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新婚的当天为什么对两位新娘提不起丝毫兴趣?而是直接从房间里走了出去
作为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被人们议论的也最多的一位,在溥仪大婚的当天,民国政府还派了兵给他进行安保,这几乎算得上是他婚礼上实质性的最高荣誉了。但在新婚之夜溥仪对两位新娘毫无兴趣。
辛亥革命后,虽然已经成了民国,但溥仪同一众宫里的人还是享受了与原来并没有太大差别的待遇。而作为封建产物的他,自然要开始考虑结婚的事了。“当那些大臣们说奉了老太妃之命跟我提出我这个年纪已经到了“大婚”的年龄的时候,我是当做一件平常的事来接受的。如果说我对这件事还有点兴趣的话,那是因为结婚就意味着我是个大人了,从此以后我就不会像个孩子似的被管束了。”溥仪选妻子时,因为在提倡自由独立的民国,所以还有点自己选人的能力。而究竟选谁,这就是要我们的小皇帝溥仪“钦定”一下了。
“同治和光绪用的办法,是把候选的姑娘们都找来,站成一排,由他们当面挑拣,挑中了的就当面做出个记号来——我曾经听过记号这个有两个说法,一说是递玉如意给中意的姑娘,或者是把一个荷包系在姑娘的扣子上。到我的时代,经过那些王公大臣们的商议,认为把女孩子们排成一排让我挑选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就改为挑照片的办法,我看着谁好,就用铅笔在照片上做个记号。
照片送到了养心殿来,一共是四张。这四位姑娘的玉容,在我看来,都是一个模样,每位都有个像纸糊的桶子似的身段,脸部很小,实在也分不出丑俊来,如果一定要比较,也只能比一比谁的旗袍花色特别些。我那时既想不到什么终身大事之类的问题,也没有个什么标准,我不费思索地在一张似乎顺眼一些的相片上,用铅笔画了一个圈儿。
这是满洲额尔德特氏端恭的女儿,名叫文绣,又名惠心,比我小三岁,看照片的那年是12岁。这是敬懿太妃所中意的姑娘。这个挑选结果送到太妃那里,端康太妃不满意了,她不顾敬懿的反对,非叫王公们来劝我重选她中意的那个不可,理由是文绣家贫寒,长得也不好,而她推荐的这个是个富户,又长得很美。这是满洲正白旗郭布罗氏荣源家的女儿,名婉容,字慕鸿(后来在天津有个驻张园的日本警察写了一本关于我的书,把慕鸿写成秋鸿,以后以讹传讹,又成了鸿秋),和我同岁,看照片那年是十五岁吧。我听了王公们的劝告,依然没走什么脑子,心里想你们何不早说,好在用铅笔画圈不费什么事,于是我又在婉容的相片上画了一下。
可是敬懿和荣惠两太妃又不愿意了。不知太妃们和王公们是怎么争辩的,结果荣惠太妃出面对我来说:“既然皇上已经圈过文绣,她是不可能再嫁给臣民了。”因此,可以纳为妃。我想,一个老婆我还不觉得有多大的必要,怎么一下子还要给我两个呢?我不大想接受这个意见。可是禁不住王公大臣根据祖制说出“皇帝必须有后有妃”的道理,我想这也是真的,中国皇帝历代也没有听说谁只有一个老婆,既然这是皇帝的特点,我当然要具备,于是我也答应了。
随后,溥仪的“一众亲信”为这个清朝最后一个皇帝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所有王公大臣都来庆贺这个小皇帝有了自己的家庭,连国民政府的人都来了。可溥仪并没有多么开心,还不大的时候就被抱进了皇宫,随后莫名其妙地坐上了那个根本不再有任何实际权利象征的龙椅,之后没过多久又被一群人从这个位置上退了下来,现在连妻子都不能完全合自己的心意。
但是溥仪跟婉容的新婚之夜却成了历史上的一个永久未解之谜,这么多年过去了,依旧没人能够知道他们洞房花烛夜的当晚究竟发生了什么异事。
唯一有所记载的人,是当时的一位老太监,他在宫中服侍多年,似乎对这类事情略有耳闻,他的记载十分有趣,在史册中说:其实钦天监选择的帝王结婚良辰吉日完全是一些不恰当的虚假好日子,在当今时代曾经发生过三次这样的择日错误,穆宗皇帝,德宗皇帝还有宣统皇帝。这三位帝王的大婚之夜,都不是非常圆满的,甚至可以说是极其的不顺利,因为那些天的晚上都恰巧碰上皇后月事,身体不适的皇后是无法跟皇帝行房的,而那天晚上没能有夫妻之实的皇帝夫妇似乎也印证了日后将很少或几乎没有同房情况的可能。夫妻感情也十分的令人担忧,在老太监看来,这是皇帝的命数所在,怨不得其他。
这也就是说,同治皇后,光绪皇后再到后来的宣统皇后,她们三位皇室最高贵的女人,都在新婚之夜来了月事,所以洞房花烛夜过得极不美满,这在清宫的历史上可以称为是一段绝密的史实。
这件事情溥仪曾经跟自己的最后一任妻子李淑贤讲起过,他说起大婚时候的经过是这样的:他跟婉容的婚礼是在夜里举行的,溥仪看到了新娘,揭开盖头看了看面容,发现还是十分美艳的,但即使相貌不错,也没有激起溥仪的丝毫欲望。他依旧不选择在坤宁宫跟皇后一起睡觉,而是一个人跑去了养心殿跟自己宫中的太监们嬉戏直到天明,皇后一个人独自坐在洞房之中默默流泪。
在这种情况下,溥仪当然不可能对自己的新婚之夜有多么大的憧憬,即使他正当年华,是个眉清目秀的少年。此时的溥仪,心里想的更多的是恢复他的祖业。
“我没想过被孤零零地扔在坤宁宫的那个传说中年轻貌美的婉容是什么心情?还有那个不满十四岁的文绣又会想些什么?我都连想也想不到。当那些像我一样的旧时代遗老们正为这个虚妄的盛大婚礼上各派人士的参与而内心激动汹涌澎湃时,我想的只是这类念头:“如果不是革命,我就开始亲政了……我自己亲手要恢复我的祖业!”所以,两位年轻的新娘就这样度过了一夜,而那个两人盼望中的新郎还是在想他的大业。但溥仪并不知道,他的这个念想是永远也不可能成功的。一个人人平等的新中国是不会需要皇帝的。
溥仪的后半生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恢复了老祖宗的基业,又成为了至高无上的皇帝。新中国成立后的他,被国家领导安排为了全国政协,晚年更是当起了木匠,没事养花逗鸟,这样的日子对经历了一生动荡的溥仪,挺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