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第一支海军 阿思本舰队神秘消失始末
这是一支远早于北洋舰队的强大海军,西方的军史中称其为中英联合舰队。大清国在最艰难的时候勒紧裤腰带为它准备了巨款,而英国人也毫不吝啬地为它配置了许多先进装备。成军后,它却在政治口水战中迅速消亡。
1863年的春夏之交,一支火力强大的舰队,从英国启航,驶往中国。
金发碧眼的英国海军官兵驾驶着每艘军舰,舰桥上高高飘扬的,却并非大英帝国的海军旗,而是一面奇怪的新旗:黄色的对角交叉线贯穿绿底,旗帜中间是一条舞动的青龙。
这是大清帝国中西合璧的首面军旗,它导引的这支舰队,就是西方军史宣称的中英联合舰队(Angelo-Chinese Squadron)或中欧联合海军(European Chinese Naval),历史学界多称之为阿思本舰队(Osborn Fleet)。当然,采购该舰队的大清帝国从未承认过与他国共享该舰队主权。
这是大清国在内忧外患下痛下决心建设的第一支海军,采用了完全引进技术、引进人才的方式:所有舰艇均采购自英国,舰队官兵也都从英国海军中招募。
同治元年(1862年)一月,清王朝终于下定决心,以白银六十五万两向英国购买七艘战舰,并委托回英国‘养病’的清海关总税务司李泰国负责战舰采购和水手招募。
清王朝原本是想用己方的军官来统率舰队,用招募的英国水手培训自己的水兵,然后借此提升自己的海防实力。但经过李泰国与英国海军部的沟通后,他们一致认为可以乘机控制清王朝的海防,于是英国方面也极力想促成这支舰队成军。
同治二年,战舰和所需的水手均已齐备,李泰国私自任命两次鸦片战争的参与者阿思本上校为舰队的指挥官,并同时向英国海军部保证这支舰队只是配合清军进攻太平军,不会在其后对英国产生任何威胁。随后,‘阿思本舰队’启程前往上海。
与此同时,清王朝内部对于‘阿思本舰队’控制权的争夺也进入了白热化。以曾国藩为首的湘系集团认为自己在攻打太平军的战斗中出力最多,所以这支舰队理应由自己掌控;以恭亲王为代表的清王朝统治阶层则认为应该将这支舰队掌握在朝廷手中,用以制衡湘系集团、淮系集团(李鸿章)和楚系集团(左宗棠);以李鸿章为首的淮系集团同样也想掌控这支舰队。
同治二年(1863年)九月十二日,‘阿思本’舰队抵达天津,李泰国向清王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递交了他私自跟阿思本签订的合同,合同的大意是舰队的一切事务都由阿思本决定,甚至连清朝皇帝的命令阿思本也有权决定是否执行。
如果按照这个合同执行,那大清帝国就相当于花费巨资给英国建立了一支舰队,并且这支舰队在未来英国再次入侵时还能充当英军的先头部队。
这下,不仅曾国藩和李鸿章被激怒了,就连之前在舰队控制权争夺战中一直置身事外的左宗棠也被激怒,因为他们同时明白了英国妄图借助这支舰队掌控整个清王朝海防的阴谋。同时,经过十年的浴血奋战,由他们统率的淮军、湘军和楚军已经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围困住了太平军,所以他们更加不希望在此时让这个‘阿思本舰队’来分一杯羹。于是,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三人决定联手废掉‘阿思本舰队’。
曾国藩首先表示“将兵柄全予李泰国,而令中国大吏居节制之虚号,不特蔡国祥如骈拇枝指,无所用之,即吾二人,亦从何处着手?”然后李鸿章又说:“金陵已成合围之势,可毋庸外国兵船会剿。”最后,左宗棠也明确表态不支持‘阿思本舰队’。
同治二年十一月十六日,在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棠的支持下,恭亲王拒绝了李泰国私自与阿思本签订的合同。随即,‘阿思本舰队’宣告破产。
就这样,‘阿思本舰队’成为了一场闹剧,清王朝第一次希望通过外购先进武器来壮大自己的努力也宣告破产。由此可见,要想强大国防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