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他是人人敬仰的民族英雄,力挽大明朝于将倾,皇帝却将其无情杀死!

明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统治的朝代,但是明朝的皇帝大多较为无能,于是一个好端端的大明王朝,一个天下民心之所向的国度,就被朱元璋后人你败一点,我败一点的给活生生败完了,后来的皇帝甚至对于很多救国家于危难的功臣都痛下杀手,这真的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明朝中期的兵部尚书于谦被誉为民族英雄,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瓦剌大军俘虏。当时朝中的精锐部队几乎全部葬身于瓦剌大军之手,于谦在这个时候力挽狂澜,亲自督军,最终成功保住了京师,因此千古留名。虽然于谦拯救了大明江山,但是在明英宗眼中,于谦却是一个必须要杀的人。

明英宗在位的时候,过于的宠信大奸臣王振。王振在朝堂中说一不二,手眼通天。王振跟于谦关系相当不好,因为于谦最看不上王振这种嘴脸。当时王振定下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大臣入宫向明英宗述职,都必须要先给他交一份礼金。但是于谦却无视了王振,没有贿赂他,而是直接入宫拜见明英宗。这件事激怒了王振,他在明英宗面前诬陷于谦,说他有不臣之心,私下拉帮结派,最终于谦因此被革职查办,关进了监狱。得知于谦被罢官的消息之后,于谦任地的百姓写了万名请愿书,送入京中呈给明英宗。再加上朝中也有正义之士,他们不惧怕王振的手段,为于谦仗义执言。明英宗在舆论的压力下,不得不释放于谦。但经此一事之后,明英宗对于谦也有了芥蒂。

王振劝明英宗御驾亲征,于谦却执意阻止明英宗离开都城。最后明英宗听了王振的,率领大军正面对抗瓦剌军队。最终因为经验不足,指挥失败,被瓦剌大军俘虏。瓦剌大军俘虏了明英宗之后如获至宝,他们用明英宗来威胁大明军队退兵。这时候也是于谦当机立断,他立刻辅佐明英宗的弟弟明代宗继位。于谦的理由则是“社稷为重,君为轻”,若是为了明英宗一个人将大明江山拱手让人,对不起天下百姓。于谦辅佐明代宗继位并不是出于私心。虽然当时明英宗有亲生儿子朱见深,但是他年纪太小。正值兵荒马乱的时候,让一个小孩子继承皇位,简直是开玩笑。而明代宗则是明英宗的亲弟,也是个已经成年的王爷,更能起到领袖的作用。

虽然于谦的当机立断拯救了大明,但是对明英宗而言,于谦却是一个奸臣,弃他于不顾。后来明英宗被瓦剌释放,他趁着明代宗重病的时候,发起了夺门之变,重新登上了皇位。明英宗重登大宝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将于谦关进了监狱,并且随便诬陷了于谦一个罪名,将他处死了。

明英宗还算是有一点良心,当时他手下的大臣为了讨好他,提出只杀于谦一个人不够,于谦犯的罪过应当诛灭三族。因为负责审理案件的刑部大臣执意不愿意改判,所以明英宗也没有强求,于谦族人的性命算是保住了。后来明英宗过世,他的儿子朱见深继位。朱见深重新改判了于谦的案子,承认他是被冤杀的,最终还了他清白。

据当年明月考证,于谦对“夺门之变”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史书上只记载了于谦儿子和于谦的一番对话,他儿子问,“父亲,你怎么看这个事件?”于谦答道,“这都是皇帝的家事,我们外人最好不要插言。”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于谦承认了朱祁镇复位的合法性,但他对“夺门之变”却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而反应在行动上,也就是,他对朱祁镇采取了一种冷漠旁观的态度。那么,此时此刻的朱祁镇又是怎么想的呢?我高调地复出,应该得到的是群臣的热烈拥戴,然而,在那一群恭贺的大臣之中,我却独独没有看到那一个人--一个十分重要的人,那便是于谦!也就是说,在朱祁镇的内心深处,他感到的一种作为帝王的屈辱,你的冷漠旁观不是默认和支持,而是一种无声的反对!而在于谦那里,我的冷漠旁观就是一种最大的支持!

于是,在徐有贞拿出“拥立藩王入京”的罪名之后,十分睿智的朱祁镇便大笔一挥,给于谦判了一个死刑!你于谦真不懂事呀,正好,我要拿你的人头树立我的权威!在明朝,“藩王入京”就是死罪,“拥立藩王入京”更是死罪,可问题是,这是一个虚假的消息,然而朱祁镇居然信了,而他相信的理由是,你于谦把我不做不当,你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在这里,关系学第一定律出来说话了,“你不把我当根葱,那你又算哪根葱呀!”

试想,如果朱祁镇复位之后,于谦便第一个跑过去高声祝贺,那结局又会怎么样呢?看来,于谦果然不是玩政治的高手,而这就是于谦,一个粉身碎骨浑不怕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