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元帅之陈毅及他的四个小故事
他从未当过“总司令”和“总指挥”,却被称作“陈老总”,主要是他为人随和、令人亲近。他既是开国元帅,也是诗人、外交家,曹禺说他性格可爱,夏衍迷他的妙语连珠,民主人士柳亚子称他为“兼资文武此全才”的将军。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期间指出:"关于抗战时期皖南、苏南的工作,陈毅同志是执行中央路线的","无论是内战时期与抗战时期,陈毅同志都是有功劳的,未犯路线错误的"。
新四军在全国抗战期间,共对敌作战2.46万余次,歼日伪军47万余人,不仅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战场国民党军的作战行动,而且收复国土面积达25.3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为3400余万,创建了横垮南方8省的广濶的华中敌后战场,为赢得全国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作为新四军从支队司令员到代军长、军长的陈毅同志,在华中抗战中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是功拔头筹,无人比拟的。
他精心战略布局,在战略反攻阶段与刘少奇同志提出了发展河南、绾毂中原的战略任务。在战略转变、战略方针、战略方向和战略布局等一系列战略指导问题上雄辩地说明,陈毅同志具有高超的军事谋略。那种认为陈毅同志只能文不能武,甚至不会打仗的说教是没有根据的,也是地地道道站不住脚的。
同时,陈毅同志坚持共产党的独立自主的原则,以"坚定勉吾齐,莫作陈独秀"来告诫自己,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置个人安危度外,成为创造性执行共产党抗战统战方针、路线和政策的楷模。他具有对共产党抗战统战方针、路线、政策的深邃认识和理论造诣。苏南著名实业家纪振纲和苏北著名绅士、国民党军前中将朱履先,正是得益于陈毅同志对中共倡导的统一战线理论的精辟阐述,才增强了抗战信念和投入抗日洪流,从人力、财力、物力和道义上支持新四军的。陈毅同志以诚待人,善于把抗战统战工作与军事斗争有机地结合起来,每每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他三进泰州,成功争取了苏北最大的地方实力派鲁苏皖边区游击军正副总指挥李明扬、李长江保持中立,从而实现了"灭敌、联李、反韩"斗争策略,改变了顽我力量对比,有力保证了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以少胜多取得黄桥战役的重要胜利。陈毅同志豪爽热情,气度非凡,披肝沥胆,以诚待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极大的统战穿透力。1938年夏新四军第1支队东进苏南时,陈毅同志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使原来对抗战愁眉不展的高淳县长杨鼎侯心悦诚服,从而对新四军进行了有力的支持,并赠送一面题写"岳家军"的锦旗;国民党顽固派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兼江苏省主席韩德勤,长期与新四军磨擦,1943年山子头战役中被新四军俘虏后以生呑火柴、绝食和写遗嘱演出一幕"不成功便成仁"的自杀丑剧。经过陈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义的工作,韩德勤结合多次被捉放的经历,对共产党及新四军不计前嫌、仁至义尽、顾全大局深为感动,从此将总部及省政府撤出苏北,开始了与我党我军的秘密合作,这是华中抗战统战工作的重要胜利。
毛泽东有句最普通的名言:“陈毅是个好同志。”或许年代相隔久远,人们对这位文武兼备的儒将之风采,只能在他的文字传记中领略一二。此刻,让我们带着崇高敬意来缅怀这位开国元帅——陈毅,走进他的纪念馆,聆听他的故事。
一台水力轧花机
1922年,21岁的陈毅回乡时,做过一件至今仍被乡亲们传为佳话的事情。
当时,农村极为落后,只有一些人力驱动的前清时安装的农业机械。以轧棉花的机子为例,需要3到5个壮劳动力轮番上阵才能驱动,且效率十分低下。
一日,陈毅步行于羊岔河畔,看着潺潺流水,突然想到村里的轧花机太过笨重,费时又费力。为何不为乡亲们改装成水力驱动?也正好将学到的知识用之于民,让乡亲们认识到科学与知识的力量。
陈毅很快便将想法付诸实践,经过试用,陈毅改装的轧花机不仅省了劳动力,轧棉花的效率更提升了一倍多,十里八乡的村民都赶来“看稀奇”,面对大家的啧啧称赞,陈毅格外开心。
随后,他向留法的同学蔡和森去信,申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之后,他收到了蔡和森的回信,组织已经同意他的请求。1923年初,陈毅离开故乡。从此,坚定地走上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如今,这台水力轧花机仍然保存在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中。
一张折痕照片
陈毅生平事迹陈列馆珍藏着一张带有深深折痕的照片,这张照片是随一封陈毅写给父母的信一起送达的。在抗战时期,这是殊为不易的,而它能保存到今天也体现了陈毅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崇高地位。
1943年底,陈毅留下一首《赴延安留别华中诸同志》,即赶赴延安。
到达延安后,陈毅参加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主席团成员、中央委员会委员。是时,全党全军正在开展“整风运动”,陈毅积极投身其中,时常与毛泽东促膝谈心,书信往来,向毛泽东介绍自己在“整风运动”中的收获。毛泽东复信称赞道:你的思想一通百通,无挂无碍,从此到处是坦途了。
其间,陈毅因思念远在四川的父母,将自己开展劳动的照片附信寄往。为了避免信件被日伪军拦截,陈毅将信中“延安”二字改为“西安”,并落款为“儿仲弘敬书”。信件几经周折,顺利送达父母手中。
新中国成立后,陈毅父母将这张照片赠予陈毅的侄女陈德珍。
一支睡在马路上的部队
在众多档案资料中,比手掌还小的《入城守则》十分引人注目,这是1949年5月由华东军区司令部印发的小册子。
1949年5月27日,上海战役持续15天,终获全面解放,歼敌15.3万余人,整座城市完好无损。
就在枪声停息后的第一个清晨,市民们依然惶惶不安,可当他们打开家门那一刻,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深深感动了,湿漉漉的马路两侧睡满了身着黄布军装的解放军战士。
原来,早在4月1日,上海战役发起前,身为第三野战军司令员的陈毅就颁布了《入城三大公约十项守则》,十项守则的第二条,白纸黑字写着进城后一律“不住民房店铺”。
5月,陈毅在苏南丹阳县发表讲话,明确指出:入城纪律是执行入城政策的前奏,是我们解放军给上海人民的见面礼。
这条纪律在制定之初,却不被很多指战员理解。陈毅始终坚持认为上海情况复杂,不能将过往经验完全照搬。他将自己意见和看法电报上海战役总前委,邓小平、刘伯承等前委委员一致赞同他的意见,并电报中共中央军委,很快就收到了毛泽东的电报批示,只有八个字——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一盘开局的围棋
陈毅故居景区有一处景点,用花岗石雕刻了20颗巨型棋子,形如一盘开局的棋,名为“友谊广场”。这处广场正是立意于陈毅元帅“围棋外交”的高超外交手段。
1958年2月11日,毛泽东正式任命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部长。
虽然他在日记中曾表示对负责外交工作“实有绠短汲深之惧”,但他仍然出色地完成了党交予他的这项重任。
陈毅的外交手段极为丰富,其中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善于借力。1958年,中国对日本提出改善中日关系的政治三原则后,浅沼稻次郎、石桥湛山和松村谦三等日本政界知名人士相继访华。在一次会见中,陈毅对松村谦三先生提出一条建议,“围棋、乒乓、书法、兰花都可以交流,不谈政治,只谈友好。”
松村谦三先生极为赞同,回国后,他积极奔走,终于促成了1960年日本围棋代表团首访中国的中日关系破冰之行,1962年中国围棋代表团回访日本,此后中日民间交流日益增多。
1964年12月,日本29位知名棋手发出呼吁,发动日本800万棋士征集民众签名,要求恢复中日邦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全面实现邦交正常化。
陈毅这一外交创新,也被运用到了中美两国建交进程之中。陈毅,以其外交工作的辉煌成就,为新中国真正登上世界舞台建立了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