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郭子仪的传奇之路,功高却不震主

唐代名将郭子仪一生可谓传奇“平定安史之乱,收复长安与洛阳;击败吐蕃和党项的外族入侵”。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肃宗皇帝赞扬郭子仪,国家再造、卿力也。德宗皇帝尊称郭子仪为“尚父”郭子仪被赐封为太尉中书令、汾阳郡王。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祖上世代文人,是士大夫家族,但是到了他这一代不幸家道中落,郭子仪竟没受到过系统的教育。但是天道酬勤,上苍始终是愿意眷顾那些有天赋的人并且执著努力的人。,郭子仪参加了武则天设立的武举,夺得武举第一,也从此开始了他那创奇的一生。

所谓传奇,从来就不是用来形容那些一帆风顺,没遇到巨大的挫折的人生,郭子仪虽然是个武状元,但是并没有从此青云直上,而是做了小小的守边疆的小官。但是郭子仪的人生转折是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时势造英雄,“安史之乱”爆发,上帝给了郭子仪一个展现自我才华跟能力的舞台,他临危受命,一路从河东打到了河北,联合当地的起义军重创叛军,郭子仪一战而红,威名响彻全国。

终其一生,郭子仪先后担任过中书令,汾阳郡王等高级职位。郭子仪去世后,当时的皇帝在朝堂痛哭流涕,立即下诏追赠太师、谥“忠武”。历经七朝二不倒,“忠武”这个封号在中国历朝历代都是对武将最高的封号,也是对武将最大的褒奖。

郭子仪有这么高的历史地位和后世评价,和他的卓越贡献和他的德行气度密切相关。

郭子仪对待其历经的七朝皇帝都是一味的尽忠职守,功高却不震主,为皇帝立下汗马功劳,却又始终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为皇帝保留了颜面和威严。他的处世为官之道值得当下所有公务人员的学习和效仿。从来都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能胜,胜而不骄,最重要的是,能够在适当的时机挥之即去。

郭子仪还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以德服人、以德报怨。他对派人挖毁了自己父亲的墓穴的鱼朝恩推心置腹,以宽大的胸怀报以从容的态势,最终感动了鱼朝恩,亦化敌为友,成就了一段佳话。他还对同僚下属李光弼宽仁厚爱,即使面对李光弼的猜疑和妒忌,也从容不迫,硬是要推荐李光弼去平定河北,最终立下赫赫战功,成就了李光弼,又成就了其他任何人无法匹敌的郭子仪。

郭子仪是一个大将之才,在他出山的时候,朝廷已经到了悬崖的边缘。由于皇帝的昏庸,朝廷本就式微,加上叛军非常强大,因此朝廷一败再败。郭子仪领军之后,朝廷的局势依旧不明朗,但郭子仪在官场上早已磨砺出坚韧的性格,他率领军队与叛军不断拉扯,寻找机会,一点点将局势扳了回来,最终打败了叛军,保卫了唐朝基业。

打败了叛军,郭子仪一下子成为所有臣民心目中的英雄,就连杜甫也对郭子仪赞誉有加。不过,随着荣誉和褒奖一起到来的,还有危机。安史之乱的爆发本就给皇帝提了一个醒,让他们明白了手握兵权的将领若是反叛起来有多么可怕,更何况郭子仪不仅手握重兵,还受到天下百姓的拥戴,他若是反叛,岂不是比安禄山还要可怕?加上嫉恨郭子仪的人很多,他们不断向皇帝弹劾郭子仪,诬陷他藏有反心,因此皇帝也对郭子仪产生了怀疑。

但郭子仪不愧是千古名臣,他在得知皇帝怀疑之后立刻作出了一系列举措。郭子仪先是把府邸围墙全部扒掉,让家人全部生活在大众视线当中,此举看似荒唐,实则却极为高明。郭子仪这样做,是在向皇帝表明自己的诚意,自己连府邸和日常生活都可以昭告天下,还有什么不敢让皇上和天下人知道的?

然而即使如此,皇帝仍对郭子仪怀有戒备之心,在许多人弹劾郭子仪的情况下,把郭子仪贬到外地。但郭子仪对此却没有丝毫怨气,不管什么官职,他到任之后便开始着手进行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后来回到京城后郭子仪每次面见皇上时都衣着随意,穿着十分邋遢,但对皇上却非常恭敬。郭子仪这一系列的举措彻底打消了皇上的怀疑,自此对郭子仪深信不疑。

肃宗时,有小人向皇帝诬告郭子仪,说他私底下训练军队,准备造反。但肃宗听完这番话后却大笑起来,他说道:“就算全天下人都反了,郭子仪也不会造反。”说完这番话,肃宗严惩了诬告郭子仪的人,彻底让那些嫉恨郭子仪的人死了心。

郭子仪一生历经七朝,不管哪位皇帝都对他深信不疑,并委以重任。古代常有因功高盖主而不得善终的惨案,但郭子仪却凭借着自己的才智和忠心取得了皇帝的信任,一直受到皇帝的重用,实在是难得,可谓千古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