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古代的死刑犯的最后一餐断头饭为什么会出现一片生肉?这到底有什么含义?

在古代的时候并不会像影视剧中那样是人命如草芥,封建社会的时候都是推行‘仁政’对生命看得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是犯下了大逆不道的谋反罪行,通常都要层层上报,由各级部门复审后呈送到皇帝面前,由皇帝亲自批红处斩,那么一些在被定成死刑犯的人为什么最后一餐的时候碗中会有一片生肉呢?

那些犯下谋逆反叛大罪的死刑犯可以当场格杀,无需等到秋后处斩,至于古代官府处决犯人,则基本会选择在秋分之后入冬之前,这是因为要顺应天意,万物都在此时逐渐凋零,处斩罪犯正好是顺其自然,所以在影视作品展,往往会出现官员判处罪犯秋后斩首的情节。至于处斩当天,也有许多繁杂的规矩,比如行刑一定要在午时三刻(即11点45分),除这个时间点以外的时间都不适合。

古人认为午时三刻是一天之中阳气最盛的时候,选在这个时间行刑可以避免罪犯冤魂再次回到人间祸害他人。对于负责行刑的刽子手,官府的要求也非常高——砍头并不像影视剧所演的那样一刀两断即可,恰恰相反的是,在明清以前,刽子手必须要为死者保留全尸,头身不能完全分离,犯人死时不能遭受太大痛苦,这就很考验刽子手的手艺了。

古人对于生命的谨慎和尊重,还体现在死刑犯的最后一碗断头饭上。所谓断头饭,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列国争霸,打仗胜利后,被俘的士兵往往会被活埋或者杀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最先制定“断头饭”这一规矩,让士兵在临死之前能够好好地吃人世间这最后一顿饭,他的这一做法逐渐衍生到死刑犯身上,并被很多国家效仿。到了宋朝的时候,官府规定这顿临行饭不得低于5000文铜钱标准,按照当时的物价,这已经算是非常豪华了。

不过可以想象到,死刑犯在行刑之前大多是没有心情和胃口去吃这顿饭的,这所谓的断头饭也并非人们所想的那样,是一碗大米饭配一些鸡鸭鱼肉。衙役们通常会在犯人碗里面放上一块生肉,这个奇怪做法源于民间传说。相传人死后会被牛头马面引到地府,阎王批准转世轮回的话就要上奈何桥,然后到孟婆那里报道。孟婆身边有一条极为凶狠的恶狗,这块生肉此时就可以派上用场,原来这肉并非是给犯人吃的,而是让犯人以此免遭恶狗干扰。所谓“好狗不挡道”,有了这块生肉,犯人转世轮回想必也会容易一点儿。

如今,监狱的管理是越来越人性化了的,不仅在这方面会给犯人们以照顾,中国监狱里甚至还会允许死刑犯最后一餐时点餐,只要通过了审查,那就都是可以的。古代死刑犯行死刑之前还会喝点酒,现在除了可以喝一点点酒以外他们还可以抽上一根烟。

外国人在这方面也做得很好,善待死刑犯也是给死刑犯的最后的尊重,监狱会在得到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尊重死刑犯的意见,满足他们的一些不过分的要求,很多时候面对在世的最后一餐犯人们是没有食欲的,他们会很后悔自己为什么要做哪些错事,可惜的是为时已晚。

对于传统,中国人一直是尊重的,像这种迷信的东西,很多时候人们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所以这个放块生肉的做法就一直持续到了现在。毕竟,对于死刑犯来说,生前身后事是没有必然联系,判处了死刑那么就已经对他做出了惩罚,尽管他们生前做了很多不好的事情,在将死的之时还是会选择善待死刑犯,让他们一路走好,不要留下什么怨念。

这种封建思想在古人心中可谓根深蒂固,所以犯人们面对生肉时,心里一般会充满感激,觉得它比看那些鸡鸭鱼肉还要顺眼。即使是现在,平常百姓家里做丧事时,也会在灵案上摆一碗生肉,希望以此招待各路神祇,对其也是感激,希望它能庇护逝者转世顺利,而这也是生者对死者的一种另类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