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作为有国风之士的悍将最后却投降匈奴,李陵到底经历了什么?

李陵是汉朝大将,十分受刘彻的欣赏,也派他去和北方匈奴的军队作战,而后来他作为人品,道德高尚的将军为何却投降了呢?

其实,司马迁崇尚李陵的人品与李陵是否投降匈奴无关,他在《报任安书》中曾经写到,他与李陵虽然认识,但是日常生活中根本就没有什么交集。不过,“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即,李陵的人品是人所共知的,不论他最终有没有投降匈奴,他的“国士之风”都值得当时以及后世每个人尊重。

《史记·李将军列传》对李陵的记载很少,据说为当时为了牵制匈奴,遣李陵率步卒5000出居延。李陵北行千余里,至浚稽山,被匈奴单于3万骑兵包围于两山之间。李陵用战车围成营寨,率步兵在营外布阵。前排手持戟、盾,后排手持弓、弩迎战。匈奴败退上山,汉军追杀数千人。单于又召匈奴左、右地骑兵8万围攻李陵。

李陵边战边向南退,至一山谷时,令受伤三处者坐车,受伤二处者驾车,受伤一处者作战,斩杀匈奴3000余。沿龙城故道向东南行至大泽芦苇中,匈奴从上风放火,李陵亦令士卒将南面芦苇烧光以自救。南行至一山下,单于在南山上令其子率骑兵攻击汉军,李陵率步兵在树木间与其搏斗,杀数千人。并以强弩射单于,单于下山躲避。其后,匈奴骑兵一日数十次进攻,李陵又杀伤2000余人。匈奴作战不利,欲撤退。恰李陵军军侯管敢降匈奴,把汉军无后援,箭矢将尽等情况告匈奴单于,单于下令以骑兵围攻汉军。时李陵军在山谷中南行,匈奴在山上以弓弩四面射下,汉军损失惨重,未至汗山(在浚稽山南,居延以北百余里),50万箭矢皆尽,士卒仅余3000人,遂放弃车辆,士卒斩车辐持手中,军吏持短刀,退入一狭谷。单于军断其退路,并推山上巨石滚下,汉军伤亡极大。夜半,李陵与韩延年率10余人突围,匈奴数千骑追击,韩延年战死,李陵降匈奴。所部逃回汉塞者仅400余人。

整个战役下来,李凌所率5000步兵在没有支援的情况下共杀伤敌军近10000人。最后的得以突围的有400人。从战术上讲是胜利的。首先李陵部队的骠勇,士兵都是不怕死的“恶少年”,又经过针对匈奴的专门战争选练。在山地多林地区作战,匈奴骑兵无法展开,李陵部扬长避短。汉书的记载多有“两山间""山谷""树木间" 这样的字,可见战斗地点并不实在有理由骑兵发挥优势的平原地区。

可是李陵的投降成了事实,当时武帝震怒。司马迁当时替李陵求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太寒心了——当李陵前线的捷报频频传来的时候,所有大臣都争先恐后地去给汉武帝贺喜,但“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即李陵投降之后所有大臣又都去说李陵的坏话。我们果然都是善忘且善变的,一个曾经那么值得尊重的将军因为战败投降,就应该被所有人唾弃吗?司马迁正是在此时向汉武帝表达了不同于所有人的观点,这才遭遇不幸。后来李陵在匈奴一年有余,武帝派因杅将军公孙敖率兵入匈奴,无功而还,说:“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武帝闻后,将李陵母弟妻子全部诛杀。陇西士大夫都以李氏为愧。李氏的名声由此败落了。

《史记》中当然没有记载霍光等人派使者前去匈奴,希望他们的故交李陵能过重回汉土,并且保证他的富贵,因为此时已经是汉昭帝时期了,司马迁也早已去世。不过我们试想,如果李陵的人品真的很差,如果当时大部分人都发自内心地鄙视这个“卖国贼”,为什么霍光还要专门派人去接他?这只能说明,李陵投降时落井下石的人都是违心的,他们都是看着汉武帝的脸色在说话!

李陵拒绝了汉朝使者的请求,他多次表示“吾已胡服矣……丈夫不能再辱”,最终也没有再踏入汉土一步。不过,历史证明他的选择是正确的——他如果真的回来,就真的可能在霍光倒台之后“再辱”了。

经过战役,李陵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军队却杀伤了敌人一万多人。 匈奴的首领对李陵非常好,佩服他,也佩服他祖先的军事才能,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做妻子。后来李陵病死在了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