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三国时期最有骨气的亡国之君

历史上的朝代很多,所以改朝换代时,总会有一些帝王会面临悲惨命运,比如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死守国门自缢而死,可以说很有骨气了,而三国时期的东吴亡国君主孙皓也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亡国之君。

孙皓是东吴大帝孙权之孙,废太子孙和的长子,年幼时深受祖父的喜爱,并因礼贤下士、尊敬师长,颇受朝野内外的好评。曹魏景元五年,东吴景帝孙休驾崩,奉遗诏辅政的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因为太子幼弱、内忧外患方殷,便在左典军万彧的劝说下,改立景帝之侄孙皓为帝,是为东吴末帝。

孙皓即位之初,还算是个勤政爱民、仁慈宽厚的好皇帝,但随着皇位的巩固,逐渐露出暴君的真面目,不仅滥杀群臣,而且对宗室也是大肆诛戮,由此使得宗室贵戚、文武大臣人人自危。与此同时,孙皓还大兴土木、沉溺酒色,在国内大范围地征集5千名美女入宫以供玩乐,并在建邺、武昌等地大规模地营造宫室,由此使得府库空虚、国力大衰。

据说孙皓每次大宴群臣,座客至少得饮酒七升,虽然不完全喝进嘴里,也都要斟上并亮盏说干。有位叫韦曜的酒量不过二升,孙皓对他特别优待,担心他不胜酒力出洋相,便暗中赐给他茶来代替酒。但孙皓是一个暴君,性嗜酒,又残暴好杀。当他对韦曜颇为欣赏时,可以酒席之间暗中作弊,偷偷地用茶换下韦曜的酒,使之得过"酒关"。韦曜为人却是耿直磊落,他可以在酒宴上暗地里玩些"偷梁换柱"、"暗渡陈仓"的把戏,但一旦事关国事,由一是一,二是二,实事求是。于是当他在奉命记录关于孙皓之父南阳王孙和的事迹时,因不愿意将孙和列入帝纪,触怒了孙皓,被杀头送了命。但是“以茶代酒”一事直到今天仍被人们广为应用,并称得上是一件大方之举、文雅之事,这无论是孙皓还是韦曜,都是始料未及的。

东吴灭亡后,孙皓君臣被押赴洛阳,并在献俘仪式上接受晋武帝的召见。由于孙皓先前对晋朝狂悖无礼,所以晋武帝为羞辱他,便册封他为“归命侯”,即顺应天命、归顺投降的亡国君。然而孙皓虽然投降晋朝,但并不打算像刘禅那般委曲求全,只要发觉晋武帝君臣奚落、羞辱他,便会巧妙地怼回去,丝毫不肯落下风。

某日利用召见孙皓之机,晋武帝为了拿他取乐,便指着臣子席中的某个座位跟他说:“朕早为爱卿设下此座,如今终于等到你来。”孙皓假意谢恩后,也故作轻松地跟皇帝开玩笑,称:“微臣在南方时,也曾设置这样的座位以等待陛下。”晋武帝自讨没趣,却也没有就此惩罚孙皓。

还有一次,晋武帝宴请孙皓时喝得有些大,便乘兴对他说道:“朕听闻南方人很喜欢做‘尔汝歌’,爱卿能否为朕即兴做一首呢?”孙皓知道武帝是想让他出丑,于是便端起酒杯给皇帝敬酒,然后赋诗一首道:“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令汝寿万春!”因为“汝”是“你”的意思,用来指代皇帝甚是无礼,所以晋武帝听后很不高兴,非常后悔让孙皓作诗。

孙皓既然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在面对晋朝大臣的嘲讽时,便更是不肯吃“哑巴亏”,一定会强势“怼”回去,务必要让后者颜面扫地才算善罢甘休。某日,太尉贾充不怀好意地问孙皓:“听说阁下在南方喜欢挖人眼睛、剥人面皮,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呢?难不成你能从其中体会到快感?”孙皓听后轻轻一笑,然后做出一副严肃的表情说道:“太尉有所不知,在下在南方时并不喜欢胡乱杀人,只有臣子意图弑君或奸诈不忠时,我才会对他们施以酷刑,意在惩戒。”贾充因为当年弑杀过魏帝曹髦,由此遭受天下人的口诛笔伐,如今听到孙皓的回答后,顿时感觉无比尴尬、惭愧,一时间理屈词穷,嗫喏半天竟不知说什么好。反观孙皓,脸上却是一副云淡风清的模样。

经过几番交锋之后,晋朝君臣都觉得孙皓不是好惹的主儿,此后便再不敢羞辱、讥讽他,而后者也没有因此而遭到陷害。孙皓投降后,又在晋朝生活了4年时间,直到太康五年才因病去世,终年42岁。孙皓死后被葬于洛阳的北邙山,发妻滕皇后亲自为他撰写悼文,文辞甚是悲痛凄楚,闻者莫不动容唏嘘。

其实关于孙皓也有一些其它方面的评价,如晋臣秦秀在为灭吴的王濬请功时,曾言及孙皓对晋国用兵给晋国带来的心理威胁,称“以孙皓之虚名,足以惊动诸夏,每一小出,虽圣心知其垂亡,然中国辄怀惶怖。”后世的李世民则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将孙皓前期“权施恩惠之风”与王莽称帝前“伪行仁义之道”相提并论,认为两人的失败就在于“有始无终”,以此得出二人都迅速覆亡的结论。唐代的朱敬则在批评孙皓的同时,还对他的权谋和才华予以一定程度的肯定。[105]孙皓的书迹流传到唐代,庾肩吾在他所著《书品》中则把孙皓评为“中中”,与曹操杜预并列,称“魏帝(曹操)笔墨雄赡、呉主(孙皓)体裁绵密”,书法家韦续则把他的行隶,评为“下中”品,所以我们看人还是要看全他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