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历史上“人尽可夫”的由来,女子却冤枉被骂千年

在如今社会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得一段话,如果两个亲人掉水里了,你会选择救谁?其实这也是有历史典故的,在古时候有这样一个女子,在面对父亲与丈夫之间做选择。

大家都知道在男性主导的社会里,“人尽可夫”对女人来说不是一句好话。辞海说“人尽可夫”是指不守贞操的女子,其实这句成语原本不是这个意思。

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叫做雍姬的女子,她的父亲祭仲是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人,深受郑庄公的器重。在没有出现这个选择题之前,雍姬算是一位十分幸福的女子,父亲对她百般宠爱,并没有因为她是女儿身而薄待她,而且雍姬的夫君雍纠非常优秀,两人婚后的生活也是幸福美满。

然而好景不长,一切的变故,随着郑庄公的去世,而开始发生了转变。郑庄公去世后,宋国君威胁祭仲,让他答应辅助其外孙公子突上位。虽然是被胁迫的,但这个消息引起了另一利益派别郑厉公等一批人的反对,一时之间,祭仲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导致对方阵营的人,都想除掉他。

于是,郑厉公就派了杀手,想要将祭仲杀害。巧合的是,这位杀手恰恰就是祭仲的女婿雍纠。就在他们筹划刺杀事件的时候,雍姬得知了这件事情,她很是伤心,因为不管选择哪个,另一个都会因为她的选择而死。

在她难以选择的时候就把这件事告诉了自己母亲,母亲只告诉了雍姬一句话“人人都可以为丈夫,而父亲却只有一个,两者怎能相比”?母亲的一番话,彻底点醒了雍姬,于是决定将这个消息告诉父亲,父亲也因此躲过一劫,只是,虽然救了父亲,但是丈夫却因为泄密,最后被杀身亡。

“人尽可夫”这句成语由此而来,本来的意思是说:没出嫁的女人可选择任何男人来当她的丈夫,即使已嫁也可能因为各种因素与变故而再嫁,任何男人还是都有可能成为她的丈夫。后世把“夫”当动词用,把整句话当形容词,指任何男人都可以和她发生性行为的女人,严格讲只有失足女符合条件;但对与多个男子发生过性行为的妇女亦可如此形容。

祭氏和雍纠做了四年的夫妻,因为“父重于夫、人尽可夫”这句话出卖了丈夫雍纠,改变了郑国的历史,也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其实主导整个事件的症结不在祭仲夫人嘴巴里讲出的那番父重于夫的大道理。真相还是在于两性间的性关系,如果雍纠在那方面能让祭氏满意,祭氏会服服贴贴的向着自己的男人。俗话说“女心外向”,对女人来说,男人和父亲之间,正确的选择永远是要和她共度一生,可以让她不时极乐升天的男人。只因雍纠无力满足祭氏,于是他虽然尽力巴结讨好妻子,却在妻子心目中成了可有可无的男人,被老婆出卖而身死异乡。

祭仲在厉公出奔后,迎昭公姬忽复位。但两年后姬忽被次席大臣高弥渠趁祭仲不在国内时给弑了,另立老三姬亹。又隔两年,姬亹到齐国会盟被齐襄公杀了,祭仲再立老四姬婴继位。姬婴在位十四年,厉公姬突在齐国的支持下打回郑国杀了姬婴复位,又做了七年的郑侯。他在外流亡十三年吃了不少苦,尝尽冷暖,复位后他自然会算一下老帐。

雍姬因为这个选择而被百姓骂了千年,还因此诞生了“人尽可夫”这个成语。它的本意是:一个女子,是人人皆可以为其丈夫的,而父亲是天然骨血关系,只有一人。但是,随着时代的演变,这个成语如今的意思已经发生了变化,形容生活作风不检点的女子,可以把所有的男人当自己的丈夫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