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曾国藩有多会看人?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晚清时期虽然清政府已经腐败了,但是仍然有许多著名的大臣,如李鸿章还有今天本文主角曾国潘。

曾国藩是晚清著名政治家,同样也是湘军创始人,1811年曾国藩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中,年幼时快读书,加上父亲就是私塾先生,得天独厚的条件让曾国藩从小就接触到了先进的教育,6岁时进入书斋进行学习,21岁时考中秀才,但是之后连续两次都没有会试中举。

曾国藩没有放弃,前往岳麓书院深造,同年再次中举,随后前去京城参加会试,1838年,曾国藩终于考中,此后踏入仕途,开启了别样的人生,一入朝廷曾国藩就得到了军机大臣穆彰阿的赏识,凭借自身的才能曾国藩一路高升,至道光二十七年,曾国藩十年间连升十级,位极人臣。

当时政局动荡,满清统治下的朝廷内忧外患,尤其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满清统治阶层陷入恐惧,太平天国运动在爆发之后席卷大半个中国,即使满清调集全国兵力集中对抗太平军,不过腐朽的王朝军事实力大不如前,曾经的军队早已不堪重用,清政府无奈颁发团练奖励,鼓励地主阶级发展地方武装。

湘军就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起初曾国藩在当地拉起了一支武装,看到发展前景之后,曾国藩开始购买火炮装备军队,还在军中设置了严格的军令,1854年受朝廷旨意,号召天下有志之士投入到对抗太平军的斗争中,曾国藩的军队一投入战场就大发神威,让咸丰皇帝十分高兴,重重有赏。

五年之后,曾国藩的湘军攻下安庆,不过随后湘军遇到了洪秀全的激烈抵抗,太平军调集二十多万兵马,双方大战两个月,未能取得一胜,朝廷震怒,几次催促,曾国藩亲自督战,双方对峙两年之久,湘军终于攻破了天京,为了泄愤曾国藩下令屠城,城内百姓无故受害,平定叛乱之后,曾国藩没有居功自傲,反而向朝廷奏请裁撤湘军。

曾国藩曾说过:“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认为影响一个王朝衰落的最重要因素不是贫穷,而是民心涣散,面对懒散的局势,曾国藩认为当务之急就是重新确立农业为主的经济发展方向。

军事上曾国藩提倡以儒学治军,兵不在多而在于精,选拔将领首要条件就是德才兼备,不为名利,此外还要吃苦耐劳,在湘军的众多首领中,儒生占一半,历朝历代绝无仅有,曾国藩的湘军也与时俱进,改世袭制为募兵制,并在湘军中首先实施,但是这种制度催生了私人军队的出现,创造了军阀拥兵自重的先河。

由此可以看出他看人的本领也不弱。

曾国藩一生阅人无数,晚清许多朝廷要员都是他亲手提拔任用的,其中甚至包括李鸿章、左宗棠

相传他识人有术,三千步内就能看出一个人的才能与品行。

曾国藩在京城做官时,结识了一个名叫江忠源的人。此人放荡不羁,很是惹人非议。

曾国藩却与江忠源一见如故,结为好友,并且预言江忠源“必立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

别人问他有何根据,曾国藩回答:“凡人言行,如青天白日,毫无文饰者,必成大器。”

曾国藩看出江忠源虽然有着放荡不羁的行为,本质却是一个有血性的忠义之人。

曾国藩曾说:“与好利人共事,己必受累。”而江忠源历来视钱财为身外之物。友人在京城去世,江忠源典当衣物也要将友人灵柩护送回乡。这种侠义之举,哪怕在当时也是极为难得的。

后来,江忠源确实像曾国藩预言的那样,死于对太平军的战斗之中。

人品好的人,必然有真性情。或许有缺点,却绝对不虚伪。这样的人未必会让你处处开心、时时舒服,却能在危难之时为你挺身而出。

人要择善而交、择真而交,不能以貌取人,更不该被表象蒙蔽。

还有一次,当时曾国藩有湘军,李鸿章在淮军创立之初,曾与曾国藩两人暗中考察将领,被他发现一个人整日翻看《史记》,曾国藩认为这个人可用,于是就想李鸿章推荐,果不其然,这个人就是日后鼎鼎大名的刘铭传。

曾国藩用人不拘一格,但是十分注重细节品德,对自己的亲人也不例外。有一次他的外甥来投奔他,曾国藩看见此人吃饭挑挑拣拣,立即说:这个人不可用。事实证明,他看人是准的。

曾国藩做到了知人善任的最高境界,这是许多人没有做到的,诸葛亮曾重用弟子马谡,以诸葛亮的才能怎么会看不出马谡的缺陷?但还是十分偏爱他,结果不言而喻,将最重要的防守阵地交给他,街亭之战也改变了三国的走势,此后蜀国由攻转守,再也无力北伐中原,可谓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曹操爱惜人才不问出身,招揽了一批能臣武将,但是曹操有一个弊端——重才轻德,最终丢了曹魏江山,对于这两人优缺点,曾国藩深知其中奥秘,用人之前十分谨慎,留下的众多家书与格言也显现出了曾国藩独特的处世之道。

对此你有何不同的见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