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女李清照,最后竟然因一下联,嫁给丧妻老秀才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著名诗词,谈论到他们的作者大多数都是男性,因为古代当时的封建社会女子的地位普遍较低,但是有位才女却在乱世,展现了惊人的才华,她就是李清照,那么为何她最后因一下联,嫁给丧妻老秀才了呢?
对于李清照我们并不陌生,她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其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古代女性只是针织女红。李清照于诗歌上的成就,很多男子都不及。她幼时家中富裕,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高徒,对幼女也十分娇宠,可以说是无所不应。
李清照的外祖父也赫赫有名,曾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少年英才,17岁就高中状元。因此其母也是饱读诗书,李清照就在父母的悉心教导和呵护下长大,相貌温婉恬静,腹有诗书气自华。王灼在《碧鸡漫志》中曾经这样点评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有才、高贵的她,性格也很独立、开放,她喜欢喝酒,也很叛乱。或许这样的性格奠定了她今后的人生道路。不过她的人生前期,路很顺利,甚至爱情婚姻也出奇的顺利。她跟她的丈夫赵明诚不仅情投意合、互相喜欢,而且郎才女貌、门当户对,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两人成婚之后,彼此相敬如宾,整日里吟诗作词,非常恩爱。但好景不长,在李清照二十岁之时,也是两人成婚两年之后,赵明诚出任,在两人的依依不舍之下,最终还是分开了,从此两地相隔。
李清照依旧留在京城,两人相距千里,每日里对丈夫日思夜想,创出了《一剪梅》以示思念之情。后来因朝廷的原因,父亲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最终李格非回到了老家明水便再也没有回到过京城。
公元1103年,崇宁二年,庚寅诏禁止元祐党子弟居京,李清照也不得不离开京城,和父母一起生活。
公元1127年,金军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宋高宗南逃。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漂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公元1129年2月,王亦叛变,赵明诚临阵脱逃,使得李清照对其心灰意冷,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此诗表面上赞项羽实际上暗讽赵明诚,赵明诚羞愧难当,不久后死于上任湖州知事途中。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开始了无依无靠的生活,颠簸了一段时间之后,认识了张汝舟。
刚接触时张汝舟表现的像个君子,对李清照很好。李清照当时本来就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然后结婚后,却并不是李清照想到那样,张汝舟是个伪君子,对她好,只是贪图她的几件老古董。李清照和丈夫是收藏家,还有几件值钱的收藏。
所以,张汝舟以前完全是虚情假意,现在原形毕露。李清照自然不给,这让张汝舟大发雷霆,对李清照拳打脚踢的。忍无可忍的李清照得知张汝舟科举时作弊,于是举报了张汝舟。
张汝舟自然免不了牢狱之灾,但李清照也一样,因为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不给好歹她的亲戚游说,李清照做了几天便被放了出来。
而她此后有两种传闻:
一
此后,李清照心灰意冷,独自一人偏居一隅,再不与人往来。有人劝李清照再度改嫁,李清照不愿。但经不住亲戚的一再相劝,她出了一个上联,声称谁要是能对上,就嫁给谁,上联是:寂寞寒窗空守寡。虽然上联意思很简单,但每个字都是宝盖头部首。要想意思也通,部首也匹配,实在是难上加难。此联一出,应和者众多,但竟无一人对出满意的下联。
于是李清照也就在这样的寂寞中,孤独离世了。
她死后10年,有一个轿夫偶然听说了这个上联,随口对出下联:远近达道过逍遥。时人一听,佳对啊,对仗工整不说,跟上联一样也很简洁易懂。可惜李清照已经长眠了,对于这个下联再也无从得知。
二
有一年,时近岁末,下了一场大雪。已经好几天没吃饭的李清照看着茫茫白雪,突然有种失落感,想起了这些年的颠沛流离和后半生孤苦伶仃的命运。
人生落差居然如此之大,突发一句感叹:自己能有个温暖的家庭该多好呵。一时竟动了思春之心。随后她向外宣布,自己要找丈夫,不过为了打发那些无聊之人,她想出了一个法子,那就是出了一上联,说只要谁对出上联就嫁给谁。这个上联就是:独梅隆冬遗孀户。
当然,这个上联有点难度,很多羡慕李清照的文人只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因为都没对出来。就在李清照快要绝望的时候,桃花坞对面的杏花村,杏花村有位丧妻的老秀才,他见这联对子,知道李清照有再嫁的意思。而此人也很有才,也刚好想照顾年迈的李清照,于是对出了下联。下联就是:杏林春暖第一家。
老秀才对出下联后,李清照一阵心喜,很高兴的把那老秀才迎进屋里坐下。知心人相见,情投意合,后来他俩就结了婚。
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