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嵩父子同是奸臣,为什么嘉靖皇帝只斩了严世蕃却不杀其父严嵩呢?
明朝是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王朝,嘉靖皇帝在位时期,因为后期他迷信道教,荒废朝政,所以也出现明朝最大的奸臣,那便是严嵩父子,从父到子,都把奸臣二字诠释的淋漓尽致,然而世事无常,后来嘉靖皇帝下决心要铲除严家,为何杀了严世蕃,但是就是不杀严嵩呢?
说起来,严嵩曾经也是三观很正,年少有为的莘莘学子之一。严嵩的父亲对他给予厚望,严嵩五岁在严氏祠启蒙,九岁入县学,十岁过县试,十九岁中举,二十五岁时,进士及第,加庶吉士。但是年轻时候的严嵩并没有得到重用,只是被下放到南京担任地方官,反而是比他更晚入仕的夏言风头更盛。严嵩真正开始崭露头角,是在历史上著名的“大礼议”事件之后。嘉靖三年,杨廷和、毛澄为首的明武宗旧臣们要求明世宗嘉靖皇帝立自己的大伯明孝宗朱祐樘为皇考由此完成合法继承。没想到刚登基不久的嘉靖皇帝不答应,坚持要以自己的生父兴献王朱祐杬为“献皇帝”,入太庙。
当时几乎所有的大臣都极力反对,因为这样做在他们看来就等于“江山易主”了。嘉靖非常恼火,当场廷杖了数十个反对的大臣,甚至有些年迈的大臣被活活打死在现场,可就是不愿意松口。就在此时,时任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的严嵩上表,义正言辞地支持嘉靖皇帝“小宗入大宗”。正孤立无援的嘉靖皇帝顿时喜出望外,马上任命严松主持入祀大礼,礼成后重赏了严嵩。
尝到甜头的严嵩,从此加倍的奉承讨好嘉靖皇帝,支持他炼丹、支持他崇信道教,还写得一手好青词,于是越来越受到嘉靖皇帝的信任,从此加官晋爵,平步青云,官至内阁首辅,权力近似于宰相。而“官二代”严世蕃呢,也不是我们一般所想的酒囊饭袋,他机智敏锐,体察圣心的本事比起父亲严嵩是青出于蓝,一手青词写的更是炉火纯青,据说经常替父亲代笔。后来,严嵩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都会暗中“请教”严世蕃,以致民间有“大丞相,小丞相”的说法,大丞相是严嵩,小丞相严世蕃。严世蕃并不是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的,但他仰赖父亲的势力在国子监读书,走“绿色通道”直接入仕,承袭严嵩的势力,官至刑部尚书。
父子二人可以说是只手遮天,叱咤风云二十年,公开卖官鬻爵,大肆敛财,奢华享乐无度,导致百姓敢怒不敢言。大臣皆侧目。在这二十年里,凡是弹劾过他们的大臣几乎都没有好下场,比如杨继盛、比如沈鍊。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纵横朝野20余年的严氏父子,终究遇到了他们的对手——徐阶。作为一个同样被嘉靖皇帝重用,同样混迹官场几十年,同样对嘉靖皇帝的性格和心理了然于胸的人,徐阶指使有名的道士暗示嘉靖皇帝严嵩是“奸臣”,又适时派人呈上严嵩父子的罪状,矛头直指“作乱、通敌、谋反”三个嘉靖皇帝最忌讳的话题,最终让嘉靖下定决心铲除了严氏的势力。
但是有意思的是,严世蕃因罪被斩首示众,妻子家眷被发配充军,全部家产充公。可是无论群臣怎样上奏揭露严嵩的罪行,嘉靖皇帝就是不肯杀严嵩,只是下令让他致仕。
首先,严嵩最大的作用就是给嘉靖皇帝背了黑锅。嘉靖皇帝晚年沉迷修仙,整天和一群道士在一起炼仙丹,妄想长生不老,所以朝政就没什么时间理会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一个代理人,本来吧在严嵩之前,有个内阁首辅叫夏言,可是夏言这个人是个十分刚正不阿的人,在他的眼里,你嘉靖皇帝就应该和太祖、成祖一样每天加班到深夜,而不是我们帮你干,你自己闲着。
嘉靖皇帝一听就火了,然后忠臣夏言暴尸街头。夏言一死,皇帝没人管了,可是活还得干,于是严嵩就开始权倾朝野,什么贪赃枉法,买官卖官,残害忠良,他一样都没少干。就这样严嵩成了奸臣,而嘉靖皇帝却没成为昏君,嘉靖皇帝也知道这点,所以没杀严嵩。
其次,嘉靖皇帝再怎么无情,毕竟严嵩跟了自己几十年。说起严嵩,就不得不说清朝的一个大贪官和珅了,当年和珅贪,乾隆一朝始终没有将这个大贪官给查办。乾隆皇帝其实也知道和珅贪赃枉法,可是和珅能给乾隆皇帝搞钱啊。要不然十全老汉几次场面宏大的南巡是哪里来的银子?严嵩知道嘉靖皇帝喜欢修仙,所以和儿子严世蕃两个人一起苦练一种叫做青词的文章,于是每次嘉靖皇帝祭天都有华丽的美文给老天爷看,嘉靖自然是是十分的开心。
另外嘛,嘉靖皇帝爱修仙,可是身为一个皇帝,他还有很多必须做的事情,比如呢?朝政。夏言不是一个好同志,严嵩是,严嵩虽然贪赃枉法,败坏朝纲,可是老朱家还在一直收人头税。严嵩干了这么多年,没功劳也有苦劳,就算是条狗,也算是有些感情了。
最后,杀了严嵩有何用,都是八十岁老汉了。嘉靖皇帝晚期不理朝政,沉迷修仙不假,可是他却将权力牢牢把控在自己的手里,严嵩虽然权倾朝野,可还不是嘉靖一句话,就被抄家。而抄家的时候,严嵩已经八十多岁了,放他一条生路,他也成不了什么精了。虽说严嵩逃过一死,可是他的儿子严世蕃就惨了,严嵩被抄家以后,严世蕃论罪问斩,和夏言一样也被暴尸街头,身边围满了围观的人群。不过看夏言的时候,人们的脸上的表情尽是悲伤,而严世蕃呢?想必应该是烂菜叶臭鸡蛋压满了他的尸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