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李信轻敌葬送了十万大军,秦始皇想到的却是认错

秦始皇历史上有名的皇帝,被后人称为千古一帝,不仅仅在他的功绩能看出他是一个伟大皇帝,在他为人处世上也能看出他的伟大之处。

当时李信犯下一个大错,因为自大,打了一次大败仗,葬送了10余万大军,秦始皇获悉消息之后,勃然大怒。按照古今惯例,如此惨败的将军,往往即便不被皇帝处死,至少也会遭到罢用,那么李信结局如何好像不需多说,但秦始皇对李信的处理却出人意料。

秦始皇一统六国时,李信年纪较小,属于少壮派。因为作战勇敢,深得秦始皇的信任,《史记》中记载,“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始皇以为贤勇”。公元前228年,秦国彻底灭韩之后,王翦率领数十万大军围攻赵国,当时李信就率领一支军队出太原、云中。当然,这一战没有灭掉赵国,只是让赵国臣服。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始皇勃然大怒,派王翦、李信等攻打燕国。第二年,李信攻破燕军,穷追不舍,逼迫燕王杀掉太子丹,由此得到秦始皇的信赖。

这两次大胜,让李信在秦始皇心目中的地位如日中天,秦始皇对他的话极为信任,于是有了一次惨败。攻打燕国之后,秦始皇准备灭掉楚国,在主将人选上,秦始皇主要有两个:王翦、李信。于是,秦始皇亲自面试了这两人。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於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

李信和王翦的答案相差极大,但由于李信日隆正隆,于是秦始皇选择相信李信。当然,相差40万兵马,可以省下无数钱粮。所以,秦始皇认为王翦老了,打仗求稳实际胆怯了,李信年轻壮勇,他的话是对的。于是,秦始皇派李信、蒙恬等人率军攻楚。起初,秦军势如破竹,但很快项燕却在积蓄力量,找准机会尾随李信部队,史书记载是“三日三夜不顿舍”,最终大败李信,歼灭秦国10余万军队。

攻楚之败,李信肯定是罪不容赦,那么他的下场如何,秦始皇反应如何呢?《史记》记载的秦始皇反应,实在让人钦佩,这不是后世吹嘘的千古一帝所能做到的。秦始皇获悉消息,勃然大怒,但他第二反应却是去找归隐的王翦,主动承认错误。王翦答应出山,一定要60万大军,秦始皇是“为听将军计耳”。此后,王翦率军60万,一年多后灭掉楚国。本文主角李信,究竟有何处罚呢?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在此后灭燕、灭齐之战中,李信却又再度出现了,所谓“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

秦始皇为何不仅放过李信,而且还再度启用李信?其实,归纳起来有三个心态:一是秦始皇认为攻楚之败第一罪人是他,所以他对王翦第一句说的是“寡人以不用将军计”,他有用人和领导责任;二是第一罪人虽是李信,但秦始皇认为自身也责任重大,所以只是略作处罚;三是秦始皇认为“不以一场成败论英雄”,李信虽有一次败,但还可以大秦一员猛将。

他不仅仅懂得包容属下,而且他还是一个睿智果断的皇帝。

秦始皇不像其他一般年轻人那么冲动,而是很有忍耐力,且思虑严谨。二十二岁的秦始皇一出手就干净利落地平息了嫪毒之乱,就是这个特点的集中体现。

秦始皇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胸怀大志的年轻人。它对嫪毒的恶行不可能熟视无睹。对此,年轻的秦始皇很有自制力,很能隐忍。一直等到他二十二岁亲政的时候才收拾嫪毒。感觉不妙的嫪毒狗急跳墙发动叛乱,结果很快就兵败逃跑。秦始皇重金悬赏,老杜被生擒活捉,最后被车裂并灭三族。嫪毒之乱被干净利落的平息了,但危机并没有画上句号。很快,吕不韦受此牵连,被免去了相国之位。此后,秦始皇开始真正执掌秦国的大全,再也没有人能够挑战他的权威。从对嫪毒的出手可以看出,秦始皇非常隐忍自制而又果断,是一个智障朝纲的铁腕人物。

他对自己的臣子不仅知人善任,而且能够做到甘苦与共。秦始皇对老百姓和社会的地城认识刻薄寡恩,严酷暴戾。但从帝王魅力而言,秦始皇又表现出另一面:不仅对有才华的臣子知人善任,而且对这些人谦恭优容,宽宏大量。四是自律而勤于政事;秦始皇这个人可以说是很刻板,但自律性很强,而且还勤于政事。有人说,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的五次出巡主要是为了游山玩水,这么说太过于浅薄了。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每一次出巡都是深思熟虑之举。迅游的目的是为了巩固秦王朝的统治,震摄六国移遗民的不安分之心,客观上对当时秦朝交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正因如此,所以有学者感慨,秦始皇无论哪一种想法,都足以让后世明君汗颜,敢于承认错误,有容忍别人过错的宽阔心胸,秦始皇的能力毋庸置疑,能力强的人往往个性也很强。但秦始皇并不一味自以为是。他也犯错,但犯了错往往能够及时听取臣子的意见,还敢于启用败军之将,这才是真正千古一帝的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