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古代野史

古代野史

张昶被朱元璋器重,为什么后来朱元璋要杀他呢?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但是他在起义前只是一个乞丐,地位十分低下,朱元璋发迹后成为了吴王,开始大量招募天下的能人,希望他们能来辅佐自己,这时候不光有才子,也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人前来。

元朝当时已经濒临崩溃,朱元璋当然不会考虑接受元朝招安。他虽然拒绝了元朝使者,但元朝户部尚书张昶却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早就听闻张昶是个贤才,“昶有才辩,智识明敏,”,遇事“裁决如流,事无停滞”,是个难得的治世良才。朱元璋不由分说,软硬兼施把张昶给留了下来,授予他参知政事之职,留为己用,还高兴地对人说:“元朝送大贤人与我。”谁知朱元璋错打了算盘。张昶饱读书史,忠君思想根深蒂固,对元朝故主忠心不二,根本不愿为朱元璋这样的“草寇”效力。虽然为情势所迫,逼不得已留了下来,但却身在曹营心在汉。《明太祖实录》记载,他“心常怏怏”,《元通鉴》也记载他“心不忘北归”,时刻总想返回北方元朝。

但张昶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无拳无勇,想跑也跑不了。他对朱元璋的厌恶愤恨之心日甚一日,于是开始蓄意报复。他利用朱元璋对他的信任,决定要想方设法把朱元璋搞垮。张昶的心机也很毒辣,他多次上书朱元璋,对他歌功颂德,劝他及时行乐,还倡议他实行严刑峻法,“破兼并之家,行厉民之术”,总之就是想方设法,想把朱元璋变成一个昏君暴君,教唆他苛待压榨百姓,以败坏其形象,让他失去民心。张昶这一招,不能说不厉害,可惜用错了时候。他要是明朝开国以后上这些奏章,朱元璋志得意满之际,没准就上了套。可现在朱元璋正在励精图治、锐意图强之际,对张昶的这些建议根本不接受,对张昶开始有所不满,甚至曾经对刘基说:“此人就是个赵高啊。”开始对张昶有所不满。

张昶受到朱元璋的责罚,却依然不知悔改。明朝大将李文忠攻破杭州,抓获了一批元朝武将。《国初群雄史略》记载,张昶利用职务之便,私自放走元朝战俘,还“给以脚力,送至境上,任其还乡”。不仅如此,张昶还写了一封密信,交由元朝战俘带走,“以国事阴通”,向元朝泄露朱元璋的军情国事,已经属于彻头彻尾的叛国间谍行为。结果这封密信在途中被明军查获,张昶私通元朝也漏了陷,被关入大牢。即使到了这个地步,朱元璋怜惜张昶的才华,仍然不舍得杀他。

 

张昶看不上朱元璋,且不说朱元璋并不是势力最大的一方,在他眼中,对方就是个泥腿子,凭着点运气发家,最重要的是他在元朝本就身居高位,执掌天下钱粮,朱元璋又算什么呢?此外最重要的一点,这张昶最看重君臣之道,他对元朝可谓是忠心耿耿,呆在朱元璋身边,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朱元璋为了留住张昶,给了对方参知政事的职务,这个职务可了不得,相当于副宰相,为了让他真心实意的跟着自己干,朱元璋更是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的招待着,还时不时的赏赐一些金银绫罗,看得他那些出生入死的兄弟们好一阵眼红。

或许张昶是拿人家的手短,在此期间确实参与了许多制度上的建制,直到大明建立,各种基础制度仍然延用,可以说他对明朝各项基础制度的建设作出了极大的贡献。然而张昶始终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朱元璋对他极好,他却整天穿着一身旧衣服,效仿三国中身在曹营的关羽,朱元璋见他如此朴实,心中更是高兴,认为他作风清廉,为人端正,是不可多得的好官,要知道朱元璋吃过苦,最看不惯的就是那些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张昶如此做法,自然深得其心。

不过有一人却看的通透,此人就是刘伯温,张昶如此做派,他却对朱元璋说:“此人留不得。”,朱元璋问其原因,刘伯温这才说道:“他这是在为元朝守节呢!”朱元璋仍不太相信,其后在编纂“大明律”的过程中,张昶主张重刑,而刘伯温主张轻刑,双方各执一说,张昶认为,乱世当用重刑,刘伯温却认为要想发展,就要笼络民心,轻典刑很重要。

刘伯温上书:“劝上重刑法,破兼并之家,多陈厉民之术,欲使上失人心,阴为元计。”朱元璋听了刘伯温的这段话态度才有所转变,后来张昶生病,杨宪前来探望,却无意间得到了一封张昶私通元朝的书信,立马上报,朱元璋大怒,下令严查,而那封书信的背面张昶写了八个字:“身在江南,心在塞北。”最终朱元璋以张昶无法被教育为由,将其诛杀,这件事要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对张昶的评价自然也不同,他信封“君臣大义”,对元朝来说是不可多得忠臣,可对天下又是一种愚忠,元朝末年,百姓民不聊生,元朝早就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他的这种忠心,颇有些助纣为虐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