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秦王问:谁能带兵20万?王翦:少于60万不带,事实证明此举英明无比

说到春秋战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将领,王翦据对赫赫有名,今天我们就说说这位名将,话说有次秦王问:谁能带兵20万?王翦:少于60万不带,事实证明此举英明无比,这是怎么回事呢?

事件经过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穷逐鹿中原,都希望可以实现统一中国的霸业,经过不断的更替和吞并最后只剩下了七个国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战国七雄,这几个国家经过了长达几十年的战争后终于秦朝完成了统一的大业。秦朝之所以能够顺利统一天下,和地形有着密不可分的原因,在当时科技技术还非常落后的年代地形往往会起到制约作用,而秦朝就是很好的利用了地形。

首先秦王朝根据地形制定了相应的策略,提出了最为有名的“远交近攻”战略,对与自己相距较远的国家进行安抚处理,而和秦国距离较近的国家都遭了秧,经常受到秦国铁骑的困扰。同时秦朝不断的进行改革,提升自己的国力,所以很快就成为了诸侯国中最强的。

伴随着秦国的崛起诸侯国们越来越不安,期间的平衡渐渐被打破,但是其余几国没有选择起来和强秦抗争,而是选择了割地企图换取和平,可是这样只会削弱自己的实力,根本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暴秦的侵略。

根据远交近攻的战略,秦国选择和远方的几国维持短暂的和平,而和秦国距离比较近的几国就倒霉了,首当其冲的就是韩国了,因为韩国的实力是秦国紧邻中最弱的,而且只有消灭了韩国才能实现统一天下的计划。

韩国能够作为一方割据势力自然有一定的实力,尤其是韩国士兵的武器配置更是当世首屈一指的,不过韩国的将士们作战能力相比如狼似虎的秦国军队实在是不值得一提。所以韩国将士的抵抗就犹如螳臂当车一般,最终也没能改变韩国被灭国的悲剧,拿下了韩国的秦军将士们一时间士气高涨,将士们摩拳擦掌,希望能够再接再厉。

很快相邻的赵国和魏国就被秦王朝一一吞并了,燕赵魏三家皆是晋国之后,彼此间唇亡齿寒,所以这三国并没能给秦国带来太多的困扰,吃掉这三国之后,秦国的实力进一步扩大,随后秦国把下一个目标对准了楚国。

和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楚国的疆域非常辽阔,而且国家实力也很强,是一个非常强劲的对手,击败楚国平定天下的胜算就多了几分,但是如果失败很可能前功尽弃,所以秦国一直在等待时机,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

公元前225年,楚国的内乱爆发, 秦国决定出兵攻打楚国,但是临行之际在选帅上发生了问题,秦王连夜召集群臣商议,他问:谁能带兵20万兵马伐楚?王翦说:您不是开玩笑吧?20万?无疑是以卵击石,最少60万兵马才能动身,秦王一听不高兴了,一个小破楚国还需要那么多人马,花那么多钱?王翦啊王翦,我看你是老了,该退休了。

正好年轻的新人李信自告奋勇:我能带兵伐楚,秦王大手一挥,两国的生死战就拉开了序幕。

李信出兵平舆,取得大胜,大军继续向东进发,楚国反应过来之后,由大将项燕率军进行抵抗,项燕用兵如神,悄悄绕到秦军后方,随后发动突然袭击,秦军没有准备,失败撤退,李信带着残兵败将返回秦国。

这时秦王才意识到王翦说得是对的,他的决策英明无比,于是厚着脸皮去请王翦出山,给了他60万兵马。

这个与白起齐名的战神再次出击,秦楚决战一触即发,经过一番厮杀以后,秦军大胜,王翦逼迫项燕自刎,生擒楚王,立下大功。

这场战争是一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战争,但令人不解的是,有人提出,它是一场地理位置的大战,为何如此说呢?

当时,楚国将全部兵力集中在平舆、陈城、彭城、寿春,还有陈城,陈城原本是楚国旧都,因为白起的缘故,楚国搬家了,迁往寿春。

陈城位于秦楚交界处,双方都十分看重这个地区,派遣重兵对峙,彭城同样也是边防重地。

至于寿春更是重中之重,此地易守难攻是出了名的,也是楚国能沿袭800年国祚的气脉之地,似乎每一个防卫重点都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

王翦在选择决战的场所时进行了周密的考虑,最终将主战场选定在了颍川,之所以选定在这里是因为这里地势相对比较平坦开阔,非常适合秦朝的军队,秦军大多是步兵和骑兵,作为北方人他们对水性的了解非常有限,所以如果在其他地方作战的话深知水性的楚军一定会对秦军造成巨大的阻碍。

当然类似的战场还有几处,不过都是佯攻,秦军的注意力都在颍川上,寿春虽然地形更加好,但是楚军掉级了主力部队对寿春进行死守,因为此时的寿春储存着整个楚国的后勤物资,是绝对不可以失守的。同样还有彭城,其位置离楚国的都城更近,战略意义也更大,但是此处城高地线,楚军也深知此城若是失守,整个国家都将面临危机,所以经过了重重筛选,周密的分析后秦军选择了颍川。

而事实更是证明了这个决策的正确,在这里秦军的优势得以发挥,最终长驱直入拿下了楚国,所以要想赢下一场战争,并不容易,必须保证战力的情况下,结合地形的优势,还要有一个有能力的统帅,可以说是缺一不可!

那么,王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智慧、英勇、懂谋略、不残暴,贴上了这样的标签,相信5星好评也不少吧!标签不难看出这应是一位功勋战将,这样的人如果出现在杀戮无度的战国时期,你是不是惊呆了!这个人到底是谁?他就是秦国大将王翦。战将王翦为什么有这么可贵的评价呢?下面就说说秦国大将王翦是个什么样的人。

后人认为战国有四大名将分别是王翦、白起、李牧廉颇,相信大家多少都有听说,其中王翦可以说是秦始皇时期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然而功高盖主也不是什么好事,伴君如伴虎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都得心中有数,王翦功高盖主却能得以善终,肯定得有两把刷子,是个有勇有谋大智若愚的明白人。

秦国在攻打赵国的时候由王翦带队,棋逢对手遇到了名将李牧,双方在赵国境内僵持了一年左右,半斤对八两,战役打得难分难解。王翦为了KO对手,采取反间计手段想除掉李牧,赵王中计认为李牧想叛变投敌,居然自断手臂杀了李牧。赵国没有了李牧没过多久,王翦率军接连大败赵军。

王翦代替李信挂帅再次攻打楚国,进攻方案路线均相同。不同的是,李信带领秦国攻打楚国,楚国,第二次王翦挂帅楚国进攻秦国改只守不攻。李信年轻气盛思想激进,想一口吃个胖子搞定楚国赶快回去领赏,没料到是中了计策楚国有意放李信深入敌后,以逸待劳,搞突然袭击,李信中计大败。

王翦平时在军中对士兵要求很严,又懂得劳逸结合,安营扎寨后,王翦每天开战形式多样的拓展训练,就这样不慌不忙休整了一年多。楚国一看坐不住了,主动向秦军进攻,秦军又拒不出战,无奈只得带兵东退。这次是秦军以逸待劳,王翦抓住关键机会,转守为攻,全军追击,大破楚军,秦国大胜。

王翦搞定楚国回秦,真应该是得意之时功高震主,但是他马上向秦王请病假,功成身退,嬴政自然恩准了。深知自保之道,哪凉快哪呆着去吧,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秦国大将王翦大智者也。

历史评价

司马迁:“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王翦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

司马贞:“白起、王翦,俱善用兵。递为秦将,拔齐破荆。赵任马服,长平遂阬。楚陷李信,霸上卒行。贲、离继出,三代无名。”

杜牧:“周有齐太公,秦有王翦,两汉有韩信、赵充国、耿恭、虞诩、段颎,魏有司马懿,吴有周瑜,蜀有诸葛武侯,晋有羊祜、杜公元凯,梁有韦睿,元魏有崔浩,周有韦孝宽,隋有杨素,国朝有李靖、李勣、裴行俭、郭元振。如此人者,当此一时,其所出计画,皆考古校今,奇秘长远,策先定於内,功后成於外。”

对此你有何不同的见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