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袁世凯吃饭的时候有一条规矩 他自己乐在其中 而他的儿子却一直苦不堪言

袁世凯成为民国的总统之后他的吃饭问题就成了所有人的焦点,因为他在餐桌上定了一条规矩,这个规矩对他是十分的舒服,可也正是这一条规矩让他的儿子苦不堪言。

袁世凯,字慰亭,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河南项城人。成为晚晴官场之上的汉人官员代表之一。关于袁世凯的发家史,其实也是一部十分励志的史诗,如果有兴趣的可以去找找袁世凯的军旅生涯,是如何做到清朝的权力中心的。尤其是做到清廷有着绝对统治地位的直隶总督与北洋大臣的。他曾最早发迹于朝鲜,归国之后便在小站练兵,也渐渐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成为日后北洋军的基础。

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当然袁世凯作为守旧势力的代表,虽然作为推翻清朝的头号功臣,但仍旧掩盖不了其作为封建势力领军人物的思想。因此,当他成为这掌控天下的最高统治者之后,想的不是要如何发展,而是无非再建一个帝国,只是这帝国不再姓爱新觉罗,而是袁家人的天下。因此袁世凯也就成了新的人们要打倒的对象。

关于袁世凯的个人生活,今年来人们也做过一定的研究,袁世凯本人贪财好色,甚至于荒淫无度。但是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这样生活极度萎靡之人了,却也有着属于自己的规矩,并且几十年不曾变过,这确实让人们很难想象,这种品质会集合到一个唯利是图的人身上。

由于袁世凯曾经是军人的缘故,所以生活十分的规律,包括作息时间,同时也包括饮食习惯。我们先来说说袁世凯的作息时间,每天清晨六点的时候,袁世凯都准时起床,先起来锻炼身体,这也是袁世凯身体十分健朗的原因之一。在简单的洗漱之后,便开始用早饭。早餐相对简单,就是稀饭,还有馒头,有时候是用绿豆和小米做成的绿豆糊糊,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来,袁世凯是典型的河南人。

上午,袁世凯在办公室办公,处理文件,会见客人。到了11点30分,就开午饭了。袁世凯的午饭看上去也很简单。一次,一位记者趁午饭时间采访袁世凯,见到餐桌上只有一条鲫鱼,一个窝头,一碗粥,粥上洒有少许调料。袁世凯一边吃饭一边接受采访,侃侃而谈。

一个堂堂大总统的午餐,就是这么一个菜?这位记者感动了。他在外逢人就讲袁世凯“艰苦朴素”之风。知情者笑道:“那不是普通的鲫鱼,而是河南名产洹河鲫鱼。为了保持鱼的鲜味,厨师将活鲫鱼放入半凝固的猪油里,使得鱼进入半昏迷状态,再运输到北京。那碗粥也大有奥妙,是用火腿鸡汤小火慢慢煨的。至于调料,不是胡椒面,也不是姜末,而是上等鹿茸研成的细末。”记者这才恍然大悟。

袁世凯饭桌上立的规矩是在晚餐上,每次的晚餐,儿子们必须陪同他一起用餐。哪怕儿子们已经长大成人,也不例外,必须回家陪他吃饭。

袁世凯的这个规定,本意是一大家人坐在一起,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有利于和谐,但是对他的儿子们袁克定、袁克文来说无疑就是痛苦的折磨。

袁世凯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人,吃饭的时候一定要正襟危坐,从来不开什么玩笑。而且袁世凯特别喜欢给儿子们夹菜,如果不吃,袁世凯就会很生气。哪怕袁世凯夹得菜不好吃,不合胃口也要吃掉,袁世凯的儿子们也从来不敢反对。有一次一家人吃晚饭,袁克文已经吃饱了,而这时候袁世凯夹给袁克文一个热馒头,袁克文自然是吃不下了,但又不敢拒绝,所以只好把热馒头偷偷的放到袖子下面,一直到饭局结束才拿出来,而因为馒头太热,手臂烫伤了好几处。

对于正常人和正常家庭来说,能聚在一起吃饭是件非常快乐的事,但在吃饭这件事上,袁世凯以自己的行为习惯去约束别人,用自己认为很正常的方式去关怀别人,结果把本该其乐融融的家宴变成人人煎熬的饭局,也难怪袁克定、袁克文一到饭点就想找理由“逃离”。

或许也是因为袁世凯的权位太高,让身边的人都有一种害怕,哪怕是自己的关怀,都让人觉得是一种负担,最终导致本该温馨的饭局也变得令人无法忍耐。

其实无论怎么讲,抛开袁世凯的身份来看,他也只是一个父亲而已,他只是想在吃饭的时候一家团圆,在饭桌上给儿子们夹夹菜,父亲关心儿子很正常,至于他的两个儿子为什么痛苦,估计也是由于袁世凯平时形象比较威严而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