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一代战神狄青,结局却是悲剧的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汾(今山西)人。北宋名将。

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他出身贫寒,宋仁宗宝应元年(1038年)为延州指挥使,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卓越的战功。朝廷中尹诛、韩琦范仲淹等重臣都与他的关系不俗。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以功升枢密副使。狄青平生主要经历二十五战,以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日夜袭昆仑关最著名。狄青生前,备受朝廷猜忌,导致最后抑郁而终。死后却受到了礼遇和推崇,追赠中书令,谥号武襄。

狄青是宋朝少有的出身军旅,从士兵走向将军的屌丝逆袭者。这位励志哥家世贫寒,起初斗大的字不识一个,名臣范仲淹赏识他,激励他“大凡古之名将,都有两把刷子,你缺少文化,就只能徒逞匹夫之勇。”瞧这话说得多有水平。和开国领袖那句“一个没有文化的军队,只能是愚蠢的军队”有异曲同工之妙,自此,狄青开始扫盲。可惜,这位爷文化程度太低,终究是武人吃了没文化的亏。

狄青出身微寒,一个显著的标志是脸上有刺字,那么狄青脸上的刺字是怎么来的?有两种说法。其一,宋朝实行募兵制,师法梁祖朱温,先看长相,后看胳膊腿是否麻利,然后黵面,黵同黥,就是脸上刺字。刺字干嘛?防止你开小差,脱下军装溜号。像狄青这样苦哈哈出身的,也只能选择当兵。狄青脸上刺的什么字?不可考,但《宋史兵七》上说,仁宗朝时,在陕西、河北、河东等地抓壮丁,部送者脸上刺“指挥”二字,这意思大概是一切行动听指挥。入了军籍,你就只能是个职业军人了。

其二,狄青是个罪犯。面部刺字,所谓如宋江一样脸上两行金印,刺配在宋朝是仅次于死刑的刑法,通常是“刺配于某处”,罪大恶极者可刺“强盗”二字。《东都事略》载,狄青十六岁那年,他哥狄素与号为铁罗汉者斗殴,结果将人溺毙,宋朝110出警,狄青小弟为大哥强出头,代兄领罪。神奇的是狄青心中默诵,”我若富贵,罗汉当苏”狄青倒提着罗汉尸体,上下抖动,结果出水数斗,居然活过来了。当然这个版本存疑。兄弟我倾向于狄青是以军籍而面上刺字的,否则顶着个耻辱的囚徒身份,太过自黑,大将军是断断不肯以此示人的。

小兵狄青遇上了好领导,要不怎么说成功人士得具备几个条件,一是自身努力,二是贵人相助,三是绝好机缘。这三个条件狄青都赶上了,狄青精通骑马射箭,作战勇猛,在和西夏扯大锯的作战中,边关的将领们都被李元昊虐遍了,唯独狄青战无不胜,狄青冲锋陷阵时,常常披头散发,凶神恶煞一般,还常常戴着铜面具,虽然有效仿兰陵王之嫌,人家高长恭戴面具,那是因为帅得一塌糊涂,怕敌人把他当成好基友了。而狄青戴面具,除了骤添狰狞外,可能还有遮丑的意思。狄青的贵人是名臣尹洙、种世衡、范仲淹,当然最大的伯乐是宋仁宗,韩琦也算,但韩琦骨子里是瞧不起狄青的。狄青赶上了好机缘是因为,宋朝是块肥肉,东北西北土著们都想啃一口,宋朝缺将军,再加上近邻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狄青崛起于军旅之中,直至官居国防部部长。

众所周知,北宋时期的政坛、文坛以及社会发展中,欧阳修都有非常重大的建树和影响。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声誉极高的北宋名仕,却多次上书宋仁宗诋毁狄青。

可以说狄青被贬乃至身死的过程中欧阳修扮演了决定性的作用。一代名臣对一代名将不是惺惺相惜,反而无端陷害,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据史料记载,欧阳修曾经三次向宋仁宗上书揭露狄青的罪状。至和三年(1056)三月的《上仁宗乞罢狄青枢密之任》,同一年的七月的《上仁宗论水灾》第一状和第二状。

三次上书中,欧阳修对狄青用尽污蔑陷害之词,那么究竟是两者之间的私人恩怨还是另有它因才让欧阳修要致狄青于死地呢?

我们都知道宋代的江山是通过发动武力军事政变而改旗易帜的,两宋时期历代的君主都始终担心赵家王朝易于他人之手,尤其是对武将处处设防,特别是宋太宗以后。

随着北宋的治国方略由对外而转向对内时,内部政治斗争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加上此时与辽国、西夏的军事外交关系也发生了转变。如何防范武将势力太大已经成为君主以及士大夫这些最高统治集团的主要统治理念。

在如此的政治观念之下,北宋的武将就成为这个时代的悲剧,不论在战场上如何勇猛善战,立下了何种汗马功劳,都始终摆脱不了文官的蔑视和排挤。这种畸形的官场政治使得狄青成为文臣眼中欲除之而后快的眼中钉和肉中刺。

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欧阳修也和其他士大夫一样,在日常奏疏之中对狄青频频使用污蔑、鄙视之词。北宋如此变态的文武关系,也使得狄青郁郁不得志,最终被含冤害死。

然而,正是这种畸形的文武关系,也造成武将始终怯战避站,北宋军事实力孱弱,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我们在为大将军狄青的命运怜惜之时,也同样感叹像欧阳修如此名士也不能摆脱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枷锁和时代的桎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