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关羽在斩颜良时究竟发生了什么?以致颜良被秒杀?

我们都知道关老爷在罗贯中小说中早期的高光时刻,斩颜良,其实说道这一段,很多人只觉得关羽的英勇和武艺高超,其实袁绍作为当时的大军阀,实力可以说是最强的,那么手下的将领水平也必须要很高才行,再怎么说也不能单骑就把万人中的颜良秒杀了把,那当时究竟是发生了什么?

公元199年,袁绍召集步兵十万,骑兵一万,准备南下攻打许都,剿灭曹操官渡之战即将拉开帷幕。当时曹操亲自进军黎阳近郊以诱敌,同时他让东郡太守刘延屯白马,以使曹军在第一线防御袁绍时能对袁绍的堡垒一目了然。后来,曹操又把注意力转移到南面具有地理优势的官渡,于是守御白马只剩延缓敌军渡河进军的意义了。第二年二月时,袁绍派出大将颜良进攻白马,由于东郡太守刘延手中的兵力不足,他只能向曹操请求支援,一时间,白马危急。

若白马沦陷,袁绍的大军就可从此处轻松渡河南进,曹操兵力上的劣势就会进一步显现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操为了解除侧翼威胁,北救刘延。谋士荀攸建议,率军先佯装在延津渡河,做出一副要袭击袁军后方的姿态,诱使袁绍分兵镇守延津,与此同时,曹操轻兵急进,奔袭白马,攻其不备。袁绍不知是计,他果然分兵向西,挺进延津。曹操则趁机引兵向白马疾进,当曹军距白马十余里时,颜良才发现了曹操的军队,颜良大为震惊,仓促迎战。曹操派张辽、关羽率先进攻,关羽跃马阵前,在看见颜良的麾盖时,他直冲过去,在万众之中刺死颜良,斩其首级而归。曹操挥令大军冲杀,袁军大败溃散,于是曹操解了白马之围。

在《三国志》的记载中,称关羽在诛杀颜良后有一个动作,叫“斩其首还”,然而在三国时期还没有马镫,在马上作战,都是用长矛和枪去刺,而用大刀砍,是不现实的,因此关羽用的肯定不是青龙偃月刀。既然如此,那关羽在杀了颜良后,是如何做到“斩其首还”呢?难道关羽还要下马后用佩刀割下颜良的头颅吗?

事实上,在将领厮杀的时候,都是有护兵跟随的,而这些护兵主要有三个作用,一是当己方将领获胜时,将对方将领的脑袋割下来带回去,二是敌方将领获胜时,将己方将领的尸体抢回来,三是己方将领获胜时,跟对方护兵厮杀,并阻止对方抢尸。在这样的情况下,很有可能是关羽诛杀了颜良,然后关羽的护兵抢夺了颜良的尸体并将首级割了下来。斩首这件事并不一定是关羽做的,很有可能是关羽的护兵做的,但是谁斩首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解白马之围的是关羽,而不是关羽身边的护兵。按道理来说,袁绍当时占据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盘,他的实力当属最强,战将就更不说了,颜良的战斗力和关羽应该至少是一个级别的,何至于在万军之中被秒杀呢?原因到底是什么?

研究这段描写可以发现,关羽秒杀颜良,似乎有偷袭的嫌疑。从“羽望见良麾盖”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发现,颜良应该是坐在一个带帘子的打伞下面的,坐镇三军嘛,没什么防备。“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关羽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单骑杀入万军之中,唯快不破,斩杀了没有防备的颜良。

原来颜良辞袁绍时,刘玄德曾暗嘱曰:“吾有一弟,乃关云长也,身长九尺五寸,须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喜穿绿锦战袍,骑黄骠马,使青龙大刀,必在曹操处。如见他,可教急来。”因此颜良见关公来,只道是他来投奔,故不准备迎敌,被关公斩于马下。可见,颜良的确是一个缺心眼子,两军对垒,比的是智谋,何必在于姓字名谁,家乡居住。只要能打胜仗,不就行了。俗话说大将和主帅一个德行,看看袁绍,再看颜良,都是缺心眼子,焉能不败?

关羽为报曹操恩德,心气就有了,一路杀入本阵,气势达到巅峰,而颜良在自己力弱的情况下看见关羽如此威武心理就已经怯了,人之常情,他方欲问时应当也是想拖一下,重新振作气势,而关羽此时停的下来吗?很明显不能,他的气势已经起来了,那一刀是当时天时地利人和联合的一刀,而颜良气势已衰,体力也疲惫,一刀斩杀也可以想象。

所以有可能真的是颜良轻敌了才导致自己被秒杀的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