得手。公元前194年十二月,刘盈外出,心疼弟弟不愿其早起,想让其多睡会儿,留刘如意在宫中。刘盈一走,吕后爪牙立即报告吕后,于是吕后派人趁刘如意此时单独在寝宫的“良机”,将其毒死,时年十五岁,其母戚夫人也遭惨痛苦非人的折磨。
相对于刘如意,李弘的死似乎更加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他不是死于兄弟之手,也不是死于母亲的情敌,二是死于自己亲生母亲之手,当然这不是一般的母亲,是一位有着称帝之心的母亲。公元675年太子李弘来到东都洛阳,住在合璧宫,病情猛然开始恶化。四月二十五日,死在倚云殿。虽有说法为他因病弱而早夭,但《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等历史文献记载均认为李弘是被母后武则天鸩杀的。李弘的暴卒,时人多认为是武后毒杀他,但有说法是他因本来就病弱而早夭。
几乎是历史的重演,一千多年以后,光绪帝几乎因为同样的原因被慈禧毒死于中南海瀛台。曾经是清宫御医的屈贵庭在一本民国时期的杂志《逸经》第29期上发表一篇文章说:在光绪临死的前三天,他最后一次进宫为皇上看病,发现光绪本已逐渐好转的病情突然恶化,在床上乱滚,大叫肚子疼。没过几天,光绪便死了。后来经过对光绪头发的化验,确认了其死于砒霜的事实。公元前323年6月初,古马其顿帝国的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在巴比伦突然因发热而病倒,十天后就死去了。其时还不满33岁。长期以来其死因有不断的争议。大多数记载亚历山大在巴比伦的一次痛饮后,得了疟疾,除此之外伤寒也可能是另外一个凶手。还有理论认为他死于嚏根草中毒,密谋者可能包括他的妻子罗克珊娜,他的部将安提帕特以及他的老师亚里士多德。
[page]
越漂亮的女人,越会骗人
金庸借殷素素之口曾说:“女人都是会骗人的,越是漂亮的女人越是会骗人。”众多历史事件显示当时的权贵出于政治、利益等原因会使用高纯度的毒物将人置于死地,不仅是达官贵人,平常百姓也会使用投毒这一方法进行犯罪。另外,笔者通过总结古代众多投毒案件发现,大多数发生自女性之手,这应该不是一种偶然现象。性别的原因会使她们选择与男性截然不同的谋杀方式,投毒不需要强制性的武力,通过观察和使对象放松警惕就可以达到目的。
《双食记》被称为“一部男人不能看而女人不能不看的电影“,影片的标签是爱情惊悚片,其实定位为一部绝望“煮”妇复仇片也未尝不可。一个男人吃了两个女人的饭,食色性也。抓住了一个男人的胃也就抓住了他的心,于是伴随着男人的偷腥,原配将圈套设在其中,以食物的相克毁灭了他。椒姜羊排煲vs西瓜莲子羹伤的是元气;香酥脑花vs花生乌鸡炖参汤伤得是肾;清蒸大闸蟹vs番茄芋头牛肉羹伤得是内脏;豉爆鲶鱼vs麦冬菠菜猪肝汤伤的是心脏;爆炒田螺vs甲鱼汤会引起中毒,片中男人头发大把脱落、牙齿松动就是这个原因。绝望的原配也曾长发垂肩,他们也曾有过匆匆那年的爱情故事,但当白月光变成了饭粒子,朱砂痣变成了蚊子血,男人厌倦了,于是一场双食记的游戏开始了。诱人的香气变成了致命的毒气,究竟什么样的爱情在消失的时候需要以一个人的毁灭为代价呢,实在令人唏嘘。影片的结尾,男人所有的秘密被揭穿,再加上病入膏肓的身体,最后选择了自杀。
那么问题来了,古代毒物你知道多少
当人类进入农耕社会之后,对植物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开始有意识的利用植物治疗疾病,于是便产生了“食药同源说”和“中毒识药说”。在获得了植物药之后,人类通过渔猎活动又获得了动物药的知识,传说鸠是一种食蛇的毒鸟,含有它血液的食物自然也就具有了毒性,所以后来基本上就将毒酒称之为“鸠酒”了。在投毒方式上可谓五花八门,我国少数民族毒物学书《物始纪略》中就有蛇毒、虫毒、饭毒、菜毒、草木毒和水毒等数十种,毒物的种类更是数不胜数,而尤以以下几种出名:鹤顶红
鹤顶红其实是红信石。红信石就是三氧化二砷的一种天然矿物,加工以后就是著名的砒霜。所谓“彼之琼瑶,我之砒霜”即是如此,“鹤顶红”不过是古时候对砒霜的一个隐晦的说法而已。还珠格格中老佛爷赐死香妃用的就是鹤顶红,而此后金锁拿出救急的凝香丸究竟又是何等仙物就不得而知了。
[page]
夹竹桃,又名柳叶桃,有毒,含有强心毒甙,夹竹桃作用与洋地黄同,干燥的3克就能使人死亡。甄嬛传中安陵容偶遇落寞的齐妃,暗示齐妃夹竹桃是有损胎儿的东西,齐妃听了动起了心思,给甄嬛送去了一份掺了夹竹桃的糕点。太医说甄嬛正在喝桂枝汤,夹竹桃加桂枝,就会导致流产。
断肠草
断肠草是一种藤本植物,其主要的毒性物质是葫蔓藤碱。据记载,吃下后肠子会变黑粘连,人会腹痛不止而死。断肠草还有一说是万用解毒药,金庸的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杨过因中了情花毒而痛不欲生,多亏吃了花园边的断肠草,这才有了一线生机。
而今投毒的物质和方式可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限了。曾任俄罗斯总理的盖达尔也被认为曾被投毒,他的女儿玛瑞亚说盖达尔在吃过了一顿简单的午饭之后就出现了神秘怪病症状。后来当玛瑞亚跑向躺在地板上的盖达尔时,盖达尔已经开始大口大口吐血,血从其鼻子涌出来,持续了半个多小时之久。关于中毒的症状,《本草纲目》、《神农本草经》、《肘后备急方》和《本草纲目拾遗》中都有大量的记载,例如《本草纲目拾遗》中就有记载:“有妇人服铅粉致死,手足皆黯”;宋代孔平仲在《谈苑》中也有“后苑银作镀金,为水银所熏,头手俱颤”的记载。中毒的判定不仅可以在生前有所体现,在死后的遗骸中也可以得到相关证据。
宋慈在《洗冤集录》中,有一些检验方法虽属于经验范畴,但却与现代科学相吻合,令人惊叹。凡是服毒死的,尸体口眼多开,面部紫黯或青色,嘴唇紫黑,手脚指甲皆黑黯,口眼耳鼻中有血出。严重的,遍身黑肿,面部作青黑色,嘴唇翻卷起疱,舌头收缩或裂拆烂肿微出,嘴唇也烂肿或裂拆,指甲尖黑,喉、腹肿胀作黑色,生疱,身上或有青斑,眼睛突出,口鼻眼内出紫黑血,须发浮乱不堪梳洗。如若检验是否服毒就可以用银钗,着皂角水洗揩过,探入死人的喉内,口鼻以纸密封,良久取出,如果有毒,银钗作青黑色,再用皂角水揩洗,其色不去。如果无毒,钗的颜色鲜白。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作者运用和记载这些方法,目的在于查出真正的死伤原因,无不体现了求实求真的科学精神。
关于古代毒物的获得问题,至今没有一些特别的记载,我们倒是可以从野记杂谈中获得一些信息,例如从药店购买,或者是一些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的植物和动物,再例如像黄药师那样出现在武侠小说中的“制药专家”都可以是毒物的来源。相比于古代,现代的获取方式实际上更加容易,但这不意味着滥用,也不意味着可以随意剥夺他人的生命,“为善不昌,祖有余殃,殃尽必昌;作恶不灭,祖有余德,德尽必灭”,退一步总会海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