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隋文帝杨坚整饬吏治,毁掉两个6朝古都:一个浴火重生,一个从此消失

隋文帝一生,曾经烧掉了两座历史名都,而且都是六朝古都。这两个地方都是王气十足,为了杜绝后患,隋文帝干脆就将这两座城“屠城迁民”。而被烧掉的这两座城市,日后的命运也是各不相同。

火烧邺城,中原名都就此消失

如果熟悉魏晋南北朝历史的话,绝对不会对邺城这个城市陌生。隋文帝烧的第一座城就是邺城。隋文帝为北周重臣,深知邺城的重要性,北周正是灭掉了北齐才统一了北方,而北齐的首都就是邺城。隋文帝杨坚之所以要烧掉邺城,原因很明显:

首先,邺城是南北朝大分裂时期,北方重要的政治中心之一,邺城在中国大分裂的南北朝时期,战略位置特别重要,先后为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六朝都城,居黄河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长达四个世纪之久。隋文帝志在统一全国,是不会允许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能与西方抗衡的政治中心存在的。邺城只适合割据,并不适合掌控全国,所以要摧毁分裂的根基,包括王都。事实上确实如此。邺城被毁后,此处就再也没有出现过割据政权了。

其次,关陇起家的杨坚都城在西,烧掉邺有利于打击山东世家,防止割据势力再次死灰复燃。隋文帝统一全国,以关中为根基,以较近的洛阳为辅地经略全国,这又回到了两汉时期,以关中-洛阳制衡全国的格局中去了,东部的邺城,也基本失去了战略意义。

杨坚占领邺城之后,将全城居民南迁45里,以安阳相州为治所,仍为邺县。然后把大火烧了邺城,这把火足足烧了三个月,声名显赫的六朝古都从此消失在历史之中。

平荡建康,南朝都会沦为菜地

隋文帝毁的第二座城,就是建康(南京)。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在立国后,开始拔除最后一根钉子,进攻南陈。南陈不堪一击,后来,南城君王陈叔宝被隋军掳至隋都城洛阳,52岁时病疫,葬于邙山。

由于隋文帝出生于寺院,是一个迷信的皇帝。南京系帝王之宅,有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在此建都,尤其在将南陈灭掉后,隋文帝担心东南“天子气”再起,于是就开始想办法镇压一下南京的风水。

秦始皇仅将金陵(南京)方山地脉凿断的手法不同,隋文帝则直接把整个建康城毁了,隋文帝下诏“建康城邑并平荡耕垦,于石头城置蒋州”,也就是将城内地面上所有建筑拆毁,推成平地,开垦成田,供农民栽菜耕种。堂堂南国名都,竟然成了农民的菜地。接着,隋文帝又废“建康”之名,恢复了秦始皇讥辱南京的“秣陵”。隋文帝对南京的打压可谓手段尽用!

隋文帝杨坚整饬吏治总共三点:

第一,严肃官员任命,不再用官职来奖赏功臣。平陈战争之后,不是一下子产生了很多战争功臣吗?大家都按照惯例,等着当官。没想到,隋文帝明确表态,“功臣正宜授勋官,不可预朝政。”军功是要奖赏,但是,只能用金钱、荣誉和待遇来奖赏,绝对不能用官职来奖赏。

第二,建立健全选官制度。在这个问题上,隋文帝想了好多办法,比如说下求贤诏,让现任官员推荐,从优秀基层官员中提拔等等,在当时都收到过一定的效果。但是,对历史影响最大的还是一个制度——科举制。

开皇七年(587),隋文帝下诏:“制诸州岁贡三人。”也就是说,各个州每年选派三个人,到中央参加科举考试。

可别小看这短短一句话,就是这句话拉开了影响深远的科举制度的序幕。隋朝的科举考试的科目有秀才、明经和进士三种,考上了之后再经过吏部铨选,然后就能被任命为官员,踏上仕途。

固然,隋朝的科举制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其中最重要的是考生还不是自由报考,而是由各州刺史推荐。

但是,它毕竟已经把读书和做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把个人才华、个人教养和个人前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每个人有了一个凭本事而不是凭老子崭露头角的机会,也让国家有了推行文治的制度基础和人才基础。因此,它也就注定拥有了无限的前景和活力。

事实上,正是隋文帝在开皇年间的这个选官制度创举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官政治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国古人对全世界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就凭这一点,隋文帝也足以永垂不朽了。

第三,建立赏罚分明的考核制度。不管是什么渠道上来的官员,其实都存在良莠不齐的状况,而且,人是会变的。有的人起点不高,但是公忠体国,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可能越做越好;当然,也有的人起点很高,但是越来越腐化堕落,怎么才能够有效地保持干部队伍的活力和纯洁性呢?隋文帝规定,地方刺史每年年底到中央述职,根据政绩决定赏罚,平时还不定期派出监察官员到地方寻访。比如说刚才提到的燕荣吧,就被审查出贪污、暴虐等种种问题,怎么办呢?受处罚吧,立即赐死。有罚就得有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