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慈禧太后派载沣去德国道歉 德国提出一要求载沣死活不答应

说起溥仪,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不过小编今天要说的是溥仪的父亲载沣,清宣宗道光帝之孙,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第五子,光绪帝载湉异母弟,宣统帝溥仪生父,清朝宗室,于宣统年间任监国摄政王。

1900年,义和团运动运动爆发,德国驻华公使克林德在北京东单被杀。由于克林德是出生在波茨坦的贵族,辛丑谈判中,德国代表要求清朝派出亲王级别的使臣前往柏林道歉。清廷的亲王对此差事纷纷避之不及,找出各种理由逃避。慈禧太后最终选定醇亲王载沣担任此差事。

载沣曾出使过欧洲,携带“布鲁厄姆”欧式马车回国,并自购地球仪、天文望远镜等科学仪器,在这位亲王的日记中,经常出现哈雷彗星、五星连珠、日食月食的记载,这些大多出自他的观测。

这位摄政王首先使用汽车、电话、剪辫子,也是第一个穿西服的王公,一直被视为晚清的新派人物。

此次载沣出访是以亲王的身份去德国道歉,所以清政府对于礼仪问题十分在意。当时的清政府驻德公使吕海寰在载沣出使前就曾向德国外交部询问会见的礼仪,可德国方面却迟迟没有答复。直到8月19日在载沣快到德国时,德国政府突然通知吕海寰,“德皇在白厅坐见,王爷行三鞠躬礼,递书,致颂。其参赞随同入见者,切照中国臣下觐君礼节叩首。”吕海寰听闻后,马上向德国外交部提出了强烈的抗议。他认为德国皇帝坐着会见中国鞠躬的亲王,并且随从们还要下跪叩首实在是无礼的要求,清政府万万不能接受,“宁蹈西海而死,不甘向德皇跪拜”。想想也是,自诩为“天朝上国”的大清王朝怎能在“洋鬼子”面前下跪呢,让一个亲王道歉就已经够失面子了,再跪下这不是把祖宗的脸面都丢尽了。吕海寰深感问题严重,接连向载沣和北京议和大臣奕劻、李鸿章以及西安的慈禧、光绪帝等发去了电报,寻求应对之策。西安方面接到电文后,马上致电吕海寰:“中国惩罪赔款,久已诚心谢过,特派亲王出洋,本欲重修旧好……乃德主坐见尤于邦交之礼未协,务望设法电达徳外交部,切实力争为要。”

在1901年7月12日载沣一行从北京出发,途径上海、香港等地,9月3日抵达德国波茨坦。载沣意识到此次所膺使命并不光荣,所以力求低调。刚刚出发时,他就要求上海官员不必按照《大清会典》上的礼仪来迎接他,“诸事不求美备”。到达上海后,他又委婉拒绝了上海官员为他举行的宴会。

平时接见官员和外国领事,都彬彬有礼,无事则端居行邸,从不出门一步。载沣快到德国时,然而此时德国竟然提出清朝使节面见德皇时,载沣行鞠躬礼,随行人员行跪拜礼。跪拜礼是下级觐见上级的礼节,在等级森严的东方社会长期盛行。德国提出这样的要求,带有十足的羞辱色彩。清廷为了尽快结束八国联军对中国的占领,对是否接受跪拜礼没有太强调,只是告知李鸿章等载外交上尽量予以支持万一不行,跪拜礼也可以接受。

载沣在这个问题上,态度比较坚决,宁愿跳海而死也不想看到同行之人向德国皇帝跪拜,不愿让大清朝因礼节交涉受辱。谈判桌上中国谈判代表也借此拒不在北京合约上签字。德国迫于舆论压力,最终答应免除参随人员的跪拜之礼。

9月4日,载沣在荫昌的陪同下向德皇威廉二世递呈国书,宣读致辞,大意是:敝国去年乱事的酿成,责任乃在于误国的庸臣,并不是我们大皇帝的过错。不过臣民有罪,皇帝也是有责任的,所以深感抱歉。现在幸喜议和即将订好,笼罩在两国之间的云雾就要散去,而变得天朗气清了。祝愿我们两国永释前嫌,增进友好。

清廷本想通过亲王外交,缓和与西方列强的关系,为今后的变革创造良好外部环境。但是德国并不希望这次谢罪之旅变成大清朝推行亲善外交的良机,毫不客气地表示不满,迫使载沣以身体有恙为台阶结束出访计划,匆忙归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