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朝的赵高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出现了宦官乱政的情况 为什么宋朝能成为唯一没有出现宦官乱政的王朝?
宦官,俗称太监,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他们地位低下,命运悲惨,但他们中的有些人却利用与皇帝的亲密关系胡作非为,他们甚至能掌握朝政,使国家陷入混乱。纵观中国历史,几乎每个朝代都出现了宦官乱政的情况,只有在宋代没能出现宦官乱政的情况。为何宋朝能成为唯一没有出现宦官乱政的王朝?
宦官为害之巨大,世人常说汉、唐、明三代。东汉、唐末的宦官势焰之大,左右朝堂、军队,天子立、废、生、死都操之于手。自唐之后,历经五代、宋、元,宦官仍在朝堂占有颇居影响的地位。至明永乐年开始,宦官开始用事,历时最久,但势焰远不如汉、唐。及至清代,因袭明制,但对于宦官却一反明代所为,管束甚严,立有宦官不许出京之戒,已无此前的豪横。
北宋其阉党之祸虽远不及汉、唐有影响,但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中同样参与广泛。在《宋史宦官传》开篇中就提到“然而宣政间童贯、梁师成之祸,亦岂细哉!南渡苗、刘之逆,亦宦者所激也。”
建国立邦之先锋 势焰由小而大
北宋立国之初,鉴于之前唐末宦官祸国殃民、为祸亡国的历史教训,“对其深以为戒”,规定宦官不予参预政事,应担当“禁庭洒扫之职”,从人数、组织机构、职掌以及官阶等方面,都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宋史宦官传》中开篇第一句就说“宋世待宦者甚严”“掖庭给事不过五十人,宦寺中年方许养子为后”,这时的宦官手中的权力还很小,没有能力去专权干政。
不过这些都是相对而言,宋太祖赵匡胤是武将出身,唐末的藩镇拥兵,五代的政权割据,让他有感于骄兵悍将之霸道,因此,他对身边武将是多有猜忌。为了改变唐末五代时期,君弱臣强的局面,赵宋皇帝对行政机构、军事指挥、财政管理、官员选拔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就这样,宋朝的兵权收了、财权收了、赏罚刑政一切都收了,中央集权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军事领域,是收缴兵权,使将不专兵,兵不识将,一架庞大冗余的行政、军事统治机器和重文轻武的行政体系就这么建立起来。
而且,为了避免“黄袍加身”再次上演,赵匡胤及其后人还是把防范、抑制武将放在了首位,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可以说是唱了出好戏。其后,利用宦官参预军事成为了较为重要的手段之一。
宋朝建国伊始,这些宦官主要是来自陈桥驿兵变后留用的后周宫廷宦官人员,根据《宋史宦官传》宦者一中的记载,如窦神宝、王继恩、李神福家族、阎承翰、张继能家族、石知颙家族。从宋太祖时,就开了宦官参与军事活的先河。最初,宦官只是作为皇帝的特使,去宣读圣旨,慰劳军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参与各项军事工作的宦官人数遂逐渐增多,并且被授予的权力也是日益膨胀。
如宦官李神佑“乾德五年(967年),征太原,负御宝从行”, 开宝二年(969年),又从征太原,下诏征收军储,及虑而扰民,“令神驰驿止之”。开宝三年(970年)时,宋军攻打南汉时,李神佑随军负责赏赐,获胜后,又负责押运南汉的财宝回京城,之后,又随宋将平叛南征等。
不仅是李神佑,像张崇贵、窦神宝、卫绍钦、李神福等,还在各处征战过程中,督战、督运粮草、统兵应援、兴修工事、宣慰安抚直至亲自上阵。如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时,宋朝兵马包围太原,太宗赵光义亲自督战,一众宦官也随军出征,卫绍钦“从征太原,命督诸将攻城。刘继元降,命领骁卒先入城,烧其营栅,迁殿头高品。”韩守英“初为入内高品,从征河东,数奉诏至石岭关督战,取隆州,迁殿头。”
柴德庚曾说“北宋四十三人(宦官)考之,领禁兵立功者凡二十七人,此又前史之所无”。这些宦官由于军功显赫,势力渐渐有所抬头,在皇帝身边对军政大事有了一定的发言权,自宋太宗雍熙北伐时,这些宦官还有了一定的实际职务。通过《宋史宦官传》中记载的窦神宝在雍熙、淳化年间在宋太宗身边参与边事机务的一些内容可见一斑,“雍熙中,朝廷遣使绥、宥、麟、府州,募边部愿攻契丹者,赐以金帛。神宝上言:「狼子野心,由此或生边隙。」乃止。俄转殿头高品。
淳化中,使河东,阅视堡栅兵骑。慕容德丰自邢台徙延州,未至郡,诏神宝乘传权州事。”这里的窦神宝不仅说话有份量,还有了出使阅兵、管辖州郡的权力。到宋真宗景德元年澶渊之役后,依然有宦官参与临阵指挥与沿边守备的职务。如石知颙“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为并、代州钤辖,迁庄宅使,徙镇、定、高阳关钤辖”。
据统计,北宋一朝宦官担任钤辖一职的有十四人,担任过都监一职的有十六人,担任巡检职务的有八人,还有担任监军职务的六人。钤辖、都监、巡检使这些都是级别不同的地区统兵。到澶渊之盟后,更是出现了担任任防御使、观察使这样中高级级别职务的宦官,这就使得宦官有了典兵之权,大大增加了自身的权势、地位。
不过,这一时期的宦官势力在达到一定程度后,赵宋皇帝还是有所警惕的。《续资治通鉴·宋纪·宋纪二十六》记载,宋真宗曾说谓辅臣曰:‘前代内臣,恃恩恣横,蠹政害物,朕常深以为戒,至于班秩赐与,不使过分,有罪未尝矜贷,此辈常亦畏惧。
事实上,在宋太祖、宋太宗时期,针对宦官及其属下侵害民利、滥杀无辜,在军中多挠帅权、争权夺利,陷害武臣的种种不法行径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种种弊端,也往往是根据宦官的个人表现而定,并非一棍子打死,毕竟皇帝们既希望军队能够打胜仗,也希望自己能够牢牢地掌握兵权。这里面还是有一部分宦官在军事活动中是有良好表现的,从皇权角度而言,有意识地通过阉将们对军队尤其是武官加以监视、打压,实行的基本上是削弱与压制政策。换言之,北宋统治者在抑制文臣武将的同时,其实也抑制了宦官势力的发展。
卷入政治斗争漩涡的宦官势力
“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的关系相对缓和,宋朝在边境上大力推行“营田开渠”以此为御戎之要。仁宗一朝时,宦官群体曾在河北主管屯田或是开凿池塘工作。客观地说,这些宦官也的确为北宋的边防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不过,摁下葫芦起来瓢。这时的北宋王朝内部矛盾频发,西线又战事不断。北宋政府一方面平定内乱,一方面鼓励熟谙韬略、身怀武艺的文臣改转武职,实行文官统兵。其中,有“诗书之将”之称的刘平出任任鄜延、环庆副都部署副总管,宦官卢守勤任钤辖一职,结果在仁宗康定年间的延州之战中被西夏李元昊打的一败涂地,刘平、石远孙部全军覆没,卢守勤也从钤辖降为了都监。但毕竟卢守勤是宦官,朝中有人好说话,后来还是“复恩州防御使,迁利州观察使,历真定府、定州、北京路钤辖。”
庆历七年(1047年)时,贝州发生利用弥勒教组织的起义,宋仁宗以文彦博为安抚招讨使,宦官梁从吉也参预了此次平叛行动。到宋神宗时,参预军事的宦官人数至少达到十六人,几乎达到了历朝人数的一半以上。这其中以宦官李宪最有代表性,以监军起家,其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活跃在北宋西北战线,多次与西夏交锋,高居经略安抚使兼制置使,统兵开边,“军前诸将皆受宪节制,其实大帅”,算是时任宋朝以来权势最大的宦官。
不仅在军事领域,在政治领域宦官势力也被卷入其中。一直以来,宦官和以宰相为代表的文官集团是两个不同利益的群体,两者是即对立又勾结的关系,但多以斗争为主。从宋仁宗、英宗、神宗再到哲宗,变法派与保守派的矛盾日趋激烈,加上皇帝的主导思路又多变,这期又出现了阎文应、任守中、石得一、李宪、王中正、陈衍、高居间、宋用臣等一批宦官也卷入其中。
这些宦官掌握大权后,文官集团内部也发生了分裂,出现士大夫与宦官相互勾结的现象。如,神宗一朝,宦官李宪用事,“朝廷之威福权令持于其手,官吏之废置用舍出于其口”。又如宦官阎文应涉足宫廷之争,与宰相吕夷简密谋,怂勇宋仁宗废掉郭皇后,而吕夷简正是当时推行庆历新政的范仲淹的政敌,促成了庆历新政的失败。
王安石变法过程中,部分宦官无法恣意索取、从中渔利,从而也随各派卷入了激烈的党争之中,肆意攻击王安石。例如,宦官陈衍充任宣仁太后爪牙,参与政权争斗,反对变法。宋哲宗即位后,忽而支持旧党忽而支持新政,元祐年间党争不断。有御史弹劾陈衍在宣仁太后掌权时,是“怙宠骄肆,交结戚里,进退大臣,力引所私,俾居耳目之地。”结果是宰相章惇兴起大狱,“诬元祐诸老、大臣,云结衍辈以谋废立。”结果是没审出什么有力证据来,“安惇、蔡京乃奏,衍疏隔两宫,斥随龙内侍十余人于外,以剪除人主腹心羽翼,意在动摇,大逆不道。乃诏处死,令广西转运使程节莅其刑。”
王朝危难时刻的宦官
在北宋后期,这时的政治已经相当腐败,土地兼并现象激烈,国内矛盾尖锐,而宦官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政和六年(1115年),由宦官杨戬设立了第一个公开掠夺土地的机构-西城所。
到宋徽宗时,“六贼”(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朱勔、李彦)之中已有三贼是宦官,宦官童贯、梁师成等在政治方面得到了很大范围的信任和重用。到徽宗时期,军政大权几乎全部握于宦官童贯、谭稹等手中。他们不仅在干预朝政、利用皇帝的信任和手中权力谋取私利,还与宰相蔡京勾结,谋取军功,排挤打压反对自己的文臣武将,进一步激化了内部矛盾,使得本就风雨飘摇的北宋社会政治更加黑暗。
童贯,本从小在宫中当太监,为北宋宦官首恶,此人出身宦官李宪之门。善于趋炎附势,望风使舵,得到蔡京信任后,屡被提拔,到政和元年时,被提拔为了校检太尉,还提任出使辽国的使臣。回国后,得到了火箭式提拔,主管枢密院、节制九镇,晋封太傅、泾国公,权势之大盖过丞相。时人称蔡京为“公相”,称童贯为“媪相”。后因为镇压方腊起义有功,被封为太师,手握兵权20余年。
梁师成,习文法,稍知书,受到宋徽宗的宠信,得中进士,不仅如此,开宦官参加科举考试登堂及第先河。其后,梁师成得以升任晋州观察使、兴德军节度使,又再升为太尉、太傅,权比宰相,人称梁师成为“隐相”。后来,宋徽宗发现宰相王黼与梁师成相勾结,同为六贼之一的朱勔又趁机攻击,导致宰相王黼被罢官,梁师成失宠。梁师成后来转投太子赵桓,才得以保全其身。童贯、梁师成、李彦等宦官既得志于政治、军事领域,在干预经济领域便也是易如反掌,他们打着皇帝的旗号,大兴土木、谋取私利,在国内吞噬民田、强占土地,导致北宋社会民不聊生,社会政治更加黑暗,从而加速了北宋政权的灭亡。
说起宦官干政,真可谓历史久远。从秦朝的赵高开始,几乎每个朝代都出现了宦官乱政的情况。且不说汉族王朝中的秦、汉、唐、明,就连少数民族建立的辽和蒙元也出现了宦官专权的情况。但是宋朝成了唯一的例外,这个朝代由始至终都没有出现权倾朝野的大太监。那么到底是为什么出现了这个情况呢?
一、唐朝的前车之鉴,宋朝历代皇帝一直牢牢谨记
从盛唐时期的高力士开始,唐朝就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情况。到了唐朝的后期,宦官掌握了京城驻军的指挥权,不仅可以对各级官员随意任免,甚至可以任意的废立皇帝。唐昭宗李晔还为亲王时,大宦官田令孜骑马经过,李晔只能站在路旁向他行礼,而田令孜并没有任何谦虚的表示,骑马直接离开了。
唐朝灭亡以后,宦官势力终于消亡,可惜还有人改不掉这一点。后唐庄宗李存勖在灭掉了后梁和前蜀以后,疯狂的信任太监,给宦官们很大的权力,而对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将士们几乎没有任何赏赐,寒了将士们的心。最后部队发生了兵变,李存勖被杀。
如果是秦朝和东汉的宦官乱政还比较遥远,那唐朝和后唐的教训可还是历历在目,从宋朝建议之初,宋太祖就对太监多加限制,警惕宦官们乱政。到了他的弟弟赵光义在位时期就更加彻底了,虽然这位皇帝打仗的水平差了点,但是玩内政绝对是一个十分出色的人。这位皇帝绝对是一个宅男,他写出来一部类似于“行为准则”的手册,上边清清楚楚的写明了宦官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大小宦官只要照着这个手册做就可以了。如果宦官们想玩猫腻,那么他们惨了,这位皇帝在这方面堪称心狠手辣。
二、宰相权力的空前扩大,使宦官无法干政
从宋朝建立之初,皇帝们对士大夫都非常尊敬。在宋太祖和宋太宗时期,这两位大神的水平都比较高,不需要宰相们过多的帮忙,他们自己完全就可以处理。当时到了宋太宗的儿子宋真宗即位以后,情况发生了大逆转。由于宋真宗的即位全靠宰相们帮忙,对于恩人们应该有所表示,表示什么呢?宰相们什么也不缺,那就增加权力好了;同时宋真宗的治国水平也有限,不得不依靠那群宰相们,所以宋朝的相权在宋真宗时期空前扩大。
相权的扩大就意味着君权的降低,宋朝的宰相们权力正是大上天了。不但在国家政事上矫正皇帝的错误,就连皇帝的私生活也不放过。皇帝都被管成这样了,宦官作为皇帝的奴仆,又能好到哪里去。在宋朝的全部历史中,无论是再得宠的宦官看到宰相大人们,都是笑着脸额外还得点头哈腰。在宋仁宗赵祯病重期间,宰相们担心皇帝的身体状况,提出了这群宰相们居住在后宫陪伴皇帝的要求。这如果放在明清两朝是完全不可能的,但是在宋朝就不一样了,后宫的总管太监竟然不敢反对。而且仁宗皇帝康复以后,既没有责怪宦官办事不利,也没有责怪宰相们大逆不道。
三、宋朝宦官的数量少,降低了干政的助力
宦官干政就一定需要帮手,至于帮手也一定是宦官。但是宋朝的宦官数量少得可怜,使宦官想干政都没有帮手。宋朝的皇宫是历朝历代中最小的,皇宫规模小,自然人员也少。在宋太祖赵匡胤时期,宫中一共只有130多个宦官;即便到了宋徽宗这个败家子的手里,宫中的宦官也不过才700余人。这与明清动辄成千上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宦官人数少,其中的能人就更少了,随意宋朝即便出现一两个有智商的宦官,他也做不了什么事。
宋朝宦官的质量也是不得不说的。在整个中国历史中,统兵打仗的宦官共有27人,仅宋朝就占了18人。宋辽大战时期,一位叫做秦汉的宦官,身在最前线,为了能够随时抗击辽军,两个多月没有解下身上的铠甲。他死了以后,宋朝的军队以父兄之理将他安葬。宋朝中期的李宪负责进攻西夏,也是立下了赫赫战功。那怕是徽宗时期的童贯,虽然被封为郡王,但是他也是懂兵知战的。从这方面来看,宋朝宦官的高质量也是绝无仅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