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触目惊心的明初“空印案”,朱元璋到底为什么要惩罚这么多人

在洪武年间发生的“空印案”是与“胡惟庸案”、“郭桓案”、“蓝玉案”齐名的案件,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冤案之一。

要了解空印案,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空印”。

“空印”,就是在空白信笺或文册上预先盖上印章,需要用时,再填写上具体详细的内容。这种预先盖好印章的信笺或文册,统称之为“空印”。“空印”早在元代就已经有了。洪武建元以后,相沿未改,也一直未被朝廷明令禁止过。

按明朝规定,每年各布政司、府、县都要向户部(相当现今的财政部)呈送钱粮及财政收支、税款账目。这其中,户部与各布政司、府、县的数字都要完全相符,分毫不差,才可以结项。如果有一点儿对不上,整个文册便要被驳回,立即作废,须重新填报。并且呈送人还要返回原地方,盖上原衙门的印章才算有效。这种做法带来了很多不便。于是,官员们在实际运作中为了少一些折腾,便宜行事,在进京(南京)时就携带多份盖好了本地公章的空白报表,以便在与户部反复核对数字时,一旦需要返工,就可以在京城就地填报,省去了不少麻烦。

造成“空印”的原因,是当时没有先进的通信、交通工具,更没有像现今的电子邮件和特快专递。据说最远的省份来回一趟京城(南京),需要一两个月甚至更多时间,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苦不堪言。于是就出了这个对各方都有利的“空印”招数,并为各方所默认接受。

一人为之,众人仿效,空印文册在明初一时大兴。全国除了皇帝朱元璋以外,上至宰相,下至百姓,无人不知道这件事情。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洪武九年(1376年),“天下考校钱谷策书,空印事起”,当朱元璋知道这个秘密后,觉得至高无上的皇权受到了极大的轻视,认为这是官员相互勾结、徇私舞弊的惊天大案,于是这位缺少财政财务常识的皇帝,龙颜震怒,一声令下,要将全国13个布政司、153个府、234个州、1171个县的大小官员,不论清贪良莠全部治罪处死,罪名是“欺君”;副职以下官员打一百棍,充军流放。“凡主印者论死,佐贰以下榜一百,戍远方”。

一时间,黑云压城,人人惊恐,即使是“丞相御史”,也不敢进谏。这就是“空印案”。在整个“空印案”中,被处死的主印官和被杖一百大棍后,再被充军到边远地区的副职官员竟达数百人之多。

户部对地方政府报表的审核,是当时朝廷规定的制度。执行制度“没有任何借口”,必须无条件执行。制度执行中有困难、有弊端,也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程序,审批认定后方可“变通”,决不能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否则即是违规,违规则必受惩罚。

朱元璋大概从历代王朝的兴衰史中,吸取了主弱臣强、皇帝当傀儡、朝纲紊乱等的亡国教训,对“空印案”中的官员无视朝纲、不请示、不抵制、自作主张异常愤怒,处理起来自然更不会心慈手软。

据明史载,在处理“空印案”中,其中有一些深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也被稀里糊涂地杀掉了。比如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时任山东济宁知府。此君平素生活节俭,一件布袍穿了十几年,每日三餐,有两餐以一盘素菜下饭。而当地百姓则在他的任期内,号称富足。于是,百姓们不愿意这位知府调离,自发地作歌传唱挽留。歌曰:“孰罢我役?使君之力;孰成我黍?使君之水。使君勿去,我民父母。”结果,这么一个好的已经卸任的父母官,竟也被朱元璋不由分说地杀掉了。

从财务管理学角度来看,这“空印”确不可小视。因为,户部是中央政府的财政主管机关,地方政府每年向户部缴纳钱粮税款,户部再根据各地方政府的实际需要,下拨钱粮税款,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收支两条线”。这样一来,户部、各地方政府则分别充当了中央政府的会计(管账)、出纳(用钱)的角色。试想,如果户部、地方政府的某些官员相互勾结,亦即会计、出纳相互勾结,行贪污冒领之事,则易如反掌,“空印”无疑给了他们一个可乘之机。且报表审核过关,中央、地方政府二者账务相符,谁能轻易地发现破绽?

朱元璋到底为什么要惩罚这么多人?下面我们来一起看看。

几百年来,人们对这个案子都是议论纷纷,众说纷纭,是皇帝的问题还是官员的问题呢?其实单说是哪一个人或是哪一群人的错误都是不完整的,因为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是一个制度的错误。我们可以把明朝与宋朝做一下对比。宋代是一个与士大夫共天下的朝代,而明朝是士大夫活得战战兢兢,朱元璋更是贱视士大夫,稍有不差士人便会被朱元璋惩罚甚至处以极刑。

此外宋代财政收入早就实现货币化,朱元璋却把税收制度倒退了几百年,恢复了低效率的实物征收制和劳役制。对于交通不便的古代而言,货币化意味着高效率,因为它免去了长途运输的损耗。而实物征收制和劳役制,无论是在统计征收还是运输,哪一个阶段都非常的麻烦。如此看来,明朝财政制度的落后与低效率也是有缘由的。在填写财务报表之前就把印章盖好,那就等于自己给自己审核,审核制度形同虚设。而将这虚设的报表上交中央政府,使中央和地方的账目在表面上完全相符,这样一来,就算是有错误,又有谁能发现呢?

如此想来,空白账册的确会带来很多隐患,有心人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在空白账册上任意填上数目和内容,而这些内容是符合国家的利益,还是符合个人的私欲都已经随着盖好的印章盖棺定论了。所以我们看到空印案,的确会是带来很多隐患。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空印案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思想所所催生的一种无奈之举。当时尚没有有效的手段,让财政审核变得更加透明方便,无奈之下,人们便铤而走险。

在这场案件中,朱元璋的行为和反应也让人瞠目结舌。我们常说法不责众,但空印案所涉的全国13个省140多个府,几乎接近一半的官员都被朱元璋关进大牢,施以惩罚,他们中的大多数更是惨遭极刑。这种杀戮不仅没有给现存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没有使财政制度得到完善反而大量的杀戮,会使统治阶层动荡,社会上人心浮动,明王朝的统治基础也会受到动摇。

而这归根结底,除了空印案本身的错误外,更多的是朱元璋他本人的错误。朱元璋知道这个事件之后的第一反应是,他觉得他被欺骗了。欺君之罪在古装电视剧里面我们常常能听到,但是与现代人的我们而言,它并没有特殊意义。而在皇权独尊的古代,欺君之罪意味着挑战皇帝的权威。朱元璋出身低微,心性自卑,当知道有人欺骗他,便觉得世人都看不起他,更加生气。生气之外加上他生性多疑,便觉得官吏们用盖有印章的空白账册去干坏事。我们说也不排除干坏事的可能,但是这个更多的来说是一种权宜之策。

经过多种因素的发酵,空印案变成了明朝四大奇案之一,一直到今天还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在看过故事之后,我们除了惊讶外,更多留有一份思考,今天的我们是不是也在犯这样的错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