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满清八旗入主中原不靠骑射靠什么?

每当提到清王朝龙兴辽东、入主中原的那段历史,人们总会不由得想起战斗力尚处于黄金时期的满洲八旗军。那么,让满清八旗能够战胜拥有红衣火炮的大明王朝,并成功入主中原的依靠是什么?满清八旗入主中原主要靠的是什么呢?

在一般的说法里,满洲八旗军是喜欢依靠精锐重装骑兵和步兵,敢于发动凶猛而悍不畏死的冲锋,并且以弓马纯熟而著称。不过八旗军仍是一支以冷兵器为主的军队,清代的历代皇帝也将骑射视为“满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务”,乾隆皇帝也曾在诗里自称坚持骑射数十年。

其实,帮助满洲八旗在与明军的作战中对抗火器、渐占上风并最终获得胜利的,并不是大家通常意味的“骑射”,而是一种秘密武器——“楯车”。

“楯”通“盾”,也就是盾牌车,因此楯车又有牌车(车牌)的别名。根据明人范景文所著《战守全书》记载,八旗楯车上的盾牌由厚木板包覆牛皮、铁皮复合而成,这样制成的楯车“小砖石击之不动,大砖石击之滚下,柴火掷之不焚”,具有较强的防御力。在那个时代明军虽然已经大量装备火器,这些火器主要针对的是无甲、少甲的蒙古轻骑兵,所以在面对楯车时威力严重不足。

从现有资料看,满洲八旗的这种楯车借鉴于明军。明嘉靖时,为了应对“北虏”蒙古的威胁,戚继光俞大猷等一批军事家开发出了“环车为营,铳炮击敌”的车营。明军将战车作为搭载火器的载具和可移动的壁垒,有效克制了以骑兵著称的蒙古军队,最终迫使俺答汗称臣明朝。那么楯车在满洲军队中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呢?这可以从一些有关楯车的战例看出端倪。

[page]万历十二年(1584),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满洲各部、进攻玛尔墩山城时便使用了楯车。攻城时努尔哈赤命三辆楯车并排前进,试图掩护士兵到达城墙下。虽然在这段记载中,楯车并没能在攻城中起到很大作用,但也证明了满洲军队自初创起就开始使用楯车了。不过,当时的楯车尚且是一种不太成熟的攻城手段。

此役之后,满洲军队也对楯车进行了改进,以增强其防御力,最终成为了前文所提到的《战守全书》中所描绘的模样。改造成熟后的楯车成为了满洲军队中的重要成员。根据《满文老档》的记载,后金每牛录(一牛录为三百人)中每一百人就配备四辆楯车,由三十名士兵操作,占比达三成,可见其地位。在万历四十七年(1619),努尔哈赤进攻明朝开原、铁岭的作战中,就使用改进过的楯车参与攻城,成功将士兵掩护至城下。到达城下的八旗军或者挖墙脚损坏城墙,或者架设云梯登上城墙,最终二城先后沦陷。在之后的天启元年(1621),努尔哈赤率军攻占沈阳,楯车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努尔哈赤攻占沈阳之战中,八旗军除了在攻城中使用了楯车,在与前来支援沈阳的明军陈策部的野战中,也大量使用了楯车。根据《满洲实录》的记载,陈策所部明军身着内衬铁甲片的棉甲,手持长枪、大刀、利剑,并且这支明军还配备了为数不少的火器。

面对这样一支武装到牙齿的明军,努尔哈赤如临大敌,马上命令右固山将楯车、重甲兵调到前线。但努尔哈赤麾下的红拜雅喇一部急于求战,不待楯车、重甲兵到达就与明军交战,结果参将布哈、游击朗格实尔泰被明军阵斩。待楯车、重甲兵到达,满洲军才反败为胜,消灭了这支明军。

[page]此后,楯车成为胜负关键的战例,在满洲与明的战争中不胜枚举。在著名的大凌河之战中,满洲军队便是依靠楯车逼近明军车营,近距离对明军发射枪炮、弓箭射击才击溃了明军。在之前,八旗军对明军远距离的炮击、骑兵冲击和骑射进攻都没能击溃这支明军。

因此因为楯车举足轻重的地位,满洲军队甚至定下了“遇敌若无楯车,切勿出战”的军令,甚至有将领因为作战中未携带楯车而被治罪。在楯车的帮助下,满洲在于明朝的战争中始终不落下风。

明朝灭亡后,满洲八旗在吴三桂等前明降将的接应下入关南下,最终定鼎中原,建立了清王朝。建立清朝后,满洲统治者为了能让“江山永固”,出于保密的原因,在史籍中尽可能地抹去了曾在明清战争中留下浓墨重彩痕迹的楯车。比如在修纂《明史》时,满洲统治者因为对明朝使用战车的历史难以彻底抹去,便极力贬损战车的作用,并对明朝的战车提出了“未尝一当敌”、“亦未尝以战”的评价。满洲统治者对曾经记载有使用战车记录的《满洲实录》等书籍,也几经删改,让读者难以发现满洲军队使用楯车的记录,以防人们发现其中的奥秘。

就这样,在满洲统治者刻意的抹杀和隐瞒下,楯车这种八旗军的重要武器却仿佛从未在历史当中存在过一样的消失了,人们不再记得满清所有过,并未军队战争立下过累累战功的楯车,就如人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满清八旗能够成功入主中原的原因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