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的灭亡,姜维的责任有多大?
三国末期,魏国江山易主,司马昭在稳固朝中局势后开始兴兵伐蜀,此时的蜀汉已成强弩之末,旷日持久的战争和后主的无能都加剧了蜀国的负担,蜀国再也难以抵挡魏国的入侵。
公元263年8月司马昭出动十八万大军三路伐蜀,曹魏朝中上下除了钟会力主支持之外,包括长期在西线和蜀汉作战的邓艾在内的大多数人持反对或保留意见,毕竟蜀汉一方的顶梁柱姜维仍屯兵沓中,就在一年之前的262年姜维还主动出兵攻魏,所以朝中大部分人都认为灭蜀之战没有那么顺利,至少短时间内分不出胜负。
可是结果却出乎很多人意料之外,司马昭8月出兵,11月邓艾兵临成都城下刘禅投降,短短三个月时间蜀国居然就亡国了!当然蜀汉亡国有其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比如国力弱小、蜀国上下厌战情绪浓烈、邓艾兵行险着等等,但是作为掌管兵权的蜀汉大将军姜维无论如何都要为此承担一定责任,那么蜀汉亡国,姜维的责任有多大?一个战略上失误,一个战术上短视,我们就此来分析一下。
汉中是蜀汉的门户,外敌入侵第一个要攻克的就是汉中,所以司马昭十八万大军中负责进攻汉中的钟会主力就有十二万兵马,可是自219年刘备拿下汉中以来,曹魏不是没有攻打过汉中,但是无一列外的都被击退,汉中依然安然无恙,那么为何钟会一来短时间内没费多大劲就先后拿下了南郑、汉城、乐城,并攻克了阳安关?我们从头说起。
刘备拿下汉中后力排众议选定魏延出任首任汉中太守,不得不说刘备的眼光还是相当厉害的,魏延防守汉中的策略是“错守诸围”,简单点说就是因为汉中地势险峻而复杂,外敌入侵基本上都是走小道进入汉中,所以魏延在这些小道出口处分兵驻守和相互支援,可以说是寸土必争,奉行的是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防守策略。
受地理环境制约曹魏每次进攻不可能派出重兵,所以这一策略可攻可守取得很大成效,魏延之后的吴懿、王平等人奉行的也是这一策略,汉中因此安然无恙。但是到姜维掌兵权后,一方面可能是兵力不足,另外一方面姜维觉得这个策略只守不攻有点被动,所以他转而奉行“敛兵聚谷”的策略,也就是放弃外围把敌人放进来打,重兵只要守住汉城、乐城等几个关键城池。从钟会没费多大劲就突破汉中防线来看,显然姜维犯了战略性的失误,这一策略是失败的,其实这也不能过多苛求姜维,因为蜀汉国力疲弱,各个要道都要分兵驻守,兵力后勤等等都是不小的压力,姜维只能收缩兵力孤注一掷。
诸葛亮曾说过“全蜀之防,当在阴平”,为此他曾在阴平小道派兵驻守,只是诸葛亮死后驻守的士兵被撤了,正是这一不经意的行为却成了日后蜀国灭亡的关键,邓艾正是绕过姜维和钟会重兵对峙的剑阁,从阴平小道奇袭江油才最终兵临成都导致蜀国灭亡。姜维战术上的短视就在于他同样对阴平小道的重要性估计不足,或者他压根就没考虑邓艾会偷渡此处;在姜维从沓中回师骗过诸葛绪抵达阴平桥头的时候,邓艾追兵还在后面,他本有时间可以安排人马把守阴平小道以防万一,不要多一千人就足够了,如此一来邓艾想要从阴平偷袭成功绝无可能,姜维和钟会在剑阁对峙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至少蜀汉不可能那么快亡国!
姜维后半辈子都是在为北伐贡献,虽然是没能延续诸葛亮那时蜀汉的辉煌时代,但是也是没有让蜀汉的军事上出现大问题的。不过也是有很多人对姜维非常的厌恶,因为他带军北伐和诸葛亮北上伐曹有着很大的不同,诸葛亮在去北上伐曹之前也是还会看一下老百姓是否可以承受战事带来的压力,后来也是让几千户人去到了汉中发展,诸葛亮这一辈子也是没有过大败的,也是没有让蜀汉的根基受到损失。不过姜维他前后十几次的北上征战,胜少输多,而且就算是胜利了也是没能给自己的国家,带来什么有效的利益的。倒是败的时候,让自己这方损失很大的兵力和资源,也是严重影响到了当时蜀汉的基础。
姜维这个人一辈子确实有些穷兵黩武,也是因为他常年在外征战,就造成本就不是很强的蜀国国力,也是日渐疲敝,内部也是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老百姓天天都在盼望战事可以停止,这些也是可以看得出来姜维在那个时候,做的确实有点过分的。不过呢也不能因为这些就说蜀汉灭亡是他的过错。
司马懿组织了高陵政变之后,魏国的内部大权就出现了很大变化。那时费祎还在世,他也是没能抓住魏国内部出现问题这个大好机会,而且在费祎之前的蒋琬,他也是错过了因为淮南三变,出现了很多对自己有利的机会,去攻打魏国。也就是说,要是说起来蜀国灭亡的罪责,他们两个人也是有着很大的关系的。等到后来姜维开始北伐时,魏国大权已经是被司马懿给整合安定了,发展的速度也不是蜀国可以跟上的。也就是说在他们两个国家不平衡的发展下去,蜀汉灭亡是迟早的事情。而且姜维也是凭着自己一个人的能力,就拖住了魏国全国的发展速度,也是让蜀国内部可以得到一线喘息的机会,如果没有姜维的话,蜀国只怕还要灭亡的更早一点。
蜀国最后灭亡,自然是和姜维有着一定的关系,但是如果不是因为姜维的话,只怕蜀国这个国家,早就走向灭亡了,也就不可能在诸葛亮去世三十年之后,才被邓艾众人给灭国的。