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朱元璋的第一谋士刘伯温 下场为什么那么惨

在明朝的开国功臣中,刘伯温是名气最大的一个,在民间野史中,相传此人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谋臣,料事如神,文韬武略,不仅帮明太祖打了江山,还帮朱棣建了北京城,还是十三陵、山海关、天津的修建者,而且他还通阴阳,甚至懂得运用超自然力量。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大人物,在明朝建立后只封了个伯,位居功臣36位,而且最后的下场却很不圆满,相传,他是被另一位大臣胡惟庸下毒害死的,而这一切竟然还是朱元璋默许的。这就让人不禁生疑了:刘伯温功劳这么大,怎么却被如此不公平地对待?他如此足智多谋,怎么又会任人宰割呢?

其实,翻开正史,这一切都不难解释。

首先必须澄清的一个事实是,真实的历史上,刘伯温远没有传说中的那么神。


                               

刘基画像
他并没有什么超自然力量,史籍中有一个西湖望云的故事,说刘伯温早在投朱之前就发现南京有所谓天子气,这无疑是无稽之谈。真实情况就是刘伯温在《郁离子》中说的,要稽考先王之典,商度救时之政,明法度,肄礼乐,以待王者之兴。由于在群雄中,朱元璋能够礼贤下士,表现出了强烈的统一天下的愿望,特别是他并非一味破坏,而有建设的动力,这对刘伯温这样知识分子,才具备了强烈的吸引力。

而在功勋方面,刘伯温的功劳其实并不大。1360年到1363年9月,他做朱元璋的随军参谋,其中还有半年多是回家守孝,实际上从军的时间勉强接近两年,也只是朱元璋众多随军参谋之一,甚至没有官衔。至于说刘伯温制定了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的大计,也是牵强的,例如鄱阳湖一战中,朱元璋曾被敌军团团包围在一条指挥船上,如果说刘伯温真的料事如神,他会令朱元璋遇到这么大的险境么?

再说到修建北京城之类的事,其实朱棣定都北京时,刘伯温已去世多年,所以无从谈起。

因为刘的实际功劳并不大,所以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公者6人,封侯者28人,其中并无刘伯温,后来他只是被封了个象征性的诚意伯。

那么,为什么刘伯温在历史上会那么出名呢?其实这是出于朱元璋的一种政治需要。

众所周知,朱元璋出身卑微,直到称帝后也一直对此耿耿于怀,为了让他显得是顺承天意的真龙天子,朱元璋曾经大量编造个人神话,比如,他曾自称自己受道教天神指点,受赠绛衣、冠履、宝剑等神物,理当得天下。

在这些神话故事中,刘伯温的角色就十分重要了。因为刘伯温懂得谶纬之学,可以经常编造出一些所谓的天象来证明朱元璋是受命于天,因此朱元璋也就乐得在诏书中刻意突出刘伯温的神迹,其实这并不是刘伯温的功劳,不如说是朱元璋利用刘伯温而对天下实施的一种障眼法,刘伯温也因此得以被树为了朱元璋集团中的代表人物。

而一旦功成名就了,朱元璋就再也不需要刘伯温这种角色了,他一改往日对刘伯温如胶似漆的态度。在刘伯温还在朝的时候,朱元璋的文集刻成,赐给了李善长、胡惟庸、宋濂三人,却偏偏没有给刘伯温。甚至于,在一次谁是当今大儒的讨论中,朱元璋就曾经轻蔑地说,像宋濂、刘伯温这样的人哪配称大儒?

在这种情况下,刘伯温和明代其他开国功臣一样,日子相当不好过,洪武四年,刘伯温便辞官回家,朱元璋也不留,直接批准。据说刘伯温回老家后,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一切低调行事,连地方官都不见,以至于县令只能换上便服求见,会晤中途,县令一亮明身份,刘伯温马上变色,自称小民,便立即躲起来了。

至于刘伯温最后是怎么死的,民间相传是因为刘伯温生病后,与其素有间隙的胡惟庸奉朱元璋之命,带太医前来看病,实际上是来下毒。刘伯温吃了太医开的药后,肚子里就长了一个拳头大小的肿瘤,自此病入膏肓不治身亡。这个故事是否属实我们不必去考证,只需要知道,无论如何,刘伯温作为一名弃子,对朱元璋早已没有了存在的必要就可以了。

讽刺的是,由于明代开国功臣后来纷纷被朱元璋打成了逆党,以至于后世实在找不到什么典型人物可以吹捧,于是朱棣登基后,刘伯温又逐渐被明朝树为了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这恐怕是谁也没有想到的了。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能够明白了,真正神的不是刘伯温,而是朱元璋手里那吃人的皇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