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诸葛亮十分睿智,曹操孙权有能力一统天下,为什么他要辅佐一个默默无闻的刘备?

三国时期,群雄割据刘备刚发迹的时期身边有关张赵,但是缺少谋士,于是便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这也传为一段佳话,诸葛亮我们都知道,它足智多谋,运筹帷幄,既然如此,他为何要出山辅佐一个默默无闻的刘备,而不是当时有能力逐鹿中原的曹操或者孙权呢?

东汉末年,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统一国家。一天,三人来到隆中,但孔明不在,他们只好失望而归。回到新野,刘备听说诸葛亮回来了,叫人立即备马。到了草屋,书童说诸葛亮被人请走了。三人怏怏而回。时间过得很快,刘备打算三访孔明。三人第三次来到隆中,离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便下马步行。这时,诸葛亮在午睡,为了不打扰他,刘备恭敬地在台阶下等候。张飞见了,很生气,想放火,但没有。

孔明醒来,谈论起国家大事,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便答应与刘备共图大业。三顾茅庐后来成为形容求贤若渴的成语。也用来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按照孔明的说法,他是因为被刘备的诚心所打动,不忍其空手而归,这才决定出仕,然而事情真有如此简单吗?我们知道,他的志向很大,常常自比"管、乐",可管仲辅佐的是什么人呢?那是春秋时最有名的一位霸主齐桓公,刘备此时的地位显然是不能比的。当时能比得上齐桓公的也就只有曹操、孙权而已,他们的势力都比刘备大得多,如此睿智的诸葛亮不会不清楚这些,为何他最后还是投靠的刘备呢?

诸葛亮也是对于自己要跟随的人的要求十分严苛,各种条件都必须满足于他对于他追随的人。也就有了为什么他有那么大的军事谋略和远大志向却迟迟没有出山,在隆中住了12年,一直在家过着清闲的日子。他宁可找不着一个明君,也不愿意随便跟随一个不满足自己条件的人,所以他才隐居山林。那隆中可谓是青山绿水,并且是一个十字口,来往信息十分发达,有很多英雄才人途经此地,诸葛亮也是靠着这一地理条件来了解天下的形势。

他与孙权的政治主张不和。我们知道,孙权没有战功,而他的军事能力比自己的父兄差太多,但是孙策也说了他善于政治,能够团结大臣。而当时毫无威望的孙权上台之后想要稳住局面就得镇住那帮手握大权的元老,他的做法是启用江东世族,以制约元老。因此江东的政局逐渐为世族所主导,这显然和孔明的主张寒族政治是不符的。

曹操倒是一向主张打压世族,用人不看其出身贵贱,比如重用于禁徐晃等寒族,甚至还提出了"唯才是举",这些主张都很符合诸葛亮的想法,可惜的是,有两个原因最终还是让其放弃了曹操。第一,公元208年的曹操势力可谓阵容豪华,手下很多能人并不逊色于孔明,因此作为后来者很难有上升空间。第二,曹操的人品让其太失望,他诡谲多变,又残忍嗜杀,屠城、杀害名士的行为都让孔明厌恶,因此曹操并不是他心中的明主。

反观刘备,公元208年时他的势力虽然依旧弱小,而且寄人篱下。但是他为人和善,以仁义闻名,近几年荆州附近的名士纷纷前去归附他,这些孔明自然都是听说过的,因此他对刘备的印象应该不错。加之刘备势力小,还没有组建完整的领导层,孔明来了机会很多。后来刘备又三次亲往,驱车百里与其相见,感动是肯定的。见面之后的交谈则更加让其确信,此人是正是自己苦苦寻觅的明主。

其实当地农耕条件十分的好,诸葛亮也就想到自己如果找不到一个符合自己条件的人跟随,那么在这隆中生活一辈子,躬耕于田亩是完全可以的。刘备东汉末年时期也是处处受那敌军的打击,最后跑来荆州投奔刘表,在他人家中寄人篱下,后他又总结教训,总结出自己失败是因为人才少。

刘备虽然身边有关羽,张飞,赵云等这样的武功高强的武将,身边缺少一位能出谋划策的军师,所以就在这英雄人才多的荆州中寻找人才,来作为自己的军师,帮着自己出谋划策,帮着自己去对抗敌军。后来也就有了刘备三顾诸葛亮草庐的千古佳话。

那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也是能看出他的真心真意和他的珍惜人才,后来诸葛亮决定跟随他,也是能看出诸葛亮对于他的宅心仁厚和远大的政治目标的一些赏识。刘备也是每次来都会问着诸葛孔明天下战事的决策和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来请教诸葛亮,这两人也是相谈甚欢,最后诸葛亮决定出山帮助他谋划策决定当刘备的军师。后来就有了诸葛亮的赫赫战功和他的军事才能和智慧终于得以更大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