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司马懿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三国时期,群雄争霸,司马懿算得上是诸葛亮的对手了,他以不变应万变的策略属实让诸葛亮头疼。因此就军事才能而言,他就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不过他一直被曹操压制,乱世当中身不由己,只能去辅佐曹丕,希望能够找寻机会。
当时曹操的心腹谋士郭嘉在临死之前曾经让曹操如果不用司马懿,请立即将他除掉,否则他将会成为魏国一统天下的隐患,不过当时的曹操还是认为司马懿大有可为,而且司马懿也一直没有给曹操除掉他的机会,就让他继续辅佐曹丕。等到了曹丕继承魏国之主的位置之后,司马懿才开始大展自己的才能,为魏国打下江山作出了许多突出的贡献。
不过到了后来曹丕的儿子曹睿继位之后,就处处提防着司马懿,甚至对他进行打压,而司马懿也是一忍再忍,没有出手,因为他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能推翻曹氏宗族的机会。在一次,太子曹芳在一次出城祭拜先帝的时候,司马懿终于看到了推翻曹氏政权的机会,带兵大病政变将曹爽的势力给瞬间拿下,顺利的拿下了魏国政权,之后魏国正式交由司马家掌权,这便是有名的高平陵政变。
不过在司马懿掌权的时期,他一直都没有去做继位称帝的事情,就算是临死前,他将政权交由司马昭时候,也是对着司马昭说着这样一番话,“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国政,辅帝平九州,慎之!慎之!”司马昭知道司马懿平时就是一个深谋远虑,谨慎行事的人,所有自然有将话放在心中,因此司马昭就算是掌握了魏国的政权,在死前同样也是不敢去称帝,直到了他们儿子司马炎掌握政权,才做了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事情。
其实司马懿对司马昭说的这句话,还是属于将死之人的话,因为他刚掌控政权,身边其实还是有许多文武百将其实还是效忠于曹家的,因此如果自己司马家如果立马的篡位,那么无疑会被这些曹家的心腹给反攻,置自己司马家于死地。纵观历史,就单纯论司马懿而言,其实很多时候,,他更像一个对这个朝廷充满感情有儒家情怀的智慧长者,而不是把局势绞的混乱,试图在乱中浑水摸鱼的投机分子。
241年,孙权兵分四路攻魏,时年62岁的司马懿自请出兵讨剿,因为这个事儿,皇帝又给他增加了封地,这个封地有一个退休的老官儿,做过太常,叫作常林。纵观三国历史,都不是一个特别出格的人物。但是因为和司马懿是同乡,司马懿每次见面都要行晚辈之礼,进行跪拜,很多人不理解,但是司马懿说,“盛满者道家之所忌,四时犹有推移,吾何德以堪之。损之又损之,庶可以免乎?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满招损,谦受益。一年四季都要走马观花似的,不停变换,何况是居于高位的人啊?没有谦虚高尚的品德,你也会被换掉。从这句话中其实可看出看司马懿的处世智慧,根本不像是一个杀伐果断,双手沾满鲜血的将军,而更像是一个有精神追求,追求礼的大儒。
244年,曹爽伐蜀,司马懿力劝,一次不行,多次劝,但是曹爽不听,带着十万兵去了,对上王平三万蜀兵,按理说10万对3万,相当于10个打3个。这个仗怎么都有的打,是吧。但是,仅乃得还,就自己回来了。魏国的国力被严重的消耗了。
如果曹爽这个时候吸取教训可能还会好点,但是并没有,他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245年,把曹操时置下的禁军五营,这个和皇帝的安危有直接关系的部队,教给了自己的弟弟曹羲。这个事件让京师所有非草包的政治家心里面都生出了警惕,因为董卓和曹操的历史记忆犹在。然而,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权力到了司马师、司马昭身上,他们不懂得乃父功高不震主,深藏身与名的智慧。日益骄横,引起了皇帝的猜忌,但又不甘于轻易被皇帝废除,所以,最终在一系列事情的推动之下,他们把皇帝废了,成为了逆反之臣,代魏立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