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诸葛亮杀马谡的真正原因分析

马谡该不该杀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邰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邰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壹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与魏将张邰战于街亭,为邰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退军还汉中。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                              

——《三国志·蜀书·马良传》五年,随亮汉中。朗素与马谡善,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三国志·蜀书·向朗传》丞相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三国志·蜀书·王平传》以上四条记载,是《三国志》上有关马谡街亭之战后的结局,一种说法:被诸葛亮给下令杀了;第二种说法:在牢房里病死了;第三种说法:逃跑了,下落不明。        

如果说是出自于不同的书籍,或是不同的作者,那若是有这三种说法,还是可以理解和说得通的。奇怪的是,《三国志》就出于陈寿一人之手,又是同一本书中的记载,还有这么多的与众不同之处,实在让人费解。事件的真相,已经没有人能知道,也没有人能查得清楚,除非是所有的当事人复活,来个当面对质,将当年的所有事情说个明白,可这也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了。所以我们只好猜测,利用手头的有限材料,通过层层分析,尽可能的接近事实真相,虽然不能说是百分百的准确,尽量的离事实更近些。如果是要将这三种说法,结合起来,而硬是要说通的话,只能是这样理解:                               

街亭之战大败后,马谡就丢下了军队自己逃跑了,他的朋友向朗是知道这一情况的,但没有向上举报,错过了最佳的追捕时机,因而被诸葛亮罢了官。马谡也逃不了多远,也许是良心发现,便投案自首了,也许是实在是受不了这逃亡的苦,更可能是由于行踪的暴露,不管怎样,反正是又被抓了回来,关到了阴暗的监牢中,因受不了里面的待遇,没过多久就病死在了狱中。在他被关在牢房的这段时间里,诸葛亮下了死刑的命令,因而也就有了戮谡以谢众、诛马谡的说法。                                

马谡的最后归途,也许还有其他的说法,或是不为人知的结局,个人也不想再过多的论述,只是想谈谈马谡是否该杀,及他被杀的原因。马谡该杀!街亭战役发生在第一次北伐战争的时候,这一次也是极可能成功的一次。曹魏方面并没有很多的防备,有几个郡县都反水了的,所以说形势是一片大好,虽不能说是一举而功成,最起码多占些地盘是没有问题。而街亭一失,将所有的没问题变成了有问题,以后要再是要想有所企图,可比较困难了,后来的事实也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所有的胜利成果都化为乌有,几年的辛苦毁于一旦,全都是因为主将的无能与失策,所以身为守街亭最高领袖的马谡,应该担负起责任,也应该杀。马谡又不该杀!这世上是没有常胜将军的,曹操刘备孙权也从来不是战无不胜的。                               

他们手下的战将,也有很多的败迹,但却少有被杀戮的。这个世界拼得就是人才,马谡本就是人才,有智慧,又有威望,还有好名声,蜀国的人才本就不多,杀一个少一个,这不是自毁长城吗?还不如留下来,激励他为国效力,戴罪立功,历史上的这种败将最后雪耻的例子还是不少的,总比一刀斩了,引得亲者痛,仇者快来得好。最终马谡还是逃不了被杀的命运,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一、平众怒提拔马谡是诸葛亮的一意孤行,当时是有很多人反对的,许多大臣就认为魏延、吴壹就被马谡合适,可是诸葛亮就是不听,硬把自己的亲信马谡推到了这个位置上,街亭一败,没法向众人交代,只得是杀了。二、是败因正是马谡的指挥失当,导致了街亭之败,也导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做为主要负责人,他应承担由这一切所造成的严重后果,按军法而论,也唯有处斩一途。            

三、先帝言刘备早就提醒过诸葛亮,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了,是不能大用的,此时想来,诸葛亮才明白先前的所做是如此的糊涂,于是,自己的错,还是要自己亲手来解决,解决的最好方式就是彻底将错误改正。三、明法纪马谡死后,诸葛亮曾说过一句话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这就是说,为了维护法纪的严明与尊严,为了自己所制定的法律严格的实行,诸葛亮不得不杀了马谡。四、均政治蜀国的内部集团是不稳定的,有着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存在,因利益的分配不均而造成的种种问题,是难以调和,也是不可调和的,为了平衡这一部分人的不平及过多的怨言,显示对各人的公平。综合以上各种因素,马谡要也必须成为均衡各方的牺牲品,尽管不算是很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