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就有踏青习俗 喜欢放风筝吃青团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而测定的,每年总在阳历的4月5日前后。依《淮南子·天文训》的说法是:“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所谓“清明”,据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的解释:“清明者,谓物生清净明洁。”万物生长到清明时节,皆清新而明洁。南京人家每到此日皆祭祖扫墓、踏青出游、插柳放鸢、吃节令食品,既尽忠孝人伦之礼,又得游春郊宴欣赏大自然之乐。
网络配图
民国时期踏青的金陵女儿
南京清明风俗千年变迁
清明节的民俗活动以祭祖为中心,传说它与寒食节纪念晋文公的大臣介子推有关。又有说,寒食源于周代“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的防火旧制。寒食节的日期在冬至后的105天,一般在清明前的一日或两日。由于寒食、清明两节前后相连,到唐代它们逐渐合一,于是清明包容了原寒食的风俗,成为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特殊日子。
扫墓原为寒食的风俗,随着寒食、清明两节的合一,祭祖扫墓成了清明的主要节俗。祭扫,有祭先贤、忠烈的公祭,有祭祖先的宗庙、家庙的私祭。南京自古至今,公祭的人物有蒋子文、卞壸、明僧绍、颜真卿、杨邦乂、岳飞、文天祥(明清时被奉为南京城隍)、方孝孺、海瑞、林则徐、孙中山等。
[page]私祭,以扫墓为主要活动,一般由男人带上孩童到郊外祭扫祖墓,顺便在城外的水际和山坡踏青赏玩、寻挑野菜。南京人扫墓的地点过去多在南郊,旧时各家要带上盛祭品的竹编“春笥”,笥内放荤素菜肴、饭团、酒水、碗筷、杯盏等物,扫墓中要拔除坟墓上和墓道上的杂树,填土修坟,做“坟帽”,作为已有后人来祭扫的记号。
网络配图
此外,在坟头上要插上柳枝,以寄托对逝者再生的祝愿。在公墓未辟之前,扫墓人拜祭后,所有祭供的菜肴都照例送给照看墓地的“坟亲家”,同时还会另给现金若干,以作为守坟的谢金。有的人家在扫墓时还会带一条生肉,在祖坟旁祭祀山神、土地,在他们心中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本联系在一起。
当今南京人的扫墓方式已发生很大的变化:祭品以水果、糕点取代了酒饭、荤素菜肴,献物以鲜花取代了柳枝,鞠躬取代了磕头。同时,墓祭由单一的家族祭扫向社会、家庭、个人三个层面拓展,即增加了社会性的公祭和个人性的网祭等形式。如今,清明节祭扫雨花台烈士陵园,追祭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中的遇难同胞,个人用、微博、网页等表达对亲友的悼念和追思等,改变了祭祀的单一形态。
[page]踏青佩柳金陵女儿风情万种
明清两朝,每到阳春三月,金陵城里家家扶老携幼,出城郊游。《正德江宁县志》就有这样的记载:“携酒游山,城南雨花台最盛,谓之踏青,每日游人晚归如蚁。”
网络配图
阳春时节,插柳、佩柳,在古代是种时尚。据说唐中宗李显在每年的三月初三这天,要赐给侍臣们用嫩绿的柳枝做成的杨柳圈,让他们戴在头上,迎接春天的到来,也含有除病袪邪的目的。《正德江宁县志》记载:“迄三月中,清明插柳,村夫稚子皆佩之。”可见南京地区也兴此俗。江南地区有谚语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因此踏青戴柳、插柳就成了乐事。戴柳就是在头上套戴杨柳圈;插柳是用嫩柳枝条做成杨柳球,女的插在发髻上,男的插在衣襟间,均寓有消灾祛病之用意。
明清时,南京以及江淮一带人们郊游踏青,还喜欢玩一种叫斗百草的游戏。就是在踏青时寻摘各种刚长出的野草野花,相互比对说出花草的名字和花草的特点,以及前人有关这些花草的诗句或是相关的方言俚语,以对得多和对得巧为胜。这种游戏多在青年女子和少年儿童中流行。
- 上一篇:趣闻:光绪竟然也有吃不起的天价鸡蛋
- 下一篇:南宋秘史:宋光宗为什么被逼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